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什么都不说就先给盖上一个保守的帽子。。。看着还不如沟口那篇讨论刘锡鸿的文章有意思。当然,史料的扎实是无可挑剔的。。
“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好怀旧!作者能够这么好地整理倭仁的思想体系,但是对于这个体系的评价却仅仅是“卫道、统治工具、不和现代化的要求”等等。我始终觉得,抛却一切儒教的历史和权力纠葛,不论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儒家最少最少应当在作为梦想和固执的意义上得到尊重。
好书,李的论文,感觉比写张之洞的书还要好
感触颇深的不是主角倭仁,而是清文宗咸丰。高阳貌似说过咸丰的才能是他以下晚清诸帝之冠,当时读到这句,并不认为他有何长处。但看他使用倭仁,实有知人之明。把倭仁派往叶尔羌也是有历练之意吧。同时想起曾国藩克复武昌后的那句:不意曾国藩一书生,却能建此大功。言语中夹杂着对过去文武官员的失望,对曾国藩的惊讶,对理学之士内心深处的轻蔑与不信任。
框架清晰,资料非常扎实。吹毛求疵的想法是,在掌握充分史料的前提下,是不是应该适当减少引用原文的篇幅,能放到脚注的尽量不放进正文。不然会影响阅读的连贯性,也给人一种作者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的感觉,就和新闻里用直接引语太多一样。
美则约略有之, 未尽善焉 ……
晚清政局一切的纷争都可在这里找到线索:夷夏之辩、崇古还是洋务、保皇还是立宪、改革还是革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晚清士大夫对于中国前途的种种分歧和认知,一直在两种思潮中摇摆前行。其间,代表权力和资本的各派势力轮番竞逐角力,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像缰绳、像皮鞭,一边抽打催促,一边羁绊牵扯,演变出各种荒诞、悲哀的戏剧,国人力图现代化的努力艰难前行。 想读懂晚清,可以由此书起步。
18.12.18
同治皇帝的话很有意思。
写得很好。但是关于传主本人,再看下去都要觉得自己没脑子了。
晚清保守思想研究的开山力作,耐心进入一个保守顽固代表的思想世界。作者哲学功底扎实,将晚清理学归纳为修身派和经世派两派,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双向延伸,很有启发,有空时要耐下性子翻翻清代理学史。不理解晚清的保守思想,就不能理解改革与革命的必要性机理。
和现在强调bai年未you之大变ju下要有zheng zhi定力与si个zi信有点类似。怎么说呢,如果guo运继续昌盛,自然是行稳致远的典范。如果江河日xia,自然就成了迂腐保shou了。
感于作者踏实功夫,但其出发处的思考架构不能认同。
关于倭仁研究较为详尽的整理,但是本书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其一作者把倭仁定为保守主义并不妥当,而且立论受范文澜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观”影响太大,虽然作者未察觉,但行文当中却处处体现一种先入为主的“革命意识”“阶级意识”。实际上,考察像倭仁这类以“理学行世”的人物,应该站在中国史论传统上立论更为贴切。就算是放置于世界历史,倭仁的行为表现也不过是华夷之辨一种“排外”,断不可以“保守”概而论之,有失历史之细节。其二一个普遍的问题是行文的不严谨,如57页说“《论语》中有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记载”,实际上这是曾子。其三比较突出的是,作者对宋明理学并不熟悉,大多是很浅显分析与对比,特别是对倭仁哲学思想分析上,点到却不到位,好比做爱一直在外阴摩擦的几下就一泄千里,颇令人失望。
倭仁出身于开封的蒙古八旗下层社会,却是通过科举进入京师显贵阶层,成为传统文化的既得利益者。从传统文化中,倭仁寻找到的救时武器是倡明正学。他认为中国的困局在于正学不明。正学不明,则人心痼弊;人心痼弊,则风俗败坏;风俗败坏,则人才枯竭;人才枯竭,则时运日衰。因此从本原救起,就应该倡明正学。了解了倭仁的经历和思想,便不难理解他后来对洋务派及洋人的强硬立场。所谓顽固保守的倭仁,他的保守并不仅仅是来自权力斗争,也并非单纯是盲目排外,他也有自己的应变主张,只不过并不能应对时代变局的挑战,终将被时代潮流所抛弃,这也是倭仁的人生悲剧所在。很巧合的是,当时同治帝另外几位晚辈的汉学师傅,李鸿藻、翁同龢、徐桐,后来都成为清流和顽固派的领袖。
印证了倭仁是一个不通时务的迂夫子形象,完全符合刻板印象,除此之外价值有限
三星半。对倭仁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做了详细的描述,可读性较强。考虑到完成的时间,对“保守”思想的客观评述还是值得赞誉的。求全责备地说,对倭仁由王学而宗朱的思想意义,似乎挖掘的深度不够,同时又把乾嘉之学的式微和道同年间的理学中兴加入其中,感觉有些混乱,对清代学术史的考述线条不够清晰。对曾国藩和倭仁的比较采用了理学经世派和修身派的分隔,感觉这个模型的解释力不太够。此外,保守思想的发展这种说法也有些奇怪,明显是进步史观下的假定,而非思想变迁的本来面目。
本书结合倭仁成长、为官的经历,分析了其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特征。倭仁的理学思想经历了由王学向程朱转变的过程,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的分析,也向读者展示出了晚清士人交游与精神生活之互动的典型案例。全书的逻辑并不复杂,却很好地从文化的角度解释了关于晚清政府一系列举措的定性。今天来看,有明显的现代化史观的分析思路,不过胜在考证详实。只有最后一章以“民族主义情绪”分析倭仁对西方的态度,或可商榷。
作者对倭仁的研究具有比较深度的分析。
基本上按照倭仁的人生历程来推进,考证了其学术渊源、交游情况、以及在当时对一些大事的参与情况,从而将其作为保守思想的开端来进行论述。作者的考证功夫十分了得,并且最后可以升华到进步与保守的势力交互。不过将倭仁作为保守思想的最开端是否合适?以及其思想形成真的与地域无多大关系嘛?可能还值得商榷
> 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
2 有用 耕石 2014-01-24 07:02:08
什么都不说就先给盖上一个保守的帽子。。。看着还不如沟口那篇讨论刘锡鸿的文章有意思。当然,史料的扎实是无可挑剔的。。
4 有用 cicada 2014-10-02 10:54:35
“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好怀旧!作者能够这么好地整理倭仁的思想体系,但是对于这个体系的评价却仅仅是“卫道、统治工具、不和现代化的要求”等等。我始终觉得,抛却一切儒教的历史和权力纠葛,不论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儒家最少最少应当在作为梦想和固执的意义上得到尊重。
2 有用 Tradition 2013-03-15 13:02:59
好书,李的论文,感觉比写张之洞的书还要好
4 有用 栗子有毒 2015-11-22 18:34:12
感触颇深的不是主角倭仁,而是清文宗咸丰。高阳貌似说过咸丰的才能是他以下晚清诸帝之冠,当时读到这句,并不认为他有何长处。但看他使用倭仁,实有知人之明。把倭仁派往叶尔羌也是有历练之意吧。同时想起曾国藩克复武昌后的那句:不意曾国藩一书生,却能建此大功。言语中夹杂着对过去文武官员的失望,对曾国藩的惊讶,对理学之士内心深处的轻蔑与不信任。
1 有用 兔子晴 2014-01-26 10:43:50
框架清晰,资料非常扎实。吹毛求疵的想法是,在掌握充分史料的前提下,是不是应该适当减少引用原文的篇幅,能放到脚注的尽量不放进正文。不然会影响阅读的连贯性,也给人一种作者对自己的判断缺乏信心的感觉,就和新闻里用直接引语太多一样。
2 有用 达文西 2011-11-23 23:01:01
美则约略有之, 未尽善焉 ……
2 有用 蒋唐宋 2019-01-05 22:54:45
晚清政局一切的纷争都可在这里找到线索:夷夏之辩、崇古还是洋务、保皇还是立宪、改革还是革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晚清士大夫对于中国前途的种种分歧和认知,一直在两种思潮中摇摆前行。其间,代表权力和资本的各派势力轮番竞逐角力,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像缰绳、像皮鞭,一边抽打催促,一边羁绊牵扯,演变出各种荒诞、悲哀的戏剧,国人力图现代化的努力艰难前行。 想读懂晚清,可以由此书起步。
1 有用 孔明灯 2018-12-18 22:50:04
18.12.18
0 有用 不要嘛!!! 2014-03-19 13:51:50
同治皇帝的话很有意思。
0 有用 千船 2012-10-16 15:16:19
写得很好。但是关于传主本人,再看下去都要觉得自己没脑子了。
0 有用 云雀 2022-03-16 20:42:37
晚清保守思想研究的开山力作,耐心进入一个保守顽固代表的思想世界。作者哲学功底扎实,将晚清理学归纳为修身派和经世派两派,是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双向延伸,很有启发,有空时要耐下性子翻翻清代理学史。不理解晚清的保守思想,就不能理解改革与革命的必要性机理。
0 有用 。 2022-03-07 23:25:52
和现在强调bai年未you之大变ju下要有zheng zhi定力与si个zi信有点类似。怎么说呢,如果guo运继续昌盛,自然是行稳致远的典范。如果江河日xia,自然就成了迂腐保shou了。
0 有用 原木 2021-12-02 11:44:36
感于作者踏实功夫,但其出发处的思考架构不能认同。
1 有用 安仁 2023-07-20 15:36:00 云南
关于倭仁研究较为详尽的整理,但是本书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其一作者把倭仁定为保守主义并不妥当,而且立论受范文澜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观”影响太大,虽然作者未察觉,但行文当中却处处体现一种先入为主的“革命意识”“阶级意识”。实际上,考察像倭仁这类以“理学行世”的人物,应该站在中国史论传统上立论更为贴切。就算是放置于世界历史,倭仁的行为表现也不过是华夷之辨一种“排外”,断不可以“保守”概而论之,有失历史之细节。其二一个普遍的问题是行文的不严谨,如57页说“《论语》中有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记载”,实际上这是曾子。其三比较突出的是,作者对宋明理学并不熟悉,大多是很浅显分析与对比,特别是对倭仁哲学思想分析上,点到却不到位,好比做爱一直在外阴摩擦的几下就一泄千里,颇令人失望。
0 有用 洋咩咩 2022-06-05 02:33:06
倭仁出身于开封的蒙古八旗下层社会,却是通过科举进入京师显贵阶层,成为传统文化的既得利益者。从传统文化中,倭仁寻找到的救时武器是倡明正学。他认为中国的困局在于正学不明。正学不明,则人心痼弊;人心痼弊,则风俗败坏;风俗败坏,则人才枯竭;人才枯竭,则时运日衰。因此从本原救起,就应该倡明正学。了解了倭仁的经历和思想,便不难理解他后来对洋务派及洋人的强硬立场。所谓顽固保守的倭仁,他的保守并不仅仅是来自权力斗争,也并非单纯是盲目排外,他也有自己的应变主张,只不过并不能应对时代变局的挑战,终将被时代潮流所抛弃,这也是倭仁的人生悲剧所在。很巧合的是,当时同治帝另外几位晚辈的汉学师傅,李鸿藻、翁同龢、徐桐,后来都成为清流和顽固派的领袖。
0 有用 路上的我 2023-03-07 16:38:43 广东
印证了倭仁是一个不通时务的迂夫子形象,完全符合刻板印象,除此之外价值有限
1 有用 金日之星 2023-05-01 10:31:24 安徽
三星半。对倭仁的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做了详细的描述,可读性较强。考虑到完成的时间,对“保守”思想的客观评述还是值得赞誉的。求全责备地说,对倭仁由王学而宗朱的思想意义,似乎挖掘的深度不够,同时又把乾嘉之学的式微和道同年间的理学中兴加入其中,感觉有些混乱,对清代学术史的考述线条不够清晰。对曾国藩和倭仁的比较采用了理学经世派和修身派的分隔,感觉这个模型的解释力不太够。此外,保守思想的发展这种说法也有些奇怪,明显是进步史观下的假定,而非思想变迁的本来面目。
0 有用 有椒 2020-03-23 17:07:46
本书结合倭仁成长、为官的经历,分析了其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想特征。倭仁的理学思想经历了由王学向程朱转变的过程,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的分析,也向读者展示出了晚清士人交游与精神生活之互动的典型案例。全书的逻辑并不复杂,却很好地从文化的角度解释了关于晚清政府一系列举措的定性。今天来看,有明显的现代化史观的分析思路,不过胜在考证详实。只有最后一章以“民族主义情绪”分析倭仁对西方的态度,或可商榷。
0 有用 winston 2011-08-31 17:33:35
作者对倭仁的研究具有比较深度的分析。
1 有用 蒲桃游履 2020-03-26 09:17:39
基本上按照倭仁的人生历程来推进,考证了其学术渊源、交游情况、以及在当时对一些大事的参与情况,从而将其作为保守思想的开端来进行论述。作者的考证功夫十分了得,并且最后可以升华到进步与保守的势力交互。不过将倭仁作为保守思想的最开端是否合适?以及其思想形成真的与地域无多大关系嘛?可能还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