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晚清史(上下卷)》的原文摘录

  • 在19世纪60年代后期,当排外运动扩展到北方时,同样的事件接二连三地不断发生;通常是好心的地方官员充分意识到停泊在他衙门的窗外河流上的欧洲炮舰会勒索多大的代价,可是绅士们却同时在街头张贴声明,声讨地方官“背信弃义”地保护外国传教士使之免于“正义”的暴民的报复。后来,这类事件发展到这样一种程度,即地方官员个人已不再受到排斥,而累及朝廷来遭受非难了。居民中有些人有反满潜意识,这就很容易使人想到:满清“异族”王室为了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以保全他们自己,正在向外夷让步,姑息养奸。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元里事件是一长串群众骚乱事件中的第一件,这种骚乱最终形成了共和革命运动中的反满民族主义。 (查看原文)
    哈雷希撒一世 2赞 2012-03-12 00:28:34
    —— 引自第196页
  • 孙中山能成为革命领袖的原因: 1.孙中山的主要本钱是他精通外国的情形。当学生们担忧外国可能要对一场革命进行干预的时候,他们要寻找一位能使他们的革命运动为外国人所接受的领袖。孙中山所受的西方教育以及他的广泛经验和联系(特别是在西方和日本的联系),是其他革命者所不能望其项背的。外国领袖们认真地看待孙中山,密切地注视着他的业绩。(为什么外国领袖会如此在意中国的革命运动?中国成为立宪或共和政体会使外国获得什么利益?) 2. 他是中国三名天字第一号的公敌之一,而且他在三人(康梁)中是唯一的倡言无忌的革命者。他为人正直无私,全心全意献身于共和政制和现代化,这种种都是没有疑问的。 3.在华侨中间筹集款项方面,没有任何其他革命者有他这样大的能耐。 4.学生们在中国内地比孙中山有更多的联系,但1904年起事的失败表明他们还做得不够。必须在国外做大量工作,而国外的工作又必须与中国大陆的工作相配合。孙中山同秘密会党的联系可能补充国内学生组织之不足。 5.革命意识形态的主要轮廓是孙中山提出来的。孙中山作为一位思想家来说可能缺乏深度,但他在观察别人的情绪、调和他自己和别人的思想以及生动简明地表达自己意见等方面的能力,往往能补自己思想之不足。 总的说来,他是能够指望把一个高度分散而广阔的运动联合起来追随他的唯一人物。 (查看原文)
    呵呵公子 2赞 2020-12-20 20:41:42
    —— 引自章节:第九章 共和革命运动/迈克尔·加斯特(454)
  • 在近年争论中不断涌现的大量新观点中,有两种是我们这一章的出发点。⊕第一,辛亥革命不仅完成了从王朝到共和国的政治变革,它也完成了种种社会变革,例如出现了新的社会集团和改变了旧的社会集团。因此,最好是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不应仅仅看作整个政治变化的1911-1912年阶段。其次,根据这种广义的概念,革命者的重要性远远不是像旧说法所认为的那样。这是一场大于它所有的领袖的革命,是一次没有真正领导者的革命。根据这种看法,辛亥革命运动对1900-1913年事件所作的贡献,不如它所创造的革命传统那样重要。总之,我们目前的解说倾向于两个与以往不同的论点:辛亥革命是比通常所认为的更大的一个非常事件,但它的实际成就比通常认为的要小。 (查看原文)
    呵呵公子 2赞 2020-12-20 20:41:42
    —— 引自章节:第九章 共和革命运动/迈克尔·加斯特(454)
  • 使他们地位突出起来的一个原因是,他们在所有反清力量中最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和最全面的全国纲领。他们的接触面最广,因而适宜于集结各种力量和从中互通声气。 (查看原文)
    呵呵公子 2赞 2020-12-20 20:41:42
    —— 引自章节:第九章 共和革命运动/迈克尔·加斯特(454)
  • 可是,和珅之后的形势反而变成了对民众实行更大的剥削,因为县官们都在更多地搜刮纳税人,设法弥补他们的赤字。 (查看原文)
    哈雷希撒一世 1赞 2012-03-09 00:09:45
    —— 引自第121页
  • 历朝清帝也假装不关心贸易收入,实际上却强迫海关监督为他们弄到这笔收入。皇帝私人之所得就是帝国公益之所失。因为海关监督为了向皇帝上缴关“余”,常常不能完成向户部交纳规定的关税定额。到18世纪末,这种营私舞弊行为恶性发展,每个海关监督在三年任期内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尽量饱其私囊。一个“广州利益集团”形成了,它逐渐把从贸易吮吸来的款项变成了与外商或公行有关联的所有大小官吏的资财。 (查看原文)
    哈雷希撒一世 1赞 2012-03-09 21:34:23
    —— 引自第156页
  • 英国人相信,只要在北京有一名公使,便能绕过广州的排外情绪,从中央获得清帝的保证,使各省的英国商人和传教士所希求的贸易、旅行以及交往的权利得以兑现(后来一些外交官承认,他们曾过高地估计了清帝对各省的权力)。 (查看原文)
    哈雷希撒一世 1赞 2012-03-14 00:31:29
    —— 引自第245页
  • 慈禧太后……第一次这么明确地认识到,意识形态上得保守主义可以用来抑制恭亲王的政治势力。 (查看原文)
    洛烨 1赞 2013-10-07 23:21:00
    —— 引自第515页
  • 当务实的改革派强调中国的物质力量薄弱时,这些年轻的、咬文嚼字而又没有经验的官员(清流党)则强调中国的道德力量。 (查看原文)
    Mr. Young 1赞 2015-01-05 18:18:08
    —— 引自第212页
  • 5月份对广州的进攻,对英国人来说并没有直接的军事意义,但对中国人来说就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首先,随着这次袭击(其中有掠夺和混乱),平日无赖的本地盗匪和三角洲的海盗变得比以前更加胆大妄为了。两广的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两省之间的丘陵边境——几乎迅速被匪帮占据。所以从1841年至1850年社会秩序日益混乱,这实际上触发了太平军叛乱。其次,产生了一种深深影响到中国后来与西方关系的排外传统。…… 在严重的起义发生之前,广州知府命令乡绅领袖们遵守停战协定,解散他们的非正规军。乡勇们满怀愤怒地撤退了,他们相信,如果不是官方干涉,他们能够击退敌人。后来的民间传说和官方报告对这个信念又添枝加叶,以致使很多中国人认为,如果允许三元里乡勇去打仗的话,他们的国家确实会打赢这次战争。因为义律威胁着要炮击广州,广州知府这时解散他们是当然的;可是他并未被欢呼为救星,反而被称作是一个“卖国”的怯懦官僚。总之,求助无门的官员们这(p196)时正普遍称为替外夷的胜利承担过失的替罪羊。 在19世纪60年代后期,当排外运动扩展到北方时,同样的事件接二连三地不断发生;通常是好心的地方官充分意识到停泊在他衙门的窗外河流上的欧洲炮舰会勒索多大的代价,可是绅士们却同时在街头张贴声明,声讨地方官“背信弃义”地保护外国传教士使之免于“正义”的暴民的报复。后来,这类事件发展到这样一种程度,即地方官员个人已不再受到斥责,而累及朝廷来遭受非难了。居民中有些人有反满潜意识,这就很容易使人想到,满清“异族”王室为了牺牲中国人民的利益以保全他们自己,正在向外夷让步,姑息养奸。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元里事件是一长串群众骚乱事件中的第一件,这种骚乱最终形成了共和革命运动中的反满民族主义。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赞 2016-12-03 06:10:53
    —— 引自第195页
  • “当一位大学士被问及‘当今正直之士何人擅长办理外务’时,他回答说:‘岂有正直之士热心于外务者?’”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1-08-19 12:41:12
    —— 引自第83页
  • “那些妄发清议的文人更加相信,这项胜利是靠他们的战争喊声得来的,因而对他们解决中国对外关系问题的能力产生了过分的自信。”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1-08-19 13:20:23
    —— 引自第95页
  • “但与此同时,又出现了一种认识(尽管是慢慢地和模糊地出现的),即中国是一个应予珍爱的实体——这种认识与其说是仇外的和有文化偏见的,不如说是理性的和民族主义的。”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赞 2011-08-19 19:46:02
    —— 引自第170页
  • “在某些士大夫看来,西方的好东西对中国不一定有用,因为每个社会的条件不同,价值各异。人口悬殊便是这样一个差别。西方由于人口少而造成劳动力的短缺,故需要机器。把机器引进人口过剩的中国,指挥加重失业。另一个例子是铁路。建筑铁路是否合乎需要,要看该国的军事力量如何。西方因为强盛,故能够利用铁路迅速进行运输。中国因为在战时不能保卫自己的铁路,反而会因有铁路而吃苦头,因为敌人会利用铁路,以便于他们在中国调动军队。 “排外的绅士进一步争辩说,中国不能成功地向夷人学习,即使它需要进行这种学习也不行。例如,军事知识对一个国家太重要了,故不能与其他国家分享。大学士倭仁在1867年的奏折中说道,夷人终是狡诈之徒,绝对不能相信他们会真心实意把军事技术交给中国。由于同样的原因,西方也不会把它最好的武器卖给中国。著名学者俞樾和曾经入过李鸿章幕的王炳燮也有同样的见解。他们坚决认为,中国从西方得到的东西都是过时的和陈旧的,因为没有一个国家会愚蠢到自取败亡。另一位学者李元度写道,只有决心才能制服狡诈,只有果断才能挫败阴谋;但是决不能指望学生以计谋胜过先生。 “某些保守派大胆地断言,现代技术没有用处。著名湖南学者王闿运写道,蒸汽动力的军舰完全依靠煤的能量,如果切断煤的供应,军舰也就无用了。此外,它们在内河不大灵活,在陆战中完全无用。同样,火炮必须轻巧和机动才能有用。但是西式火炮太笨重,难于移动。他们说,在昌明盛世,中国出于好奇心,可以玩玩这些无用的新奇之物,但是在财政拮据时,它千万不能为此浪费金钱。 “儒家关于宇宙的神话是设想天人之间互相起作用。保守派声称,引进采矿、铁路、电报线路和教堂建筑等西方事物,会违反包括‘风水’——它对五谷的生长和人们的幸福都起作用——在内的宇宙的常态。因此,他们常常引证异常的天文现象(例如彗星),认为这是上天对人世的某种不祥...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回复 1赞 2011-08-19 20:06:46
    —— 引自第171页
  • “张之洞在吸引有才干的商人的帮助方面,也是非常不成功的。他的顾问中间没有一个出色的买办。也许这是无法避免的,因为他一向低估商人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张之洞的搞工业发展的路子与李鸿章的路子截然不同。李鸿章从商人和官吏队伍中起用了许多优秀的经理和行政人员,而且知人善任。但张之洞作为一个近代工业的提倡者,因缺乏才干如盛宣怀或唐景星的助手,所以他对工业发展的贡献严重地受到了限制。”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1-08-20 14:56:36
    —— 引自第423页
  • “郑观应争辩说,官僚机构的腐败和行政效率的低下,大大地减少了某些企业的利润,造成了另一些企业的失败。在提到三个赢利的官督商办企业,即天津电报局、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时,他大声疾呼道:如果让它们全由商人经营,则‘其所收效果宁有涯涘!’郑观应还观察到这些企业的开办过于以来各省官方赞助人的一时兴致。虽然人们承认李鸿章很开明,不会对官督商办企业科以重税,但‘李傅相不能永在北洋,又不能保后任如李傅相能识大体’。”(注释3:郑观应:《盛世危言后编》卷12,第4页。)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1-08-20 14:56:36
    —— 引自第423页
  • “张之洞用了‘官商合办’这种新名词,倡议要与商人建立更加公平的伙伴关系,但这并没有改变日益加剧的官僚干预的趋势。不像李鸿章那样,张之洞对于商人的企业精神及其对国家幸福的关心,并不虚心体察。他也不轻易授权给部属或干练的商人领袖。他主持的各种工业项目,得到商人支持者甚至比李鸿章得到的还要少。”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1-08-20 14:56:36
    —— 引自第423页
  • “费尔索姆先生得出结论说:‘曾国藩在权力面前退缩,李鸿章则是伸手要权力;曾国藩力求保卫儒家文化,李鸿章则是力图保全中国。’(《晚清时期的‘幕府’制度》,第190页。)” (查看原文)
    [已注销] 2011-08-29 23:07:29
    —— 引自第595页
  • 一个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是选择活佛的方法。在1793年,乾隆帝向拉萨致送金瓶,命令今后寻觅达赖、班禅和其他活佛的化身,要将候选者的姓名各写一签,贮于瓶内,由抽签决定。传统的确定方法则是根据一系列测验,例如让候选的幼童辨认其前世活佛的用具。选定的活佛一般都是主要藏官所同意的贵族。清廷则下令达赖喇嘛要在平民中选择,并将金瓶送往拉萨,以阻止藏官按照占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的利益在贵族中选择。在清廷看来,选择像达赖这样一位重要的活佛而用排除皇帝权威的办法,那是不可思议的。西藏人不但认为金瓶是一种不受欢迎的干涉,而且还认为这是清朝在西藏具有权威的象征,正像清政府自己所认为的那样。因此,在达赖圆寂之后,拉萨政府一方面要使西藏公众相信指认活佛是采用传统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向清政府保证,达赖事实上是从金瓶当众抽签选出的。 (查看原文)
    哈雷希撒一世 2012-03-07 23:39:11
    —— 引自第94页
  • 英尼战争也看清楚了清朝的"一视同仁"理论的真相,按照这一说法,清帝对帝国境内外的一切国家是同等看待的。尼泊尔是纳贡国,东印度公司则不是。然而清政府竟援引一视同仁的原则,来为它拒绝保护一个纳贡国进行辩解。英国人经济挫折后战胜了尼泊尔人,强迫他们让出卡利河和苏特里杰河之间的全部领土。清朝政府对此竟无动于衷。北京在推卸保护纳贡国的责任时奉行的这种方针,使它在后来面临朝鲜、琉球、哈萨克草原、帕米尔和清帝国其他边区发生的许多不幸事件中能够自我解嘲。 (查看原文)
    哈雷希撒一世 2012-03-07 23:47:19
    —— 引自第98页
<前页 1 2 3 4 5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