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说起童话故事,我们总要想到这样的结尾:“从此以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当然,王子和公主不会永葆青春,当他们白发苍苍之后,有了小王子、小公主之后,又会是什么样呢?艾伦•奇南的《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通过对一些有特色的老年童话故事,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艾伦•奇南。艾伦•奇南是美国的一位精神病医生,1952年出生,亚裔。他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著有多篇有关成人发展和老年学的论文。这本书便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在阐释这本“老人童话故事”时,他借助了人类发展心理学学说,特别是卡尔•荣格和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学说,他们首创了对成人发展的心理学研究。艾伦•奇南以深邃的洞察力引导我们深入理解这些故事的心理学意义和精神意义。这些童话经他的巧妙解释,成为了一部用机敏与智慧取代了鲁莽与青春活力的成年期心理学。因此这本书不仅...
说起童话故事,我们总要想到这样的结尾:“从此以后,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当然,王子和公主不会永葆青春,当他们白发苍苍之后,有了小王子、小公主之后,又会是什么样呢?艾伦•奇南的《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通过对一些有特色的老年童话故事,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艾伦•奇南。艾伦•奇南是美国的一位精神病医生,1952年出生,亚裔。他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著有多篇有关成人发展和老年学的论文。这本书便是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在阐释这本“老人童话故事”时,他借助了人类发展心理学学说,特别是卡尔•荣格和埃里克•埃里克森的学说,他们首创了对成人发展的心理学研究。艾伦•奇南以深邃的洞察力引导我们深入理解这些故事的心理学意义和精神意义。这些童话经他的巧妙解释,成为了一部用机敏与智慧取代了鲁莽与青春活力的成年期心理学。因此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童话集,还是一部老年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著作。对于童话的研究来说,这本书也做出了巨大贡献。艾伦•奇南从世界民间故事的丰富宝库中首次以“老人”为主的童话故事收集在一起,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老年童话,开拓了童话学研究的新领域。
本书的主体部分一共由十五个老年童话故事构成,这些故事是从作者为写本书而翻阅的四千多篇故事中精选出来的,在这十五篇故事中,有十二篇来自亚洲,对此,作者在导言中做了解释:“老人的故事在东方文化的国家中如日本、阿拉伯和中国等国家流传的较为普遍,原因之一是这些国家的文化较之现代西方社会给予老年人以更多的尊重,因而很自然地,在他们的民间故事中,老年主人公占有较大的比重。” 每一篇故事后都有作者分析阐释的文章,故事之间并不孤立。艾伦•奇南在分析故事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段来解释一些故事的要素。精神分析学家指出童话故事极像梦,无论是梦还是童话都使用着象征——无意识意象的语言。将之用于老年童话中,就形成了诸如贫困象征着逝去的年华:健康、亲人及经济保障的丧失;老年人的体力状况象征着心理状况;老年人的居住地——森林的边缘象征着无意识的边缘等等。以这些象征为基础,作者通过对故事的分析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前后连贯、条理清晰的心理任务图——自我分析、自我超越、返璞归真和为社会的解放多做贡献。这是每个人在后半生要完成的心理发展任务,是对面临的困难和危险的告诫,也是对希望、前途和潜能的一种预观。
老人的故事与我们熟悉的《白雪公主》《睡美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在本书的结束语部分,作者集中对比了这两种人类生活不同的完美典型——勇士和老人。
倘若青年的美德是勇气、坚韧和信心,那么老人的美德则是机警、坦率和好奇心;
倘若青年人进行着斗争去改变世界,老人则寻求着去改变他们自己;
青年人的历险一般在他们获得了黄金珠宝后就结束了,老人的故事一般是以丧失了财宝最为开始。后半生的目标不是私人的财富,而是给人类以精神的启示。
在大多数为人们所熟悉的童话故事中,王子和公主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之后,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人生更多的内容存在于“从此以后”,魔力和天真又回归到人的后半生,是人生的开始和人生的终结结合在一起,使“从此以后”变得崇高而完美。
作者简介 · · · · · ·
艾伦·B.知念 Allan B.Chinen,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心理学科普作家。他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阐释世界各地的童话,创作了大量有关成人发展和老年学的研究著作,开拓了童话学研究的新领域。代表作有“童话与心理学”四部曲:《从此以后——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童话中的男性进化史》《大人心理童话》《拯救王子的公主》。
译者 刘幼怡,1942年出生于北京。1990~2001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副教授。1982~1983年,公派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访问学者,1987~1997年,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加拿大语言中心中方副主任。1990年公派加拿大圣玛丽大学进修并获硕士学位。出版译著《外语学习与教学的原理》,编著有《许国璋英语教程详解》《英语教程初探》等作品。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对这一主题所做的一种解释来自心理学家罗伯特・佩克。2他研究了后半生的男人和女人,并且试图找出那些在老年时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之处。他注意到大多数成年人靠他们的社会职责来鉴別自己一他们干什么工作或是与什么人相联系。比如,一个人可以说“我是位教师”,或者“我是乔的丈夫”。佩克发现那些灵活得足以脱如此传统的社会身份的人在后半生中有较好的发展,其他研究者也独立地进行了类似的观察。心理发展成熟的人能区分开社会取责和内在的自我,因而更能承担不同的作用,适应变化的环境。故事通过老人将鱼放回大海,象征着这一过程。他破除了作为渔夫的传统身份,从而为自己新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同样的方式,《命运与伐木人》中的老人放弃了作为伐木人的角色,因而为幸运之神的到来铺平了道路。)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8 海龙王(朝鲜故事) -
荣格的研究为此提供了解释。他观察到在青年时期,人被迫抑制或忽略他们个性的某些方面。例如:男孩子通常被劝告不要心肠太软,并且会很快地学会抑制他们富于同情心的一面,于是这一面就形成了无意识状态;相反,女孩子如果过于自信或独立意识大强,会受到指责,并会很快地学会适应社会的准则。在人的后半生,这些被忽视了的个性的一些方面大声疾呼着要在意识生活中占有一席地位。荣格认为,成熟期的挑战是开拓这些被遗忘的方面。倘若一个人成功了,其结果就是心理上的平衡和内在的完整。 荣格观察到,通常男人从中年时期开始关注他们的温柔、父性的情感,较少时间用于办公室赚钱,而将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与家人一起度过。相反地,女人则开拓她们的自信和意志自由,或许在养育儿女之后开始了职业生涯。2其他人以更加系统的研究确认了荣格的观察。的确,在美国不同社会和经济地位的各阶级中以及从印第安部落到波利尼西亚各阶层以及非洲社区等不同的文化中,都能见到这一模式。这些角色的颠倒还超出了性别的刻板印象。那些在青年时代消极、缺少自信的男人在后半生中常常变得十分进取,而那些一直活跃有为的例如成功的妇女行政管理者却在开拓她们的养育和烟亲联系方面。2在这里,核心的是平衡的过程并入个性中被遗忘的方面及形成更加完整的个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8 海龙王(朝鲜故事)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秋空爽朗"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秋空爽朗"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日性良知与月性良知 8.1
-
- 猫、狗、马 7.7
-
- 父亲:神话与角色的变换 7.7
-
- 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 8.4
-
- 童话的心理分析 7.4
-
- 相遇心理分析 8.1
-
- 荣格:灵魂的现实性 7.2
-
- 祈望神话 8.9
-
- 文明的变迁·荣格文集(第6卷) 8.5
-
- 读梦 7.8
秋空爽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 条 )

变老,是一件可怕的事吗?

《从此以后——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读书总结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主要运用了荣格、埃里克森等精神分析学家的理论,通过对各国老人童话的解读,及其与青年童话的不同,分析了成人后半生的重要任务。任务一是直面衰老,健康、朋友、财富和权力的丧尸;任务二是正视自己的缺点,通过对自我的分析,有了应对不愉快或矛盾冲突的能力,成功地进... (展开)
从此以后,老人归老人,童话归童话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很好的人生指导书:《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

下半生精彩的童话生活
> 更多书评 15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8.1分 251人读过
-
Rudolf Steiner Pr (1989)暂无评分 2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荣格崇拜 (M)
- 曼荼罗丛书 (Herr.Nos)
- 11 (林静)
- 儿童文学研究(续1) (把吴钩看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秋空爽朗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小马贼 2012-12-06 09:40:39
wonderful
0 有用 quitequiet 2011-11-27 17:05:08
interesting
1 有用 阿啃1919 2013-01-25 20:35:49
@兔老师 推荐
0 有用 把胡萝卜交出来 2015-11-27 02:41:13
D
0 有用 等等等等 2019-05-03 15:30:27
对老人的生命状态有了更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