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完全颠覆人们对疾病积累起来的那不足为道普通认识,冲击学院派医学坚持的真理。这本书也不是在谈真理,多一个对疾病意味深长的解释系统,疾病对人的身体的威胁也就顺势减弱了。
关于疾病是生活方式,思想,或身体问题的警告,表示非常赞同,但有些问题并不是病人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比如出生在怎样的家庭,有怎样的家庭遗传疾病,这些是人的根,也许也是病根的来源,但没有哪个能说完美,总有缺憾,也不能妄求一切都不出问题。总是在变化,病也成常态。
很多咨询师悄悄看过的吧,曾奇峰比如。
要我起书名就叫“疾病的真相”
:R395.1/2224
病因的心理层面,症状与特定意识的缺乏,很有启发,不错的书!
翻得绕啊。。。
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思考、理解疾病的方式,非常有意思。第一部分偏哲学,有点搞脑子,但是不理解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看了也白看。
读后感写完了【把这本书批得一无是处【所以会被老师当掉吗
D
这只能当作一个思路,做一次哲学思考,有待验证和研究。虽然跟我的思维方式很接近
从“意识、无意识”看待疾病的一种方法,提供了另一种对待疾病的视角。和王凤仪老先生的性理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性理疗法更偏重家庭伦理。
一些新角度
颠覆原世界观的一次体验,必须要二刷!让一切再混沌再清晰吧…
2014.1.8接触
翻译得并不像大家说的那么差,我觉得还蛮通顺,但是也有明显的硬伤,感觉是译者理解不够心理学知识不够造成的。单就书的内容来说还可以,行文风格和逻辑很符合我的思维习惯。
只能说,相见恨晚,以及不知道还有没有更多类似的著作。
我建议那些经常生病,或者身体有病但是去医院查不出病因的人此书必读吧,也许它能告诉你答案。虽然我读这本书之前就知道身与心是相连的,但是这本书那个叫具体和详细的分析 还是够可以的。不过,这本书你得耐下性子来读,而且我也可以保证你不用怀疑其中理论的正确与否,它已经被很多人验证过了。我相信这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件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事。我很喜欢它的标签名称,”医学心理学“呵呵,如果人们都没有心病是不是身体上也会健康的多呢,应该是吧。
5星。这本书花了我近2年的时间才读完。虽然这是一本1983年出版的书,但是40年后再读,依然有很大的临床参考价值。对于身心症状的意义,这本书不如后来出版的其他书籍详细,但是这本书的优势在于提供一种思维框架,即从本质上去了解/理解疾病症状背后的心理冲突/心理议题/性格特质/心理模式,尤其是病理性或者是适应不良的模式。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一是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对应的是分裂/非黑即白/僵化不灵活/全能自恋等病理模式),应对的是复杂的现实世界;二是,对于关系相关的疾病的描述,爱是需要开放边界的(当然同时也意味着会受伤的风险),渴望爱但害怕/回避冲突的人,必然会付出疾病的代价,比如高血压/酒精成瘾等疾病背后的性格特征。2022/10/21 — 2024/11/12
大概接受身心一体理论的人会爱不释手,不接受的大概会唾弃
> 疾病的希望
5 有用 后来就茁壮陈长 2012-03-12 18:22:11
完全颠覆人们对疾病积累起来的那不足为道普通认识,冲击学院派医学坚持的真理。这本书也不是在谈真理,多一个对疾病意味深长的解释系统,疾病对人的身体的威胁也就顺势减弱了。
4 有用 WATER MAN 2014-12-14 12:21:37
关于疾病是生活方式,思想,或身体问题的警告,表示非常赞同,但有些问题并不是病人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比如出生在怎样的家庭,有怎样的家庭遗传疾病,这些是人的根,也许也是病根的来源,但没有哪个能说完美,总有缺憾,也不能妄求一切都不出问题。总是在变化,病也成常态。
1 有用 渐退 2009-04-13 21:33:55
很多咨询师悄悄看过的吧,曾奇峰比如。
1 有用 maryhen 2011-07-08 21:08:00
要我起书名就叫“疾病的真相”
0 有用 蝉 2013-10-11 11:41:38
:R395.1/2224
1 有用 甦 2012-05-03 19:31:55
病因的心理层面,症状与特定意识的缺乏,很有启发,不错的书!
0 有用 上帝哭了 2011-06-24 17:52:34
翻得绕啊。。。
0 有用 isismay 2016-01-28 22:34:00
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思考、理解疾病的方式,非常有意思。第一部分偏哲学,有点搞脑子,但是不理解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看了也白看。
0 有用 冯至杭 2013-06-26 02:01:22
读后感写完了【把这本书批得一无是处【所以会被老师当掉吗
0 有用 把胡萝卜交出来 2015-09-28 15:36:50
D
0 有用 Adrian 2013-10-10 20:18:00
这只能当作一个思路,做一次哲学思考,有待验证和研究。虽然跟我的思维方式很接近
0 有用 rain 2012-12-03 09:58:57
从“意识、无意识”看待疾病的一种方法,提供了另一种对待疾病的视角。和王凤仪老先生的性理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性理疗法更偏重家庭伦理。
0 有用 泡椒鸡杂啦啦啦 2022-09-11 15:23:42
一些新角度
0 有用 Sophie的世界 2016-12-26 22:20:50
颠覆原世界观的一次体验,必须要二刷!让一切再混沌再清晰吧…
0 有用 豆腐好软 2014-01-08 17:49:55
2014.1.8接触
0 有用 可惜我是文盲 2019-04-24 10:45:36
翻译得并不像大家说的那么差,我觉得还蛮通顺,但是也有明显的硬伤,感觉是译者理解不够心理学知识不够造成的。单就书的内容来说还可以,行文风格和逻辑很符合我的思维习惯。
0 有用 瑟兰的头发丝 2024-04-01 03:39:33 四川
只能说,相见恨晚,以及不知道还有没有更多类似的著作。
0 有用 晓佳 2014-04-18 01:39:21
我建议那些经常生病,或者身体有病但是去医院查不出病因的人此书必读吧,也许它能告诉你答案。虽然我读这本书之前就知道身与心是相连的,但是这本书那个叫具体和详细的分析 还是够可以的。不过,这本书你得耐下性子来读,而且我也可以保证你不用怀疑其中理论的正确与否,它已经被很多人验证过了。我相信这是一门科学而不是一件信则有不信则无的事。我很喜欢它的标签名称,”医学心理学“呵呵,如果人们都没有心病是不是身体上也会健康的多呢,应该是吧。
0 有用 Mindhunter 2024-11-13 23:38:02 上海
5星。这本书花了我近2年的时间才读完。虽然这是一本1983年出版的书,但是40年后再读,依然有很大的临床参考价值。对于身心症状的意义,这本书不如后来出版的其他书籍详细,但是这本书的优势在于提供一种思维框架,即从本质上去了解/理解疾病症状背后的心理冲突/心理议题/性格特质/心理模式,尤其是病理性或者是适应不良的模式。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点:一是对立统一的思维模式(对应的是分裂/非黑即白/僵化不灵活/全能自恋等病理模式),应对的是复杂的现实世界;二是,对于关系相关的疾病的描述,爱是需要开放边界的(当然同时也意味着会受伤的风险),渴望爱但害怕/回避冲突的人,必然会付出疾病的代价,比如高血压/酒精成瘾等疾病背后的性格特征。2022/10/21 — 2024/11/12
0 有用 妙伴 2019-01-14 18:22:29
大概接受身心一体理论的人会爱不释手,不接受的大概会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