内容简介 · · · · · ·
《苏轼诗词文选评》:当来自戈壁滩的沙尘暴吹袭首都北京时,当克隆技术已达到可以复制人本身时,当生产技术的种种发展造福人类而又反过来每每危及人类时,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庄子的著名寓言——七窍凿,混沌死。二千年前这位诙诞的哲人此一惊世骇俗的论断,固然不无虚无主义的偏颇,然而我们不能不惊叹,它于荒唐之中,冷峻地道出了一个真理,作出了一种验证于百世之后的预警。诚然,人类不可能因此放弃对包括科技在内的生产力的开发;然而当先民“麻麦蠓蠓,瓜瓞唪唪”(《诗·生民》)的歌唱,在今天晋陕深沟巨壑密布的光秃秃的黄土地上,已成为杳远的梦影时,我们是否应当警省。
作者简介 · · · · · ·
王水照,1934年生,浙江余姚人。1960年毕业于北京中文系,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中国苏轼学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唐宋文学的教学与科研,主要著作有《唐宋文学论集》、《苏轼研究》、《王水照自选集》等,曾编选《苏轼选集》、《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
朱刚,1969年生,浙江绍兴人。1987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97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现在该系任教。曾出版专著《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与王水照先生合著《苏轼评传》等。
目录 · · · · · ·
导言
一、苏贤良的雪泥鸿爪
白帝庙
策略一
贾谊论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
和子由渑池怀旧
王维吴道子画
二、变法风潮中的汴京内外(1069-1071)
石苍舒醉墨堂
送曾子固�越得燕字
上神宗皇帝书(节录)
颍州初别子由二首(选一)
龟山
三、从二千石到阶下囚
戏子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选一)
送杭州进士诗叙
赠孙莘老七绝(选一)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山村五绝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
百步洪二首(选一)
文与可画��谷偃竹记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互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座梁成以遗子由二首(选一)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并不是乱世或者怀才不遇才能造就大作家。因为山河未尝破碎,身世也会有沉浮;仕途有顺有逆,敢于追求真实的人不会停止他的思考。一位哲人说过,人是一支会思考的芦笛。人生遭遇的处境,大多不是本人能够决定或改变的,但是是否认真去思考,去感受,却决定他是否迷失,而只有不迷失于外界的人,才能寻找到内在的永恒。“我思故我在“,思考才是真正的生存。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页 -
苏轼成功地将他的谪居生活诗化了,并希望“年年为此会”。朋友们都教他好好忍耐这几年谪居,目的无非为了将来有机会改变。果真如此,即使将来的改变再好,也使眼 前这一段生活失去自身的兴味,只为等待另一段生活的到来而勉强延续。这便是最糟糕的情形。人生也好,历史也好,每一片段都必须以下一个片断为目的,为了下一个片断的早日到来而否定这一片断的自身吗?能不能政变一下视角,跳在时间之流的外面,平等地看待每一个片断呢?这样超越性的观照,得出“人似秋鸿来有信”的结论。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苏轼诗词文选评"的人也喜欢 · · · · · ·
苏轼诗词文选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鸿飞留指爪,雪压小桥路。

天容海色——《苏轼诗词文评选》

王水照, 朱刚. 2004. 苏轼诗词文选评.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苏轼诗词文选评》读后
> 更多书评 16篇
-
熊寄望一 (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苏轼成功地将他的谪居生活诗化了,并希望“年年为此会”。朋友们都教他好好忍耐这几年谪居,目的无非为了将来有机会改变。果真如此,即使将来的改变再好,也使眼 前这一段生活失去自身的兴味,只为等待另一段生活的到来而勉强延续。这便是最糟糕的情形。人生也好,历史也好,每一片段都必须以下一个片断为目的,为了下一个片断的早日到来而否定这一片断的自身吗?能不能政变一下视角,跳在时间之流的外面,平等地看待每一个片断...2021-12-07 13:16:11 1人喜欢
-
1、“东坡居士”的由来 世人多知道苏东坡,反倒称苏轼的少,他的字子瞻更是只出现在子由的和诗里。原本只觉得东坡这个号很浪漫,特别是他与佛印和尚打嘴架时的“秃驴何在”“东坡吃草”“水飘东坡尸 狗啃和尚骨”,如果不叫东坡,就不好玩了呢。 其实真实的背景远没有那么有趣。他初到黄州时,寄居于定惠院僧舍,至五月份苏辙将其家眷送来,全家便迁居到临皋亭,大有饥寒之忧,只好痛自节俭。第二年,穷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
2021-07-09 13:43:25 1人喜欢
1、“东坡居士”的由来
世人多知道苏东坡,反倒称苏轼的少,他的字子瞻更是只出现在子由的和诗里。原本只觉得东坡这个号很浪漫,特别是他与佛印和尚打嘴架时的“秃驴何在”“东坡吃草”“水飘东坡尸 狗啃和尚骨”,如果不叫东坡,就不好玩了呢。
其实真实的背景远没有那么有趣。他初到黄州时,寄居于定惠院僧舍,至五月份苏辙将其家眷送来,全家便迁居到临皋亭,大有饥寒之忧,只好痛自节俭。第二年,穷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得一块数十亩的荒地,他亲自耕种。以此来稍济困窘。这块荒地在州城旧营地的东面,因而取名“东坡”,他也由此自号“东坡居士”。在中国文化史上,东坡居士这个形象的出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苏东坡”是比“苏轼”更家喻户晓的。
2、“新法”与“新学”
王安石变法,苏轼、司马光反对变法,这些中学历史课本里都学过。
而“新学”还是第一次了解到。朝廷设立了“经义局”,在王安石的领导下,修订《诗经》、《尚书》、《周礼》三部经典的标准解释,当时谓之“三经新义”,用于科举f,如此一来,“新学”成为权威意识形态,所有希望通过科举走上政坛的年轻人都必须先接受和背诵王氏的“经义”,形成思想文化的独断局面。这就使苏轼不但作为一个官僚陷入了困境,作为一个文化人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桎梏。
自从科举改革以后,诗歌已经真正成为无用之物,迷恋诗歌艺术而不能接受“三经新义”的人将终生被关在科举大门之外,读书人若因为作诗而耽误了“经义”的功课,将被认为不求上进,难免像贾宝玉那样受父亲的棰楚。更令苏轼难堪的是,在“三经新义”被规定为唯一正确之观点的书面下,他的思想、常识和才华不但妨碍了自己,对于被他感染、受他影响的人也是有害的。文化人所遭遇的不幸,大概莫过于斯。比如以秦观的才华,尚且在科举中落第,苏轼只好劝他对“三经新义”也下点功夫,以利再考。这个时候他不能积极地勉励自己的学生去反对思想专制,为了秦观的前途,他必须背叛自己的思想。
3、“乌台诗案”
王安石罢相后,神宗不得不亲自主持政务。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格局中,皇帝亲自主持政务是极其危险的。当权力在宰相手上时,这权力是可以批评的,批评者的安全由皇帝来保护;而一旦由皇帝亲自掌握大权,这权力便不可批评,即便那皇帝圣明无比,不可批评的权力也必然是悲剧的根源。从前针对王安石而地的许多不满,现在直接加在神宗头上,使他极易把所有异议和不满看作对他的皇权的蔑视。本来由王安石主持的可以批评的“新政”,已经变成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不可批评的“圣政”,苏轼非议“圣政”的罪名于是逃无可逃。对持有异议的人须给予惩罚,这惩罚要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又不能太得罪舆论,所以被挑选惩罚的对象既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又不能是司马光那样德高望重的人物,这样,苏轼大概是最好的对象。
苏轼是否“讥讽”,他的“讥讽”对不对,都不值得讨论,一个士人可否持有和发表与朝廷不同的见解,这才是“乌台诗案”的问题所在,“乌台诗案”与“新法”本身的问题无关,是专制对自由的打击。
4、命如悬丝
苏轼入御史台狱,历时一百三十天,其间诟辱备至,可谓命如悬丝。
新朋好友、旧党臣僚的群起营救,苏辙呼天抢地的哀痛,在朝任职的王安石弟弟王安礼也坚决反对。皇帝做错了事是无法追究的,倘若真将苏轼迫害致死,这笔账最后一定会算到王安石的头上去的,王安礼无论如何要及时表明态度,屡次为苏轼求情,他的态度一明确,责任便全在神宗本人,而神宗毕竟也不是荒唐残暴之主,有足够的理智做出顺水推舟的决定。
5、诗化生活
朋友们都教苏轼好好忍耐这几年谪居,目的无非为了将来有机会改变。果真如此,即使将来的改变再好,也使眼前这一段生活失去自身的兴味,只为等待另一段生活的到来而勉强延续。这便是最糟糕的情形。人生也好,历史也好,每一片段都必须以下一个片断为目的,为了下一个片断的早日到来而否定这一片断的自身。能否跳出时间之流的外面,平等地看待每一个片断呢?只有人因为意识到“死”,才把时间看成一往不复的流逝矢量,应该像其他自然物一样,时间是圆的,春天、秋天,转了一圈都会回来,年年周而复始,如此才能使人生的每一刻都自具其隽永的滋味。在逆境中把希望寄托于变化,在等待中浪费人生,是错的, 生活的每一段都值得好好去过。
人们常说要做这世界的主人,为此奋斗不息,患得患失,只是任你如何呼风唤雨,百年人生要做万古江山的主人,岂不是梦话?因此,若以世间得失为人生的唯一营求,忙碌一生也不过是这个世界的过客,追逐、占有得越多,失去的也越多。只有不以世间得失萦怀的“闲人”,因为无所得,故而无所失,那才能欣赏和享受江山风月之美,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又不怕被人夺去。
6、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是个常用的成语,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对于宋代士人来说,宦游也好,贬谪也好,总要不断迁徙,在一个地方长住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贬谪中的士人也经常是赁屋而居,随时准备离开的。但苏轼不同,在黄州、在惠州、在儋州,他都要造房子,都准备在那里终老。他的经济生活并不太好,有时候要靠苏辙接济,他也并非不怀着北归的希望,但每到一个地方总是竭尽财力造房安家,做着长住的打算,这在宋代士人中显得比较特别。他是一个真正四海为安、随遇而安的人。
回应 2021-07-09 13:43:25 -
答径山琳长老 作者:苏轼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注释:人身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由自然的各种元素构成,其本质与自然无异,原不该与自然产生各种矛盾,当然也就无所谓疾病。但这些元素一旦汇合为一个人身,这个人身却产生了意志、欲望,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去,通过种种方式来破坏和占有自然物,并且幻想长久拥有这身体,从而不但与自然...
2020-01-03 15:55:46
答径山琳长老 作者:苏轼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注释:人身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由自然的各种元素构成,其本质与自然无异,原不该与自然产生各种矛盾,当然也就无所谓疾病。但这些元素一旦汇合为一个人身,这个人身却产生了意志、欲望,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去,通过种种方式来破坏和占有自然物,并且幻想长久拥有这身体,从而不但与自然产生矛盾,与同类也产生矛盾,患得患失,而不可避免地遭受疾病。 ...... 据宋代傅藻的《东坡纪年录》、周煇的《清波杂志》等书记载,东坡七月二十八日去世之际,是“闻根先离”,即听觉先失的,当时维琳对着他的耳朵大声喊:“端明宜勿忘西方!”大概维琳这位禅师已经颇混同于净土宗的观念,故要在俗世临死时提醒他及时想念西方极乐世界,以便他能够超生。不过东坡似乎更理解南禅宗“无念”的本旨,喃喃回应道:“固先生平时践履至此,更须着力!”东坡又答道:“着力即差。”语毕而逝。既然像鸠摩罗什那样以不自然的方法来延续生命是徒劳的,那么致力于超生的想念,不自然的“着力”也是徒劳的,东坡更愿意以了无挂碍的心态乘风化去。)
回应 2020-01-03 15:55:46 -
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一)① 半醒半醉问诸黎②,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③,家在牛栏西复西。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二) 总角黎家三小童④,口吹葱叶送迎翁⑤。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三)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 (注释:贬谪中的士人也经常是赁屋而居,随时准备离...
2020-01-03 15:54:21
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一)① 半醒半醉问诸黎②,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③,家在牛栏西复西。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二) 总角黎家三小童④,口吹葱叶送迎翁⑤。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三)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 (注释:贬谪中的士人也经常是赁屋而居,随时准备离开的。但是苏轼则不同,在黄州、惠州、儋州,他都要造房子,都准备在那里终老。他的经济生活并不太好,有时候要靠苏辙接济,他也并非不怀着北归的希望,但每到一个地方总是竭尽财力造房安家,做着长住的打算,这在宋代士人中显得比较特别。他是一个真正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的人。)
回应 2020-01-03 15:54:21
-
熊寄望一 (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苏轼成功地将他的谪居生活诗化了,并希望“年年为此会”。朋友们都教他好好忍耐这几年谪居,目的无非为了将来有机会改变。果真如此,即使将来的改变再好,也使眼 前这一段生活失去自身的兴味,只为等待另一段生活的到来而勉强延续。这便是最糟糕的情形。人生也好,历史也好,每一片段都必须以下一个片断为目的,为了下一个片断的早日到来而否定这一片断的自身吗?能不能政变一下视角,跳在时间之流的外面,平等地看待每一个片断...2021-12-07 13:16:11 1人喜欢
-
1、“东坡居士”的由来 世人多知道苏东坡,反倒称苏轼的少,他的字子瞻更是只出现在子由的和诗里。原本只觉得东坡这个号很浪漫,特别是他与佛印和尚打嘴架时的“秃驴何在”“东坡吃草”“水飘东坡尸 狗啃和尚骨”,如果不叫东坡,就不好玩了呢。 其实真实的背景远没有那么有趣。他初到黄州时,寄居于定惠院僧舍,至五月份苏辙将其家眷送来,全家便迁居到临皋亭,大有饥寒之忧,只好痛自节俭。第二年,穷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
2021-07-09 13:43:25 1人喜欢
1、“东坡居士”的由来
世人多知道苏东坡,反倒称苏轼的少,他的字子瞻更是只出现在子由的和诗里。原本只觉得东坡这个号很浪漫,特别是他与佛印和尚打嘴架时的“秃驴何在”“东坡吃草”“水飘东坡尸 狗啃和尚骨”,如果不叫东坡,就不好玩了呢。
其实真实的背景远没有那么有趣。他初到黄州时,寄居于定惠院僧舍,至五月份苏辙将其家眷送来,全家便迁居到临皋亭,大有饥寒之忧,只好痛自节俭。第二年,穷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得一块数十亩的荒地,他亲自耕种。以此来稍济困窘。这块荒地在州城旧营地的东面,因而取名“东坡”,他也由此自号“东坡居士”。在中国文化史上,东坡居士这个形象的出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苏东坡”是比“苏轼”更家喻户晓的。
2、“新法”与“新学”
王安石变法,苏轼、司马光反对变法,这些中学历史课本里都学过。
而“新学”还是第一次了解到。朝廷设立了“经义局”,在王安石的领导下,修订《诗经》、《尚书》、《周礼》三部经典的标准解释,当时谓之“三经新义”,用于科举f,如此一来,“新学”成为权威意识形态,所有希望通过科举走上政坛的年轻人都必须先接受和背诵王氏的“经义”,形成思想文化的独断局面。这就使苏轼不但作为一个官僚陷入了困境,作为一个文化人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桎梏。
自从科举改革以后,诗歌已经真正成为无用之物,迷恋诗歌艺术而不能接受“三经新义”的人将终生被关在科举大门之外,读书人若因为作诗而耽误了“经义”的功课,将被认为不求上进,难免像贾宝玉那样受父亲的棰楚。更令苏轼难堪的是,在“三经新义”被规定为唯一正确之观点的书面下,他的思想、常识和才华不但妨碍了自己,对于被他感染、受他影响的人也是有害的。文化人所遭遇的不幸,大概莫过于斯。比如以秦观的才华,尚且在科举中落第,苏轼只好劝他对“三经新义”也下点功夫,以利再考。这个时候他不能积极地勉励自己的学生去反对思想专制,为了秦观的前途,他必须背叛自己的思想。
3、“乌台诗案”
王安石罢相后,神宗不得不亲自主持政务。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格局中,皇帝亲自主持政务是极其危险的。当权力在宰相手上时,这权力是可以批评的,批评者的安全由皇帝来保护;而一旦由皇帝亲自掌握大权,这权力便不可批评,即便那皇帝圣明无比,不可批评的权力也必然是悲剧的根源。从前针对王安石而地的许多不满,现在直接加在神宗头上,使他极易把所有异议和不满看作对他的皇权的蔑视。本来由王安石主持的可以批评的“新政”,已经变成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不可批评的“圣政”,苏轼非议“圣政”的罪名于是逃无可逃。对持有异议的人须给予惩罚,这惩罚要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又不能太得罪舆论,所以被挑选惩罚的对象既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又不能是司马光那样德高望重的人物,这样,苏轼大概是最好的对象。
苏轼是否“讥讽”,他的“讥讽”对不对,都不值得讨论,一个士人可否持有和发表与朝廷不同的见解,这才是“乌台诗案”的问题所在,“乌台诗案”与“新法”本身的问题无关,是专制对自由的打击。
4、命如悬丝
苏轼入御史台狱,历时一百三十天,其间诟辱备至,可谓命如悬丝。
新朋好友、旧党臣僚的群起营救,苏辙呼天抢地的哀痛,在朝任职的王安石弟弟王安礼也坚决反对。皇帝做错了事是无法追究的,倘若真将苏轼迫害致死,这笔账最后一定会算到王安石的头上去的,王安礼无论如何要及时表明态度,屡次为苏轼求情,他的态度一明确,责任便全在神宗本人,而神宗毕竟也不是荒唐残暴之主,有足够的理智做出顺水推舟的决定。
5、诗化生活
朋友们都教苏轼好好忍耐这几年谪居,目的无非为了将来有机会改变。果真如此,即使将来的改变再好,也使眼前这一段生活失去自身的兴味,只为等待另一段生活的到来而勉强延续。这便是最糟糕的情形。人生也好,历史也好,每一片段都必须以下一个片断为目的,为了下一个片断的早日到来而否定这一片断的自身。能否跳出时间之流的外面,平等地看待每一个片断呢?只有人因为意识到“死”,才把时间看成一往不复的流逝矢量,应该像其他自然物一样,时间是圆的,春天、秋天,转了一圈都会回来,年年周而复始,如此才能使人生的每一刻都自具其隽永的滋味。在逆境中把希望寄托于变化,在等待中浪费人生,是错的, 生活的每一段都值得好好去过。
人们常说要做这世界的主人,为此奋斗不息,患得患失,只是任你如何呼风唤雨,百年人生要做万古江山的主人,岂不是梦话?因此,若以世间得失为人生的唯一营求,忙碌一生也不过是这个世界的过客,追逐、占有得越多,失去的也越多。只有不以世间得失萦怀的“闲人”,因为无所得,故而无所失,那才能欣赏和享受江山风月之美,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又不怕被人夺去。
6、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是个常用的成语,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对于宋代士人来说,宦游也好,贬谪也好,总要不断迁徙,在一个地方长住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贬谪中的士人也经常是赁屋而居,随时准备离开的。但苏轼不同,在黄州、在惠州、在儋州,他都要造房子,都准备在那里终老。他的经济生活并不太好,有时候要靠苏辙接济,他也并非不怀着北归的希望,但每到一个地方总是竭尽财力造房安家,做着长住的打算,这在宋代士人中显得比较特别。他是一个真正四海为安、随遇而安的人。
回应 2021-07-09 13:43:25 -
答径山琳长老 作者:苏轼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注释:人身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由自然的各种元素构成,其本质与自然无异,原不该与自然产生各种矛盾,当然也就无所谓疾病。但这些元素一旦汇合为一个人身,这个人身却产生了意志、欲望,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去,通过种种方式来破坏和占有自然物,并且幻想长久拥有这身体,从而不但与自然...
2020-01-03 15:55:46
答径山琳长老 作者:苏轼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注释:人身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由自然的各种元素构成,其本质与自然无异,原不该与自然产生各种矛盾,当然也就无所谓疾病。但这些元素一旦汇合为一个人身,这个人身却产生了意志、欲望,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去,通过种种方式来破坏和占有自然物,并且幻想长久拥有这身体,从而不但与自然产生矛盾,与同类也产生矛盾,患得患失,而不可避免地遭受疾病。 ...... 据宋代傅藻的《东坡纪年录》、周煇的《清波杂志》等书记载,东坡七月二十八日去世之际,是“闻根先离”,即听觉先失的,当时维琳对着他的耳朵大声喊:“端明宜勿忘西方!”大概维琳这位禅师已经颇混同于净土宗的观念,故要在俗世临死时提醒他及时想念西方极乐世界,以便他能够超生。不过东坡似乎更理解南禅宗“无念”的本旨,喃喃回应道:“固先生平时践履至此,更须着力!”东坡又答道:“着力即差。”语毕而逝。既然像鸠摩罗什那样以不自然的方法来延续生命是徒劳的,那么致力于超生的想念,不自然的“着力”也是徒劳的,东坡更愿意以了无挂碍的心态乘风化去。)
回应 2020-01-03 15:55:46 -
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一)① 半醒半醉问诸黎②,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③,家在牛栏西复西。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二) 总角黎家三小童④,口吹葱叶送迎翁⑤。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三)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 (注释:贬谪中的士人也经常是赁屋而居,随时准备离...
2020-01-03 15:54:21
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一)① 半醒半醉问诸黎②,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③,家在牛栏西复西。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二) 总角黎家三小童④,口吹葱叶送迎翁⑤。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三)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 (注释:贬谪中的士人也经常是赁屋而居,随时准备离开的。但是苏轼则不同,在黄州、惠州、儋州,他都要造房子,都准备在那里终老。他的经济生活并不太好,有时候要靠苏辙接济,他也并非不怀着北归的希望,但每到一个地方总是竭尽财力造房安家,做着长住的打算,这在宋代士人中显得比较特别。他是一个真正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的人。)
回应 2020-01-03 15:54:21
-
熊寄望一 (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
苏轼成功地将他的谪居生活诗化了,并希望“年年为此会”。朋友们都教他好好忍耐这几年谪居,目的无非为了将来有机会改变。果真如此,即使将来的改变再好,也使眼 前这一段生活失去自身的兴味,只为等待另一段生活的到来而勉强延续。这便是最糟糕的情形。人生也好,历史也好,每一片段都必须以下一个片断为目的,为了下一个片断的早日到来而否定这一片断的自身吗?能不能政变一下视角,跳在时间之流的外面,平等地看待每一个片断...2021-12-07 13:16:11 1人喜欢
-
1、“东坡居士”的由来 世人多知道苏东坡,反倒称苏轼的少,他的字子瞻更是只出现在子由的和诗里。原本只觉得东坡这个号很浪漫,特别是他与佛印和尚打嘴架时的“秃驴何在”“东坡吃草”“水飘东坡尸 狗啃和尚骨”,如果不叫东坡,就不好玩了呢。 其实真实的背景远没有那么有趣。他初到黄州时,寄居于定惠院僧舍,至五月份苏辙将其家眷送来,全家便迁居到临皋亭,大有饥寒之忧,只好痛自节俭。第二年,穷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
2021-07-09 13:43:25 1人喜欢
1、“东坡居士”的由来
世人多知道苏东坡,反倒称苏轼的少,他的字子瞻更是只出现在子由的和诗里。原本只觉得东坡这个号很浪漫,特别是他与佛印和尚打嘴架时的“秃驴何在”“东坡吃草”“水飘东坡尸 狗啃和尚骨”,如果不叫东坡,就不好玩了呢。
其实真实的背景远没有那么有趣。他初到黄州时,寄居于定惠院僧舍,至五月份苏辙将其家眷送来,全家便迁居到临皋亭,大有饥寒之忧,只好痛自节俭。第二年,穷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得一块数十亩的荒地,他亲自耕种。以此来稍济困窘。这块荒地在州城旧营地的东面,因而取名“东坡”,他也由此自号“东坡居士”。在中国文化史上,东坡居士这个形象的出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苏东坡”是比“苏轼”更家喻户晓的。
2、“新法”与“新学”
王安石变法,苏轼、司马光反对变法,这些中学历史课本里都学过。
而“新学”还是第一次了解到。朝廷设立了“经义局”,在王安石的领导下,修订《诗经》、《尚书》、《周礼》三部经典的标准解释,当时谓之“三经新义”,用于科举f,如此一来,“新学”成为权威意识形态,所有希望通过科举走上政坛的年轻人都必须先接受和背诵王氏的“经义”,形成思想文化的独断局面。这就使苏轼不但作为一个官僚陷入了困境,作为一个文化人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桎梏。
自从科举改革以后,诗歌已经真正成为无用之物,迷恋诗歌艺术而不能接受“三经新义”的人将终生被关在科举大门之外,读书人若因为作诗而耽误了“经义”的功课,将被认为不求上进,难免像贾宝玉那样受父亲的棰楚。更令苏轼难堪的是,在“三经新义”被规定为唯一正确之观点的书面下,他的思想、常识和才华不但妨碍了自己,对于被他感染、受他影响的人也是有害的。文化人所遭遇的不幸,大概莫过于斯。比如以秦观的才华,尚且在科举中落第,苏轼只好劝他对“三经新义”也下点功夫,以利再考。这个时候他不能积极地勉励自己的学生去反对思想专制,为了秦观的前途,他必须背叛自己的思想。
3、“乌台诗案”
王安石罢相后,神宗不得不亲自主持政务。在中国传统的政治格局中,皇帝亲自主持政务是极其危险的。当权力在宰相手上时,这权力是可以批评的,批评者的安全由皇帝来保护;而一旦由皇帝亲自掌握大权,这权力便不可批评,即便那皇帝圣明无比,不可批评的权力也必然是悲剧的根源。从前针对王安石而地的许多不满,现在直接加在神宗头上,使他极易把所有异议和不满看作对他的皇权的蔑视。本来由王安石主持的可以批评的“新政”,已经变成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不可批评的“圣政”,苏轼非议“圣政”的罪名于是逃无可逃。对持有异议的人须给予惩罚,这惩罚要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又不能太得罪舆论,所以被挑选惩罚的对象既要有一定的影响力,又不能是司马光那样德高望重的人物,这样,苏轼大概是最好的对象。
苏轼是否“讥讽”,他的“讥讽”对不对,都不值得讨论,一个士人可否持有和发表与朝廷不同的见解,这才是“乌台诗案”的问题所在,“乌台诗案”与“新法”本身的问题无关,是专制对自由的打击。
4、命如悬丝
苏轼入御史台狱,历时一百三十天,其间诟辱备至,可谓命如悬丝。
新朋好友、旧党臣僚的群起营救,苏辙呼天抢地的哀痛,在朝任职的王安石弟弟王安礼也坚决反对。皇帝做错了事是无法追究的,倘若真将苏轼迫害致死,这笔账最后一定会算到王安石的头上去的,王安礼无论如何要及时表明态度,屡次为苏轼求情,他的态度一明确,责任便全在神宗本人,而神宗毕竟也不是荒唐残暴之主,有足够的理智做出顺水推舟的决定。
5、诗化生活
朋友们都教苏轼好好忍耐这几年谪居,目的无非为了将来有机会改变。果真如此,即使将来的改变再好,也使眼前这一段生活失去自身的兴味,只为等待另一段生活的到来而勉强延续。这便是最糟糕的情形。人生也好,历史也好,每一片段都必须以下一个片断为目的,为了下一个片断的早日到来而否定这一片断的自身。能否跳出时间之流的外面,平等地看待每一个片断呢?只有人因为意识到“死”,才把时间看成一往不复的流逝矢量,应该像其他自然物一样,时间是圆的,春天、秋天,转了一圈都会回来,年年周而复始,如此才能使人生的每一刻都自具其隽永的滋味。在逆境中把希望寄托于变化,在等待中浪费人生,是错的, 生活的每一段都值得好好去过。
人们常说要做这世界的主人,为此奋斗不息,患得患失,只是任你如何呼风唤雨,百年人生要做万古江山的主人,岂不是梦话?因此,若以世间得失为人生的唯一营求,忙碌一生也不过是这个世界的过客,追逐、占有得越多,失去的也越多。只有不以世间得失萦怀的“闲人”,因为无所得,故而无所失,那才能欣赏和享受江山风月之美,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又不怕被人夺去。
6、随遇而安
“随遇而安?是个常用的成语,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对于宋代士人来说,宦游也好,贬谪也好,总要不断迁徙,在一个地方长住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贬谪中的士人也经常是赁屋而居,随时准备离开的。但苏轼不同,在黄州、在惠州、在儋州,他都要造房子,都准备在那里终老。他的经济生活并不太好,有时候要靠苏辙接济,他也并非不怀着北归的希望,但每到一个地方总是竭尽财力造房安家,做着长住的打算,这在宋代士人中显得比较特别。他是一个真正四海为安、随遇而安的人。
回应 2021-07-09 13:43:25 -
答径山琳长老 作者:苏轼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注释:人身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由自然的各种元素构成,其本质与自然无异,原不该与自然产生各种矛盾,当然也就无所谓疾病。但这些元素一旦汇合为一个人身,这个人身却产生了意志、欲望,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去,通过种种方式来破坏和占有自然物,并且幻想长久拥有这身体,从而不但与自然...
2020-01-03 15:55:46
答径山琳长老 作者:苏轼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 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 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 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注释:人身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由自然的各种元素构成,其本质与自然无异,原不该与自然产生各种矛盾,当然也就无所谓疾病。但这些元素一旦汇合为一个人身,这个人身却产生了意志、欲望,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去,通过种种方式来破坏和占有自然物,并且幻想长久拥有这身体,从而不但与自然产生矛盾,与同类也产生矛盾,患得患失,而不可避免地遭受疾病。 ...... 据宋代傅藻的《东坡纪年录》、周煇的《清波杂志》等书记载,东坡七月二十八日去世之际,是“闻根先离”,即听觉先失的,当时维琳对着他的耳朵大声喊:“端明宜勿忘西方!”大概维琳这位禅师已经颇混同于净土宗的观念,故要在俗世临死时提醒他及时想念西方极乐世界,以便他能够超生。不过东坡似乎更理解南禅宗“无念”的本旨,喃喃回应道:“固先生平时践履至此,更须着力!”东坡又答道:“着力即差。”语毕而逝。既然像鸠摩罗什那样以不自然的方法来延续生命是徒劳的,那么致力于超生的想念,不自然的“着力”也是徒劳的,东坡更愿意以了无挂碍的心态乘风化去。)
回应 2020-01-03 15:55:46 -
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一)① 半醒半醉问诸黎②,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③,家在牛栏西复西。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二) 总角黎家三小童④,口吹葱叶送迎翁⑤。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三)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 (注释:贬谪中的士人也经常是赁屋而居,随时准备离...
2020-01-03 15:54:21
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一)① 半醒半醉问诸黎②,竹刺藤梢步步迷。但寻牛矢觅归路③,家在牛栏西复西。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二) 总角黎家三小童④,口吹葱叶送迎翁⑤。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其三) 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投梭每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 (注释:贬谪中的士人也经常是赁屋而居,随时准备离开的。但是苏轼则不同,在黄州、惠州、儋州,他都要造房子,都准备在那里终老。他的经济生活并不太好,有时候要靠苏辙接济,他也并非不怀着北归的希望,但每到一个地方总是竭尽财力造房安家,做着长住的打算,这在宋代士人中显得比较特别。他是一个真正四海为家,随遇而安的人。)
回应 2020-01-03 15:54:21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9.3分 352人读过
-
每满100-50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9.6分 22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37°暖书单(一) (37°暖)
- 中国古典文学著作选评丛书 (白露@思勉)
- 不看书就不舒服 (草木与光)
- 2013阅读记录。 (野次馬)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苏轼诗词文选评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七夜 2013-04-22 23:28:21
在选不在评,苏文自妙,不必多言
1 有用 游虚得默 2019-01-25 23:12:41
厚味高格,涤荡胸次。一天一夜读毕。
2 有用 太白兔 2015-11-04 01:58:34
独骑瘦马踏寒月,白须消散满霜风。倚杖听江声,无情送潮归。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发现到头来不过粗愚便能至公卿,意义仅在于姿态。夜里读子瞻,是如妓子从良却见旧相识,又羞赧于刹那人非,又熟稔于阑珊兴味,就不知从哪里说起,只是各自知道都不同了。
1 有用 奇怪 2010-04-25 00:02:57
曾经的枕边书。送人了之后再难买到。
6 有用 对方 2012-12-18 23:28:09
惭愧惭愧,至慰至慰
0 有用 再见悲哀 2022-08-10 22:40:13
2022年08月09日,读毕于宿舍。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0 有用 月舞于星渊 2022-08-07 00:22:17
这本是真的好!
0 有用 雪柜来的人 2022-05-04 16:12:12
多收录几篇多好呀!
0 有用 fog不是青蛙 2022-04-22 12:12:40
何夜无月 何处无松柏
0 有用 村长 2022-02-24 00:03:18
本书将印象里高高在上的苏轼拉回了人间,将他作为一个真实的丰富的人展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