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交》的原文摘录

  • 吴庭艳的人格特质亦深受越南的儒家政治传统的影响。民主思想视真理由理念冲突相激相异而产生,儒家思想却大异其趣,认为真理是客观存在,只有借由勤勉研究和教育才能洞烛真理,而只有少数人才够格受教育。儒家探索真理时,并不把冲突的理念视为同样有价值。由于真理只有一个,不是真理就没有地位,或者必须通过竞争增强地位。儒家思想本质上讲究阶级差序、重视精英,强调对家庭忠诚、尊重体制和权威。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社会,还没有任何一个已建立顺利运作的多元制度(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已经最接近多元体质了)。 (查看原文)
    支吾朱 1赞 2016-05-18 15:30:53
    —— 引自第648页
  • 二十世纪最能左右国际关系的,作风却也最矛盾的国家则非美国莫属。再没有其他社会像美国一样,既绝对坚持绝不容许外国干预美国内政,又如此一厢情愿地认定美国的价值观是放诸四海皆准行的。 美国自开国以来始终自诩与众不同 ,在外交上形成 成两种相互矛盾的态度:一是美国在国内使民主政治更趋于完美,为其他人类作榜样,以此作为证明美国价值观优越性的最佳方法;二是美国的价值观便美国人自认为有义务向全世界推广这些价值。 (查看原文)
    六朝 1赞 2013-03-28 04:47:06
    —— 引自第8页
  • 在韩国爆发全面战争将“使我们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一场错误的战争”-----布拉德利 (查看原文)
    Me No Car 1赞 2020-03-24 17:35:41
    —— 引自章节:第十九章遏制政策的困境:朝鲜战争 / 469
  • 就某一程度而言,中国与苏联都计算到他们需要美国き静也担心美国偏向其敌手,因此他们都有诱因改善对美关系。两者也都被明白告知一一的确,信息摆在那里,谁都可以明白读到一与华府拉近关系的先决条件就是节制,不得威胁美国的重大利益。 事情的发展显示,要界定对华关系新架构容易,要实现它却不易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孤立十分彻底,彼此都不知道如何与对方接触,也不知道如何去找到共同语言沟通,可以向对方担保:修好并非陷阱。 中国方面的困难更大,部分原因是北京的外交十分妙微与间接,大部分超越我们在华府的官员。一九六九年四月一日,也就是尼克松总统宣誓就职两个多月之后,即将被任命为毛泽东的继承人的中共国防部长林彪,向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报告,不再用在此之前美国是中国头号大敌的说法。林彪形容苏联同样对中国有重大威胁,这一来,三角外交关系的基本先决条件已经完备。林彪亦重申毛泽东一九六五年接见美国记者斯诺( Edgar Snow)讲过的话一一中国在其国境之外没有任何部队,并且除非中国领土受到侵犯,也无意对外掀起战争。 毛泽东的信息未受到注意,部分是因为中共过分高估斯诺在美国 的重要性。斯诺是长期同情中国共产党的美国记者,北京领导人认为他在美国对中国问题享有特殊的可信度。然而,华府认为斯诺是共产党的工具,不预备相信他享有的秘密。毛泽东故意在一九七O年十月一日中共国庆日观礼台上,把斯诺安排在他身边,美方没有注意到其中的意义。毛泽东一九七○年十二月接受斯诺访问时,表示他愿意邀请尼克松以访客身份或以美国总统身份,到中国大陆访问;这个信息,美方也未予重视。虽然毛泽东还指示译员把笔记递给斯诺过目(以示具诚心邀请),华府从来不知道有此一邀请,直到数个月之后透过其他管道已安排好尼克松访华之行,才知道有这一段公案。 与此同时,美国与中国在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于华沙恢复外交接触。但是,与过去一样,并没... (查看原文)
    李潇潇 1赞 2020-05-08 20:41:10
    —— 引自章节:第27章 越南:解脱 尼克松
  • he who has the power often has the right,and he whois weak can only with difficulty keep from being wrong in the opinion of the majority of the world (查看原文)
    wander 2012-03-15 20:46:41
    —— 引自第65页
  • 每一世纪总会出现一个有实力、有意志且有知识与道德动力,企图根据其本身的价值观来塑造整个国际体系的国家。17世纪的法国,18世纪的英国、19世纪的德国、20世纪的美国。 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造成欧洲失序后,各国领袖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恢复了欧洲均势,设法以道德及法律的约束使国际行为走向中庸之道,缓和残酷的权利竞逐。但到19世纪末,欧洲均势又回复到权利政治,而当时的环境却是更不留情。鄙视对手成为外交法则,导致一次又一次的实力决斗。最后,危机终于在1914年爆发,而谁也不肯退缩。欧洲始终未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中完全恢复其世界领袖地位。美国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的主导者,但威尔逊总体立即表明,美国无意于按照欧洲的规则行事。 美国历史上从未参与过均势体系。在两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受惠于均势政治却不必置身其间,一面享受其好处,一面还大加达伐。 萧伯纳笔下的两难: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失去梦想,一是梦想实现。 苏联在军事上是超级强权,在经济上却是侏儒。日本是经济巨人,军事上却无足轻重。 21世纪的国际秩序会出现一个似乎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越来越分散;一方面越来越全球化。在国与国直接的关系上,这个新秩序会更接近18,19世纪的欧洲民族国家体系,而不像冷战湿气严格划分的2大阵营。至少会有6大强权: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 学者分析国际体系的运作,政治领袖则建立国际体系。 (查看原文)
    太阳当空照 2012-11-05 19:31:24
    —— 引自第10页
  • 对中日战争罗斯福避免引用这项法律,表面上是因为中日并未正式宣战,实际上是由于他认为武器禁运对中国的伤害远大于日本。 1939年11月4日通过的第四中立法,允许交战国向美国购买武器弹药,但款项须以现金支付且运送军火须用本国或中立船只。由于英国实施封锁,仅英法能够符合这些条件,因此“中立”越来越只是个技术性名词。 (查看原文)
    C55x 2015-11-01 17:50:04
    —— 引自第378页
  • By conceding that the Versailles settlement was inquitous, the victors eroded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defending it. The victors of the Napoleonic Wars had made a generous peace, but they had also organized the Quadruple Alliance in order to leave no ambiguity about their determination to defend it. The victors of World War I had made a punitive peace and, after having themselves created the maximum incentive for revisionism, cooperated in dismantling their own settlement. (查看原文)
    扬帆启航 2017-08-23 14:15:35
    —— 引自第314页
  • No enforcement machinery existed for reparations, and no verification machinery for disarmament. Since France and Great Britain disagreed no both issues, Germany was disgruntled,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were out of the picture, Versailles had in effect led to a kind of international guerrilla war rather than a world order. (查看原文)
    扬帆启航 2017-08-23 14:23:30
    —— 引自第257页
  • The Unitend Nations did provide a conveniant meeting place for diplomats and a useful forum for the exchange of ideas. It also performed important technical functions. But it failed to fulfill the underlying premise of collective security- the prevention of war and collective resistance to aggression......In the Gulf War, collective security was invoked as a justification of American leadership, not as a substitute for it. (查看原文)
    扬帆启航 2017-08-23 14:27:58
    —— 引自第249页
  • There is a classic document called Crowe Memorandum(1917.01) which leavs no reasonable doubt that Great Britain joined the Triple Entente in order to thwart what it feared was a German drive for world domination......Admitting to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both France and Russia, Crowe nevertheless assessed these as being subjec to compromising because they reflected definable, and therefore limited, objectives . What made German foreign policy so menacing was the lack of any discernible rational behind its ceaseless global challenges...and the German drive for maritime power was "incompatible with the survival of the British Empire."..(Why German foreigh policy proved so unsettling to the rest of Europe,,is its aimlessness, the need for little prestige successes and solic... (查看原文)
    扬帆启航 2017-08-23 14:41:25
    —— 引自第192页
  • 外表肥胖臃肿的索尔兹伯里爵士,所代表的是英国满足于现状而非求新求变的仙人掌。 (查看原文)
    山风雀 2018-05-10 09:20:26
    —— 引自第171页
  • In 1804, the mercurial Alexander I, Tsar of all the Russias, approached British Prime Minister William Pitt the Younger, Napoleon's most implacable enemy, with a proposition. Heavily influenced by the philosophers of the Enlightenment, Alexander I imagined himself as the moral conscience of Europe and was in the last phase of his temporary infatuation with liberal institutions. In that frame of mind, he proposed to Pitt a vague scheme for universal peace, calling for all nations to reform their constitutions with a view to ending feudalism and adopting constitutional rule. The reformed states would thereupon adjure force and submit their disputes with one another to arbitration. The Russian autocrat thus became the unlikely precursor of the Wilsonian idea that liberal institutions were the... (查看原文)
    雪磨坊 2018-07-23 13:38:20
    —— 引自第75页
  • 历史可以知道,每逢为下次战争重新铺排各方势力所答可的条约,他们都称之为和约,(虽然)签这些和约的目的是在记述未来战争的新组合。 (查看原文)
    Me No Car 2020-03-21 21:30:08
    —— 引自章节:第十三章斯大林待价而沽 / 321
  • 他鼓励革命却未能意识到革命可能的后果。他无法评估各种力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此种关系实现个人长期目标。他经不起考验。他的外交政策全盘尽输,原因不在于缺乏理念,而是他无法自众多的想法中理出一个头绪,或分清理想与周遭现实间的关系。他一味追求虚名,从未有一贯的政策作为指引。他受制于一团纷乱的目标,其中有些更是相互矛盾。每当面临事业上的重大危机时,各种不同的直觉反应便会互相抵消彼此的力量。 (查看原文)
    Notos 2020-04-09 08:09:55
    —— 引自章节:第五章两大革命家:拿破仑三世与俾斯麦 / 91
  • 洛迦诺公约其说为欧洲带来和平,不如说它已导向下一次的战场 各民主国对德国正式承认其西边国界所产生的笃定感,显示出旧国际秩序观点混杂,造成观念混淆与失去戒心的程度。因为此承认所隐含的意义是,战胜国胜利后虽订立凡尔赛和约,却无法强制失败者守其和平条件,德国却争取到可选择只遵守它愿意遵守的条款自这一层意义来说,史特瑞斯曼不肯承认德国东边的国界已代表不之征兆;而英国连仲裁条约都拒绝保证,造成国际承认的欧洲国界分为乎能两类,一是德国接受且有其他强国作保者,一是德国既不接受其他强国有也不保证者。 使情况更复杂的是,欧洲现在有三种层次的承诺存在。第一层是策的传统盟约,辅以幕僚人员谈判及政治磋商的旧式运作。如今此种方式的已不流行,仅有法国与东欧新兴弱国间是此种安排,但英国拒绝加人。合德国侵略东欧,法国必须在两个不情愿的选择中做一执择放弃波兰与捷克,或独力抵抗徳国,后者是法国自一八七O年以来即挥之不去2的梦魔,而且这么做的可能性亦不高。第二层是类似洛迎诺这类的特殊保证,显然其约束力被视为低于正式的联盟,这正是为什么它在英国下议院从不曾受到阻カ。最后一种便是国际联盟对集体安全的保证,但在实际上它已被洛迦诺公约所抵消。理由是,倘若集体安全真正可靠,则洛迦诺便属多余;若洛迦诺有其必要,那就等于国际联盟连其主要创始会员国都保障不了。 (查看原文)
    李潇潇 2020-04-20 22:50:24
    —— 引自章节:第11章 史特瑞斯曼与战败国的复兴
  • 最后大家终于想出一个不必采取任何行动的办法。其形式便是派出调查团,这是外交官们希望不必有所作为时标准的对策。这种调查委员会需要时间来筹组,来进行调查,然后达成共识,到这个阶段,运气好的话,问题本身可能都已经不存在了。日本对这种模式深具信心,还率先建议进行调查。后世称为李顿委员会(the Lytton Commission)的调查团在报告中说,日本有合理的冤屈,但错在没有先尝试尽一切和平的救济手段。既占领了比本国国土还大的土地,对如此温和的谴责日本仍感到难以接受,随即退出国际联盟。这是这整个组织趋向解体的第一步。 (查看原文)
    Notos 2020-04-21 19:05:21
    —— 引自章节:第十一章史特瑞斯曼与战败国的复兴 / 267
  • 法国领袖如此敬而远之的态度有三个缘由,想必也加深了斯大林对西方民主国家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其一是害怕与苏联太接近会影响到不可或缺的与英国的关系。其二是法国的东欧盟国,夹在苏联与德国之间,是不会容许苏联军队进入其领土的,因此法国认为找不到主题与苏联进行有意义的军事谈判。最后到1938年,法国领袖已被德国吓得动辄得咎,他们担心与苏联谈判,套句总理肖当(Chautemps)的话,会“造成德国宣战”。 结果是法国与无力于协助它的国家军事结盟,与不敢在军事上合作的苏联结政治联盟,在战略上则依赖断然拒绝考虑仼何军事承诺的英国。这种组合是为精神崩溃而设,不是什么了不起的战略。 (查看原文)
    Notos 2020-04-23 08:25:21
    —— 引自章节:第十二章假象破灭:希特勒的崛起与凡尔赛和约的毁灭 / 289
  • 在事后对绥靖者天真的言论嗤之以鼻固然很容易。但他们大多是正人君子,在对欧洲传统外交普遍失望之余,在人人感到身心疲惫之际,为实现威尔逊理想主义所建构的新世界秩序而积极奔走。过去从未有一位英国首相,会像张伯伦在慕尼黑那样,用这种理由为一个协定辩护,指它能“去除长久以来破坏气氛的猜忌及敌意”。此言仿佛认为外交政策属心理学的范围。然而,这些观点都来自于想要以公理正义为诉求,以超越现实政治及欧洲历史为目的的理想主义做法。 …… 威尔逊对国际关系所采取的原则,促成希特勒为过去欧洲所有国际体系所不容许的行为,但到某个程度后,也造成英国划下比在现实政治下更严格的界线,倒是相当讽刺。威尔逊的主张虽导致未能及早对付希特勒,但也种下一旦他明显违反道德标准后便让人恨之入骨的因子。 (查看原文)
    Notos 2020-04-24 08:02:00
    —— 引自章节:第十二章假象破灭:希特勒的崛起与凡尔赛和约的毁灭 / 289
  • 有钢铁般意志的斯大林,仍持续双管齐下的政策,一面与德国合作提供略物资,一面在地攻治上对抗德国,仿佛情势安好无虞。他虽不愿加入三国条约,但仍给予日本特殊待遇,表明苏联会遵守此约,使日本在亚洲的侵略行动可免后顾之忧。 希特勒对其将领说明,攻击苏联可使日本得以公开向美国挑战的这一段,斯大林显然是不知情,不过斯大林凭自己的推断已料到此种结果,便着手去除这个诱因。一九四一年四月十三日,斯大林对亚洲日益升高的紧张情势,采取基本上与一年半前对波兰危机相同的战术,而与日本在莫斯科签定互不侵犯条约。不论是对波兰或对亚洲,他都为侵略者解决了两面作战的风险,借鼓励他所谓的资本主义内战在别处进行,而使战火暂时不致肆虐苏联领土。苏德协定为他争取到两年时间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则使他在六个月后,得以将远东军全部投入莫斯科的保卫战,奠定他赢得对德之战的基础。 (查看原文)
    李潇潇 2020-04-24 15:05:12
    —— 引自章节:第14章 苏德协定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