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社会科学 短评

热门 最新
  • 16 琴酒 2014-03-31 21:31:44

    现在想来,彼得伯克关于历史学和社会学区分的论述,大约是建立在Wallerstein此书之上:特殊VS模型,材料VS方法——两门学科从彼此身上学到了很多。另外区域研究—冷战思维给跨学科研究提供的契机,也是有趣的。有两点启发,我们如今时常提到学科的危机,而这种危机往往是由研究对象的不固定或泛化所带来的,如比较文学的兴起与衰亡,其最深层的原因还是在于学科从最开始就没有为自己的对象界定中心和边界,不过何为中心边界,在社会学科中因为实体的缺席非常难以界定。二是他对硬科学时时的对比,时间之箭,数学里的定性研究,这种科学的专向带来的两种文化的相似性,以前从未考量过。

  • 16 一只大鱼 2014-03-11 21:55:12

    觉得所有专业学生都要读一读,去除一下长久以来专业划分所带来的弊病。

  • 11 黄昏之鸟 2013-04-17 17:13:52

    从社会科学的历史建构说起,到目前社会科学体系经历全球化多元化时代的冲击,最后提出建立新的社会科学体系需要思考的问题,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家作为分析的框架”、“普遍与特俗”、“客观性”……写得很好,只是,我发现自己从来没有进入过学术的门槛。

  • 5 大甜甜~~ 2010-05-23 18:54:13

    我其实很早就想过这个问题。。。

  • 5 钝刀龙戈 2014-06-23 16:13:04

    “现在需要做的一件事情不是去改变学科的边界,而是将现有的学科界限置于不顾,去扩大学术活动的组织。对历史的关注并不是那群被称为历史学家的人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科学家的义务。对社会学方法的运用也不是那群被称为社会学家的人的专利,而是所有社会科学家的义务。同样,经济学问题也不只是经济学家才有权研究,事实上,经济问题对于一切社会科学分析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也没有绝对的把握说,专业历史学家对历史解释、社会学家对社会问题、经济学家对经济波动就一定比其他社会科学家知道得多。总之,我们不相信有什么智慧能够被垄断,也不相信有什么知识领域是专门保留给拥有特定学位的研究者的。”(106页)一本所有读人文社科甚至自然科学的同学,在入学的时候就有必要读的书。防止视野偏狭,防止心胸狭窄,防止目光短浅,防止门户之见。

  • 1 度眠 2010-12-03 23:45:27

    不知道这么好的书为什么没有人提起过。。。还是我太孤陋寡闻了

  • 2 海阔天空祝沽笙 2015-12-24 23:57:54

    我一直以为打破学院体制中固步自封、画地为牢的陋习是真正的学人应有的自觉。一个以智慧为家的人哪能让俗人设置的学科界线框死?

  • 3 余颜 2016-10-02 23:46:16

    比较有感触于关于学科分类的讨论。可能我自己就比较讨厌任何类似分类的动作,尽管由于自己的无能与无知常常不得这样。

  • 1 [已注销] 2015-10-17 07:44:46

    华勒斯坦要重建社会科学。但是这个大社科的体系或模型却始终没有。

  • 1 润堃 2016-01-23 15:10:22

    书本身表达的内核很简单,就是提倡建立学术活动更开放的社会科学,对基础问题开展全面研究;但不得不说,有分析的学科史梳理和规范性的讨论让人大开眼界,受益多多。由此可窥见规范性研究、基础研究的价值。

  • 0 纪恩同学 2013-03-17 01:00:47

    好像太浅了。。。

  • 0 辄馨 2008-02-03 13:57:46

    有一些思想

  • 1 微笑 2013-06-05 19:38:59

    简明学科发育史

  • 0 慢手 2014-09-22 23:36:25

    超越桎梏也好背叛传统也罢,社会科学研究的去西方化之必要性似乎已经在经年的严肃反思中彰显。只是到底要如何切实实现,而不是沦为粗暴的意识形态话语,这本书的回应只是“普遍性是狭隘的,但又是话语共同体的必要目标”,也是笼统。

  • 0 王富贵 2015-07-12 10:34:30

    看完了这本著名的小册子,觉得自己的那本小册子所讨论的普遍与特殊的问题还真的是蛮有眼光的~

  • 1 dromobabel 2012-01-06 18:40:02

    读晚很久了...anyway,这些问题到底有多么重要?到底是已经进入潜意识里所以无法自知了,还是自己一直是被当野羊养的?

  • 0 Rhinover 2010-03-08 13:03:09

    确实如邓正来所言,提供了一种思辨既有体制的机会

  • 0 Totoro 2012-07-13 16:56:50

    开放,谓之边界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此为学科的生命力所在。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