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史教程(下卷)》的原文摘录

  • 在此,启蒙运动的弱点很快随着自身的优点而产生了。和往常一样,启蒙运动从人或万物的普遍永恒性质中吸取它批判现存制度和提出改革现有制度的准则;因此它看不见历史现实的合法性和生命力,并且它相信,在现存制度表现出违反理性的地方就有必要将现存制度变成一块tabula rase[白板],以便根据哲学原则简历完整的社会。根据这个精神,启蒙运动文学,特别是在法国,铺平了与历史实际破裂(革命)的道路。…… 因此,法国革命根据美利坚合众国发展的过程,根据卢梭《社会契约论》的精神,力图宣布“自由、平等、博爱”的抽象的自然状态是“人权”的实现。无数二三流人物迫不及待地提起笔来维护和歌颂这种看法。他们大多数是肤浅的伊壁鸠鲁主义者,站在孔狄亚克实证主义立场上说大话吹牛皮。 (查看原文)
    . 2赞 2014-04-26 18:44:02
    —— 引自第714页
  • 范畴的普遍的、必然的有效性表现在纯粹知性的原则中, 概念形式以此原则通过图式为终结向前发展。……从量和质的范畴我们只得到“直观的公理”(即一切现象都是外延的量)和“经验知觉的预测”(据此,感觉对象是内涵的量):关于样式,在“经验思维的公设”的名义下子产生可能的、现实的和必然的东西的定义。与此相反,“经验类推法”证明:在自然界中实体是持久不变的;实体的总量既不可能增加也不可能减少,所有变化都按照因果律发生;全部实体都出于彻底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中。 因此,这些都是无需任何经验证明即普遍有效、必然有效的原则,也是所有自然科学的最高前提:它们包括了康德所谓的自然形而上学。但是为了达到可以把它们应用于感官所给予的自然这个目的,它们必须通过一种数学的表达式,以为自然是以时空形式所感知并按照范畴所整饬的感觉体系。这种过渡是通过经验的运动概念而起作用的:自然界中一切发生的变化在理论上都得还原为运动。至少本来意义的自然科学可能达到的深度就在于我们能应用数学的程度。因此康德将心理学和化学只当做描述学科而被排除于自然科学之外。 (查看原文)
    . 1赞 2014-05-12 22:09:29
    —— 引自第749页
  • 不受限制的个人主义的反抗发展到最高峰,主张一切价值都是相对的。只有超人的权力意志作为绝对价值而继续存在并审理每一为之服务的手段。在“高等人”看来,不复存在任何形式或标准,无论是逻辑的还是伦理的。超人的独断意志顶替了“理性自主性”——这就是十九世纪所描述的从康德到尼采的道路。 正是这一点决定了未来的问题。相对论是哲学的解体和死亡。哲学只有作为普遍有效的价值的科学才能继续存在。哲学不能再跻身于特殊科学的活动中。哲学既没有雄心根据自己的观点对特殊科学进行再认识,也没有编纂的兴趣去修补从特殊科学的“普遍成果”中得出最一般的结构。哲学有自己的领域,有自己关于永恒的、本身有效的那些价值问题,那些价值是一切文化职能和一切特殊生活价值的组织原则。 然而对于哲学这一中心工作来说,哲学史作为其基础,价值并不更低;在这意义上黑格尔首先认识到哲学史必须被视作哲学本身的组成部分。因为哲学史描述了欧洲人用科学的概念表现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判断所形成的过程;哲学史恰恰表现了:在这过程中文化价值意识如何以特殊经验提供的条件为诱因,以特殊的知识问题为工具,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确实的意识,一步步地前进;而这些文化价值的普遍有效性便是哲学的对象。人性之屹立于崇高而广阔的理性世界中不在于合乎心理规律的形式的必然性,而在于从历史的生活共同体到意识形态所显露出来的有价值的内容。作为拥有理性的人不是自然给予的,而是历史决定的。然而人在文化价值创造活动的具体产物中所获得的一切,通过科学,最后通过哲学,达到概念的清晰性和纯洁性。不过哲学成就所拥有的有效性不存在于历史的真实性和可理解性,而必须一再努力追求的是,以批判的改造将哲学成就归因于永恒的法根据,哲学成就以此根据扎根于理性之中。因此哲学史是哲学真正的工具,而不是哲学本身。 (查看原文)
    . 1赞 2014-05-26 15:43:55
    —— 引自章节:价值问题
  • 作为拥有理性的人不是自然给予的,而是历史决定的。然而人在文化价值创造活动的具体产物中所获得的一切,通过科学,最后通过哲学,达到概念的清晰性和纯洁性。......哲学史是哲学真正的工具,而不是哲学本身。 (查看原文)
    nëdm 1赞 2020-04-22 00:18:43
    —— 引自章节:第四十六节价值问题
  • 自然科学之所以取得对近代哲学骑着决定性的影响,是由于它首先自觉地运用了科学方法因而取得了自身的独立,其次是它从此立场出发能够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决定思想的普遍运动。……因此,一般说来要探索近代哲学实际的起源与其在具有新内容的概念中去寻找,还不如在方法意识中去寻找。 (查看原文)
    . 2014-03-28 18:53:31
    —— 引自第513页
  • 因此要从怀疑论中摆脱出来就要依靠奥古斯丁关于意识本质的现实性的论点,但是在笛卡尔那里应用的论点与奥古斯丁不同……对于奥古斯丁来说,灵魂的自我确实性被尊为所有经验中最可靠的东西,被尊为内在知觉的基本事实;凭借此基本事实,内在知觉在认识论上就具有对外在知觉的优势。……后来契尔恩豪斯(更不用说洛克了),被误认为信奉笛卡尔,他利用完全类似的方式,把自我认识作不证自明的经验(experientia evidentissima),并以此种经验作为哲学后天的开端。 (查看原文)
    . 2014-04-05 06:49:07
    —— 引自章节: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自然科学时期
  • “我思故我在”(cogito sum)这个命题与其说具有经验的寒意,还不如说具有第一的,基本的,理性的真理的涵义。此命题之明显性不是根据推论,而是根据直接的直观确实性。 (查看原文)
    . 2014-04-05 06:49:07
    —— 引自章节: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自然科学时期
  • 此种理性主义表现在:自我意识的优越性存在于他的充分的明晰性和明确性中;并表现在:笛卡尔提出一条准则作为他的综合法的原则——所有与自我意识一样清晰明确的事物必定是真实的。……清晰被笛卡尔定义为直观地呈现在心灵之前的东西,明确被定义为本身彻底清晰并确切被规定的东西。 (查看原文)
    . 2014-04-05 06:49:07
    —— 引自章节: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自然科学时期
  • “实体”这个形而上学的公用名称,运用在上帝身上具有无限的意义,运用在形体和精神上具有有限的意义,这样是不能长期掩盖住隐藏在此名称后面的种种问题的。实体的概念早已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此刻需要进一步的改造。……在实体中发现的一切东西都被认为是它的基本性质的变相,它的属性的变相。形体的一切性质和状态都是形体的空间(或广延)的样式,精神的一切性质和状态都是意识的样式(modi cogitandi)。 (查看原文)
    . 2014-04-05 06:58:55
    —— 引自第557页
  • 我们发现,社会关系最主要的基础存在于个人利益之中:国家力学在个人的本能冲动中发现自明的简单的因素;依据伽利略原理可以用这些自明的简单的因素来解释被视作法学内容的复杂生活结构。与此同时,政治学也可溯源于社会原子论的伊壁鸠鲁主义,要理解国家起源所根据的综合原则是契约。从奥卡姆和马西利乌斯至卢梭、康德和费希特,此中统治契约论和社会契约论在政治学中占绝对优势。 与契约论紧密相连出现了主权观点的发展。根据这种观点,一切政权来自于人民的意志,从这里便产生了政治契约和服从契约:主权的真正支持者是人民。 (查看原文)
    . 2014-04-05 07:09:15
    —— 引自第592页
  • 斯宾诺莎主义一贯把因果关系与理由和结论的关系等同起来。因此,神的因果关系不是一时的,而是永恒的,即无时间性的;真正的只是是sub quadam aternitatis[在永恒的形式下]考察事物,从神性概念是普遍本质这个概念就很容易得出下述依赖关系的概念:从此本质出发,其结果无穷无尽地产生此本质的变相,正如从空间的性质中得到几何学的一切命题一样。 在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力,万物产生于上帝的必然过程基于每一个别有限事物被其它有闲事物所决定。有限事物的总体和每一属性的样式形成一条受到严格规定的无始无终的链条。神的必然性统治一切:没有一种样式比其它任何样式距离神更近或更远。 (查看原文)
    . 2014-04-10 19:47:27
    —— 引自章节:自然科学时期
  • 调和机械论世界观与目的论世界观并从而联结他那个时代的科学利益和宗教利益是莱布尼茨思想体系的主要动机。……因此,必须努力去尝试了解整个宇宙时间的机械变化过程最后是否可以归因于动力因,此种动力因的合目的性的本质就应赋予宇宙事件的整个活动以内容充实的涵义。……将宇宙当作一步巨大的机器,这种机器装备正是通过自己合目的的活动表现自己是来自神(hochste Intelligenz,上帝)。这样,后来的所谓物理学—神学证明就成为证明上帝存在最受欢迎的证明方式了。 在他看来,宇宙变化过程又变成主动的创造(Wirken),实体具有力的涵义,哲学的上帝概念本质也具有创造力的特征。这就是莱布尼茨的基本思想:此创造力即在机械的运动规律中表现出来。 因此,对莱布尼茨来说,空间既不等于形体(如笛卡尔),也不是形体的先决条件(如牛顿),而是实体的力—产物,一种ein phaenomenon bene fundatum[牢固基础上的现象],一种共存的秩序——不是绝对的现实,而是一种ens mentale[精神存在]。同理,mutais mutandis[相应的变化]也适用于时间。据此,进一步得出结论:处理形体的空间现象的有关力学规律不是理性真理,也不是“几何真理”,而是有关事实的真理,是偶然的。人们完全有可能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它们。它们不是根据逻辑必然性,而是合目的性。它们是一些lois de convenance[适应原则]。它们根植于choix de la sagesse[智慧的选择]。上帝之所以选定它们是因为在他们所决定的形式中世界目的充分得以实现。 (查看原文)
    . 2014-04-10 19:58:47
    —— 引自章节:自然科学时期
  • 因此近代哲学的认识论中从一开始便存在内在经验的优越性,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便因而未可预断了。在这一点上,中世纪结束时出现的名称注意,其影响在近代思想的整个范围内表现出决定性的意义;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的异质性赋予心灵一种自豪感,是心灵自觉与事物相比独具实质性的特性,但与此同时面对它如此陌生的这个世界,它却有某种不测与迟疑之感。因此,启蒙运动哲学对基本问题的此种立场表现出它自身是心灵本身神话的反映,是意识面对外部世界的独立自主的反映,古代哲学的发展即终结于此。这就是奥古斯丁精神超过近代哲学的起源。 (查看原文)
    . 2014-04-17 21:53:05
    —— 引自第646页
  • 休谟就以此方式瓦解了十七世纪形而上学运动围之而旋转的两大基本概念。实体和因果律是观念之间的关系,既不可通过经验也不可通过逻辑思维予以证实:实体和因果律基于反省得来的印象[虚构地]代替了感觉印象。不过这样一来,通常的形而上学的基石完全垮台了,代之而起的是认识论。事物的形而上学让位给了知识的形而上学。 (查看原文)
    . 2014-04-17 22:03:58
    —— 引自章节: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 如果现在有人问,什么原因使得真正宗教受到歪曲,那么就在处理这一问题上的启蒙运动者们表现出对于历史缺乏理解:他们认为虚假的东西据他们看来只有通过任意的虚构才有可能,他们如此确信,他们的自然神论是唯一的真正的思想体系,以至其他所有学说据他们看来似乎只有通过说谎和欺骗才能解释,这学说宣告者们似乎站在他们自身的利益上行动。因此,自然神论者的一般理论是:正统宗教的历史基础是虚构和欺骗。 [自然神论]对正统宗教的历史本性不能公正对待与它普遍缺乏历史意识、缺乏对于整个启蒙运动者学的独特理解完全一致。这事的根源在于:近代思想是与自然科学的同步进展,而所研究的东西的有效性是无时间性的或是永恒的。 (查看原文)
    . 2014-04-24 18:12:56
    —— 引自第684页
  • 沉湎于内心生活的个人,自我享受的单子,便是启蒙运动时期的特征性的现象。被十七世纪的外力所压制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个人主义又突然以更加丰富的内心活力从拘泥虚礼、道貌岸然的形式生活中出头来了:枷锁必须粉碎,形式主义必须扬弃,人的春节的自然生活应该发扬。 …… 然而个人对他自己变得更加重要,他考虑他自己真正幸福的内容越多,道德、社会、国家对他来说就越成问题。个人如何同他人的生活联结在一起,而集体生活又超越于个人生活?——启蒙运动哲学就是这样提出实践的基本问题的。 这样一来,便出现了四个主要的问题:道德的内容是什么?我们怎样认识道德的内容?伦理命令的合法性基于什么?什么使人采取道德行为?道德原则按照这四种观点分为标准、认识源泉、制裁和动机。 (查看原文)
    . 2014-04-26 18:53:40
    —— 引自章节:实践问题
  • 文学施予哲学的迷人的魅力基于历史普遍性。从赫尔德和歌德开始了我们后来所称的世界文学:有意识地从整个人类历史伟大思想创造的熔冶中塑造出真正的文化来。在德国,浪漫是作为此种使命的代表出现的。与此类似,哲学从丰富的历史启发中向前发展。她以深刻的思想意识追溯古代和文艺复兴的思想观念。她充满智慧,专心致志于启蒙运动所指出的思想途径。她归结于黑格尔,将自身理解为系统地探索和创造性地总结人类理智迄今所思考过的所有一切。 (查看原文)
    . 2014-05-05 18:25:44
    —— 引自第728页
  • 用“纯理性”,即通过纯逻辑概念活动,不可能“构成”有关现实事物存在的或因果关系的任何东西。……现在康德首先在通过经验所获得的概念中去探索此种关系,因为非常明显,概念与现实的生成发展的关联显然是由科学来认识的。但是休谟把他从“独断的睡梦中”惊醒了。③ (查看原文)
    . 4回复 2014-05-05 18:53:24
    —— 引自章节:认识对象
  • ③关于康德自己经常提到的这个“自白”大多数人忽视了他所谓的独断论指的不仅是“理性主义”,而且主要是指早起认识论的经验主义;而且还忽视了:他用此词语的典型段落中(《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序言,《全集》卷四)并没有将休谟和沃尔夫对立起来,而只是将休谟和洛克、里德、柏阿蒂对立起来。因此,康德宣称把他从独断主义中解放出来,此独断主义指的是经验主义的独断主义,而理性主义的独断主义他早已在当时所出的文献的气氛中克服了。 (查看原文)
    . 4回复 2014-05-05 18:53:24
    —— 引自章节:认识对象
  • 休谟证明:恰恰是这些关于现实的概念知识的结构形式,特别是因果关系形式,并不是直观地给予的[即并不存在于知觉中],而是[观念的]组合结构的产物。……于是康德受到莱布尼茨的启发又一次认真思考:借助认知者的单子与被认知者的单子之间的、源于上帝的“先定谐和”,潜在的先天性的精华概念是否有可能解决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之谜。 (查看原文)
    . 4回复 2014-05-05 18:53:24
    —— 引自章节:认识对象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