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印度不能从外部观看,而要亲身经历的人才能理解。奈保尔是个没有根的作家,他远离了自己的文化,远离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所以他的书仅仅是掺杂了很多外部的视角去看待印度。当我们中国人不在俯视印度的时候,也就不会去仰视西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心平气和的看待自己的文化。牛津的逻辑,高大上的西方视角,只是感觉恶心的思想
第一次读奈保尔,略带气愤地觉得他用殖民者的眼光看本国人。但是在印度,我的感受又无时无刻不与其相同。他带着一颗恳切的心去反思印度的诸多问题。愿印度会好
终于赶在出发前看完了。作者虽然是印度裔,却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讲80年代的印度,跟印度神(话)剧一起看,所以对提到种姓制度的章节比较容易理解。但是由于对印度历史和宗教政治不了解,整本书还是很艰涩难懂的。
印度游之后断断续续读了很久,其中呈现了关于民族、宗教、历史及普世主题的丰盛,令我着迷。只是读过半后,感到其铺叙的冗长拖沓或许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阅读习惯,只是因为冠以奈保尔的名字而获得了从容的节奏,引人进入其内在的情境。
书极好,翻译也很好,就是太长了一点。近50万字。读起来不如前两部一气呵成。。
不只是篇幅上,这一部比“三部曲”的前两部加一起还要厚重。奈保尔的洞察力一流,仅仅“百万叛变”这样一个短语便概括出一个传统大国在重夺主权之后,民主转型之前的困境,但这种困境却又饱含力量,让更多改变成为可能。自觉地体认自身的处境,让人们有能力区分自己的愤怒,这样的前景,总比“拔剑四顾心茫然”要好太多。
百万叛变的今天在27年前详尽的走访中显露端倪,身份与思想迥异的人群在不同向度上演绎的“叛/变”,汇集成一种时代精神。臻于化境的写作,瞬间脑残粉。翻译也很棒。
断断续续读了部分章节,没读完也不准备继续读了。书本身是不错的,人之老矣,其言也温
看完奈保尔印度三部曲《百万叛变的今天》,第一部幽暗的国度是在去日本的游轮上看完,第二部受伤的文明在越南看完,这个顶级非虚构作家特别适合旅途阅读。书中说东南亚有句谚语:如果你在森林里遇到一个印度人和一条蛇,你先杀死印度人。印度的各种宗教种族团体,湿婆军的恶毒,孟加拉马克思的空洞,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南方明星政客的贪污,让印度存在着百万个小型叛变,但最终这个幽暗国度的人在受伤的文明前会寻找宗教的慰藉。
这个自私的魔鬼
访谈录
印度
有关于锡克教的一章,很不错。
印度三部曲之三
我就是欣赏奈保尔的细致劲儿
像看一部携手持摄像机,大街小巷穿梭,描绘印度众生相长达40集的纪录片;不是游记,是奈保尔作为出生特立尼达的印度农业移民家庭,意欲确认心中的印度与真正的印度间的距离,“消解了我身为印度裔的焦虑,驱散了那阻隔在我自己和我祖先之间的黑暗”,返回伦敦,不知奈保尔是否真的驱散了黑暗,还是沉入了更深的无边无际的黑暗;清晰冷静敏锐犀利、一针见血的双目有针对性的书写印度历史、社会风貌与问题,各种派系、宗教、民族、地区激进主张与矛盾,在知道种姓制度的前提下,照样被奈保尔笔下至今仍影响巨大的等级制度所震惊,“读印度的历史,我有时会落泪”——印度人这样说,深以为然只因亚洲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共通之处太多太广泛;阅读本书耗时较长,期间突闻奈保尔逝世噩耗,记之以为念
在异国和故土间纠结的奈保尔,记录下了在传统和现代间焦灼的印度。
一开始看就发现,奈保尔的细腻刻画又回来了,总算跟印度三部曲的《幽暗国度》有了连接。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这次没有了《幽暗国度》里的不耐烦和情绪化,竟然变得有一丝温情了。这次对印度各个阶级、地区都描绘得很全面,第一次探访的老朋友纷纷变老,有的人变得更富足了,有的人跌入低谷,也有人转向通灵世界……令人唏嘘。时间和社会环境会改变一个人,正如奈保尔这次也变得温和了一些。但读完三部曲,还是更喜欢第一部《幽暗国度》的那种情绪的真实感,那或许也更像奈保尔的风格。不过,这本真的读了好久!
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印度人应该知道了老奈保尔的用心良苦
没有终点的旅程,万世不竭的叛变。
> 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22 有用 阅微草堂 2014-10-19 21:03:51
印度不能从外部观看,而要亲身经历的人才能理解。奈保尔是个没有根的作家,他远离了自己的文化,远离了自己的文化基因,所以他的书仅仅是掺杂了很多外部的视角去看待印度。当我们中国人不在俯视印度的时候,也就不会去仰视西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心平气和的看待自己的文化。牛津的逻辑,高大上的西方视角,只是感觉恶心的思想
12 有用 离净语 2014-08-09 15:55:16
第一次读奈保尔,略带气愤地觉得他用殖民者的眼光看本国人。但是在印度,我的感受又无时无刻不与其相同。他带着一颗恳切的心去反思印度的诸多问题。愿印度会好
4 有用 我非你杯茶 2015-09-21 00:28:33
终于赶在出发前看完了。作者虽然是印度裔,却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来讲80年代的印度,跟印度神(话)剧一起看,所以对提到种姓制度的章节比较容易理解。但是由于对印度历史和宗教政治不了解,整本书还是很艰涩难懂的。
2 有用 普鲁斯特起床了 2017-02-24 19:46:48
印度游之后断断续续读了很久,其中呈现了关于民族、宗教、历史及普世主题的丰盛,令我着迷。只是读过半后,感到其铺叙的冗长拖沓或许已经不符合这个时代的阅读习惯,只是因为冠以奈保尔的名字而获得了从容的节奏,引人进入其内在的情境。
1 有用 狐不归 2013-09-02 10:21:56
书极好,翻译也很好,就是太长了一点。近50万字。读起来不如前两部一气呵成。。
2 有用 #暗蓝# 2019-05-11 12:21:45
不只是篇幅上,这一部比“三部曲”的前两部加一起还要厚重。奈保尔的洞察力一流,仅仅“百万叛变”这样一个短语便概括出一个传统大国在重夺主权之后,民主转型之前的困境,但这种困境却又饱含力量,让更多改变成为可能。自觉地体认自身的处境,让人们有能力区分自己的愤怒,这样的前景,总比“拔剑四顾心茫然”要好太多。
1 有用 七七|烂柯人bot 2013-07-04 10:14:56
百万叛变的今天在27年前详尽的走访中显露端倪,身份与思想迥异的人群在不同向度上演绎的“叛/变”,汇集成一种时代精神。臻于化境的写作,瞬间脑残粉。翻译也很棒。
1 有用 咩咩咩 2018-05-03 23:59:17
断断续续读了部分章节,没读完也不准备继续读了。书本身是不错的,人之老矣,其言也温
0 有用 恶鸟 2018-08-23 09:33:18
看完奈保尔印度三部曲《百万叛变的今天》,第一部幽暗的国度是在去日本的游轮上看完,第二部受伤的文明在越南看完,这个顶级非虚构作家特别适合旅途阅读。书中说东南亚有句谚语:如果你在森林里遇到一个印度人和一条蛇,你先杀死印度人。印度的各种宗教种族团体,湿婆军的恶毒,孟加拉马克思的空洞,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冲突,南方明星政客的贪污,让印度存在着百万个小型叛变,但最终这个幽暗国度的人在受伤的文明前会寻找宗教的慰藉。
0 有用 达达ZEN 2009-04-20 21:52:11
这个自私的魔鬼
0 有用 竹嬾 2006-11-05 10:29:50
访谈录
0 有用 宋阿慕 2008-08-17 20:59:58
印度
0 有用 杨志友 2014-08-10 10:40:34
有关于锡克教的一章,很不错。
0 有用 佐伊舟 2013-10-14 23:14:21
印度三部曲之三
0 有用 青年哪吒 2008-08-30 12:31:41
我就是欣赏奈保尔的细致劲儿
0 有用 甘草披萨 2018-08-15 13:10:29
像看一部携手持摄像机,大街小巷穿梭,描绘印度众生相长达40集的纪录片;不是游记,是奈保尔作为出生特立尼达的印度农业移民家庭,意欲确认心中的印度与真正的印度间的距离,“消解了我身为印度裔的焦虑,驱散了那阻隔在我自己和我祖先之间的黑暗”,返回伦敦,不知奈保尔是否真的驱散了黑暗,还是沉入了更深的无边无际的黑暗;清晰冷静敏锐犀利、一针见血的双目有针对性的书写印度历史、社会风貌与问题,各种派系、宗教、民族、地区激进主张与矛盾,在知道种姓制度的前提下,照样被奈保尔笔下至今仍影响巨大的等级制度所震惊,“读印度的历史,我有时会落泪”——印度人这样说,深以为然只因亚洲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共通之处太多太广泛;阅读本书耗时较长,期间突闻奈保尔逝世噩耗,记之以为念
0 有用 Blade King 2012-05-15 19:54:55
在异国和故土间纠结的奈保尔,记录下了在传统和现代间焦灼的印度。
1 有用 游啊游 2019-04-27 10:40:24
一开始看就发现,奈保尔的细腻刻画又回来了,总算跟印度三部曲的《幽暗国度》有了连接。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这次没有了《幽暗国度》里的不耐烦和情绪化,竟然变得有一丝温情了。这次对印度各个阶级、地区都描绘得很全面,第一次探访的老朋友纷纷变老,有的人变得更富足了,有的人跌入低谷,也有人转向通灵世界……令人唏嘘。时间和社会环境会改变一个人,正如奈保尔这次也变得温和了一些。但读完三部曲,还是更喜欢第一部《幽暗国度》的那种情绪的真实感,那或许也更像奈保尔的风格。不过,这本真的读了好久!
0 有用 yvette 2007-09-11 01:41:47
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印度人应该知道了老奈保尔的用心良苦
0 有用 aima 2008-01-26 17:47:09
没有终点的旅程,万世不竭的叛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