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追求 短评

热门 最新
  • 1 七七|烂柯人bot 2012-01-19 09:01:32

    论文集。跟现代性十讲有重叠,最后有两节综述。ps:手写体批阅比现代性十讲的铅字精妙多啦哈哈。

  • 0 青兮 2011-01-05 10:26:27

    关于五四文人。

  • 0 小城鱼太郎 2014-09-30 16:44:10

    确如他所言,得自二夏的东西历历可见。

  • 0 苏木 2007-10-17 08:29:52

    工具书。早两年翻过一次,这次主要看新文学之路,潜不下心,也浪费了先生的文才。

  • 0 果然 2008-03-29 15:00:47

    我喜欢最早的那个版本

  • 0 姚之之 2010-07-24 09:12:25

    文学修养不够,停读。

  • 0 远树 2014-05-29 14:56:19

    好一般......

  • 0 猴子请来的救兵 2010-12-01 20:26:48

    知识断层~~读多少都没用

  • 0 carol 2009-04-10 23:20:09

    好吧,一定要挺李同学。

  • 0 南徙(遊車河) 2022-03-26 19:08:52

    ⋯⋯卡了很久的地方看了chapter4突然就領悟了,一些救人於水火。好久沒讀到這麼好的書,好到下一分鐘就想跑到李歐梵教授辦公室磕個頭的程度,好到回家的地鐵都坐過了站:)歐梵教授寫得真好,毛尖教授還是Ph.D candidate的時候就有這樣的翻譯功底也太令人嫉妒了啊!

  • 0 侠女与短笛 2022-03-05 16:37:33

    短小而精悍的一本,不仅内容翔实,而且好读

  • 0 Javen 2022-09-21 14:09:32 北京

    评论文集,多数文章信手拈来,不刻意论争,材料用于论述间,针对性地提点出“浪漫个人主义”“孤独的旅行者”“颓废”“浪漫主义”等词,关注点在于新文艺以来的个人层面,且对40年代后的明显有批评,比如指出城市题材不在,全然农村,转为对于国与人的吹捧,丧失掉了感时忧国的批判精神……诚哉斯言。剑桥民国史中的文学部分,在此亦包含,对现代文学的“感时忧国”的三点概述精准:一、反传统,为王朝时期开药方式地反抗;二、比之精神或艺术追求,更来自社会状况的思考,遂产生批判精神、感时忧国;三、时代剧变下的个人痛苦,相当主观,演变为个人主义的表达——失败、疏离、痛苦不堪,这是“现代”的性质。

  • 0 peyote 2022-06-11 21:35:19

    正如李欧梵自己谈到的一样,他站的是夏济安的立场,是对其观点的“非扬弃”。如果l不对x进行扬弃的话,仅仅只是继承,那么本书最大的问题就是x的政治性了。显然l在论述中不是大陆主流,他的批判是种有个西方背景在里面。某种程度上,我更觉得l的解读像是一个海外汉学家,而不像是个汉语文化圈内部的批评者。同样以鲁迅为例,尽管都是赞扬,当l看到的是“个我性”,而这个“个我”的批判路径无外乎现代-西方-个体哲学。鲁迅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伟大吗?相比之下,竹内好的研究可以作为对比,显然更是从内部来挖掘问题的内核。我觉得l的批判在大程度上已经是政治化的了,缺乏历史和文化的必要性的考量。如果他认为某个时期大陆的创作缺乏文学性,偏向政治性,那他的批评自身也是同样。

  • 0 一笑 2020-01-30 01:49:10

    買不起麥田絕版,茉莉賣5xx臺幣。

  • 0 明亮 2020-03-21 20:55:10

    如果有很好的现代文学的阅读积累,看这本书就比较容易条理其观点,总体来说李作为夏氏兄弟的传人,保持着相对自由的视角,避免了大陆旧文学史的阶级论,我个人的看法一九四二是上个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转捩点,至今也走不出来。文学在当代没什么用。

  • 0 Whatever伊fun 2019-03-13 20:21:02

    第三辑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之路有些言论很有启发。第二辑孤独的旅行者一篇和昨天老师的提议不谋而合!太神奇了。去年借的书拖到今天来看,一定是有某种命中缘由吧,相信明天的组成必有今天的某点某滴。

  • 1 吃饭大师 2020-05-25 00:08:39

    有两篇随便翻了翻

  • 0 星河 2020-01-11 01:25:25

    毕设文献。对晚清开始萌生的现代性在文学中如何体现的系统性研究,从晚清报纸中“游戏文章”的新文体出现;到具有李欧梵特色的鲁迅人格和作品中悲观一面的探索,总结五四知识人从“呐喊”到“彷徨”的过程;展现其浪漫的、孤独的、颓废的面向

  • 0 河洛越河 2021-06-08 14:00:06

    最后一章谈论新文学的两节逻辑清晰,作为导论性质的文章而言,基本梳理脉络又轻重得当,不可多得;对审慎的读者,即关注“想象力、美学经验和创造性活动”的读者来讲,是很好的进入视野。 第二章算是李最擅长的进入领域,在“现代”中阐释“现代”;第一章在开头提醒,注意作家、作品、社会之间的关系。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