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有些不明所以,和哲学的关联在哪里? 好多年前看时留下的一个结
书中的苏菲被席德读着,我们亦在读着他们的故事,我们是不是也在被别人阅读呢……
我很喜欢这个结尾,它使这部小说提升了一个档次。苏菲努力问自己:“世界从何而来? ”我们自己不会这样努力,因为一切都理所当然。结果竟然被苏菲问出了问题:她发现世界真的有创造者,而且不是上帝是一个军官,真的是很吓人。于是我们就会感同身受,开始努力的思考自己是不是哪个老爸为了女儿的生日臆造出来的。结尾的作用就在于促使读者真正的思考,这才是此书真正的价值。毕竟我们已经习惯于理所当然太久太久了。
一开始觉得这个结尾和艾伯特最后的那个神秘计划有关系。 上校去书店要为希德选一本哲学书,但是一本合适的都没有找到。因为艾伯特在这家书店里送给了苏菲一本《苏菲的世界》。 但是后来 再怎么较劲脑汁的想 也想不明白艾伯特是如何从他们的世界里拿到上校世界里的那本《苏菲的世界》。而这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夜想不出来。 再后来,又看了一下这个结尾,觉得自己可能想多了。那个松动船绳可能寓意了,作者对哲学、对世界、对科学的一种期待... 任何事情都会发生 只要你敢想
最后引入天文学和不同空间的幻觉,苏菲和艾伯特可以永远不老去,一直去追寻哲学了。。。
我反正读到最后觉得有点吓人
读的真累。每次都只能读到前一小部分。看到中间苏菲变成了另一个人,有点害怕
为什么会吓人? 我是觉得惊异。
有变化的。一个人的思考慢慢深入,自然就改变了原先的自己。 但是总比生下来就一直被洗脑洗到大,然后昧着良心去弄地沟油来卖的被洗脑一族要好
小说叙述是顺序,但贾德构思的时候应该是倒叙的。在未有完整整理之前,直觉时间是伏的最后一根线
LS get 到 point了……
苏菲就是活在上校的书里,上校活在作者的书里
最后写得好科幻……书中人跳入异次元反捉弄上校和席德•﹏•…… 不知道作者是不是要在最后涉及一点宇宙和维度空间的概念。
小时候一直在想我们会不会是住在玻璃球内的灰尘。原来作者的苏菲跟我的想法一样
最后会怀疑世界
我觉得这个结尾是一个很感性的结尾,它可能不符合哲学,不符合理性,不符合逻辑,但是它保留了一些可能,它给了我一种全书在温馨中结束的感觉。真的是很妙的一个结尾,在我看来。
我觉得结尾的开放性很好,富有哲学探索的意味。 这本书有趣的地方是,讲哲学而不仅仅讲哲学,人类文明的发展,心理学,科学,神学,社会进程,都和哲学历史的叙述穿插起来,互为印证互相阐释。 结尾的科幻和魔幻感则尤其点睛。科学、哲学,神学发展的极限都指向同一点,最终都要回归到那几个关键问题。在所有理性感性的维度之上,是不是有一个至高的上帝?我们存不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形态?这个虚幻的结尾,没有回答任何一个问题,所有答案都有可能,探究还会继续,保持好奇,正是哲学里最重要的一点。
时隔五年 还是被这句惊到
我们已经习惯于理所当然太久了
为什么变成了另一个人?
> 去苏菲的世界的论坛
你们看这本书时多大?(银灯-1992)
弹珠在木板上滚动为啥轨迹会是抛物线?(莎)
呵呵,原先说的容易产生歧义(聊逍遥)
要是有人写一本中国哲学的童话就好了(吟啸徐行)
苏菲的世界230页,求解!(假面)
最赞回应
书中的苏菲被席德读着,我们亦在读着他们的故事,我们是不是也在被别人阅读呢……
我很喜欢这个结尾,它使这部小说提升了一个档次。苏菲努力问自己:“世界从何而来? ”我们自己不会这样努力,因为一切都理所当然。结果竟然被苏菲问出了问题:她发现世界真的有创造者,而且不是上帝是一个军官,真的是很吓人。于是我们就会感同身受,开始努力的思考自己是不是哪个老爸为了女儿的生日臆造出来的。结尾的作用就在于促使读者真正的思考,这才是此书真正的价值。毕竟我们已经习惯于理所当然太久太久了。
一开始觉得这个结尾和艾伯特最后的那个神秘计划有关系。
上校去书店要为希德选一本哲学书,但是一本合适的都没有找到。因为艾伯特在这家书店里送给了苏菲一本《苏菲的世界》。
但是后来 再怎么较劲脑汁的想 也想不明白艾伯特是如何从他们的世界里拿到上校世界里的那本《苏菲的世界》。而这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夜想不出来。
再后来,又看了一下这个结尾,觉得自己可能想多了。那个松动船绳可能寓意了,作者对哲学、对世界、对科学的一种期待...
任何事情都会发生 只要你敢想
最后引入天文学和不同空间的幻觉,苏菲和艾伯特可以永远不老去,一直去追寻哲学了。。。
我反正读到最后觉得有点吓人
我很喜欢这个结尾,它使这部小说提升了一个档次。苏菲努力问自己:“世界从何而来? ”我们自己不会这样努力,因为一切都理所当然。结果竟然被苏菲问出了问题:她发现世界真的有创造者,而且不是上帝是一个军官,真的是很吓人。于是我们就会感同身受,开始努力的思考自己是不是哪个老爸为了女儿的生日臆造出来的。结尾的作用就在于促使读者真正的思考,这才是此书真正的价值。毕竟我们已经习惯于理所当然太久太久了。
最后引入天文学和不同空间的幻觉,苏菲和艾伯特可以永远不老去,一直去追寻哲学了。。。
读的真累。每次都只能读到前一小部分。看到中间苏菲变成了另一个人,有点害怕
为什么会吓人? 我是觉得惊异。
有变化的。一个人的思考慢慢深入,自然就改变了原先的自己。
但是总比生下来就一直被洗脑洗到大,然后昧着良心去弄地沟油来卖的被洗脑一族要好
小说叙述是顺序,但贾德构思的时候应该是倒叙的。在未有完整整理之前,直觉时间是伏的最后一根线
书中的苏菲被席德读着,我们亦在读着他们的故事,我们是不是也在被别人阅读呢……
LS get 到 point了……
一开始觉得这个结尾和艾伯特最后的那个神秘计划有关系。
上校去书店要为希德选一本哲学书,但是一本合适的都没有找到。因为艾伯特在这家书店里送给了苏菲一本《苏菲的世界》。
但是后来 再怎么较劲脑汁的想 也想不明白艾伯特是如何从他们的世界里拿到上校世界里的那本《苏菲的世界》。而这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夜想不出来。
再后来,又看了一下这个结尾,觉得自己可能想多了。那个松动船绳可能寓意了,作者对哲学、对世界、对科学的一种期待...
任何事情都会发生 只要你敢想
苏菲就是活在上校的书里,上校活在作者的书里
最后写得好科幻……书中人跳入异次元反捉弄上校和席德•﹏•……
不知道作者是不是要在最后涉及一点宇宙和维度空间的概念。
小时候一直在想我们会不会是住在玻璃球内的灰尘。原来作者的苏菲跟我的想法一样
最后会怀疑世界
我觉得这个结尾是一个很感性的结尾,它可能不符合哲学,不符合理性,不符合逻辑,但是它保留了一些可能,它给了我一种全书在温馨中结束的感觉。真的是很妙的一个结尾,在我看来。
我觉得结尾的开放性很好,富有哲学探索的意味。
这本书有趣的地方是,讲哲学而不仅仅讲哲学,人类文明的发展,心理学,科学,神学,社会进程,都和哲学历史的叙述穿插起来,互为印证互相阐释。
结尾的科幻和魔幻感则尤其点睛。科学、哲学,神学发展的极限都指向同一点,最终都要回归到那几个关键问题。在所有理性感性的维度之上,是不是有一个至高的上帝?我们存不存在?物质和意识的形态?这个虚幻的结尾,没有回答任何一个问题,所有答案都有可能,探究还会继续,保持好奇,正是哲学里最重要的一点。
时隔五年 还是被这句惊到
我们已经习惯于理所当然太久了
为什么变成了另一个人?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