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昌耀诗歌对主流诗坛的疏离中显示的民间性质,生命感悟之独特的原始本能性质,意象之粗朴、自然性质,语言节奏之凝重、元初性质,在其早期诗中均已初步显现,且有些方面已表现得相当成熟。认识这一点对我们进一步从整体上解读昌耀的诗歌是不无裨益的。昌耀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而真正引起广泛注意是八十年代以后的事情。已出版诗集《昌耀抒情诗集》《情感历程》《噩的结构》等。
昌耀的诗的创作者
· · · · · ·
-
昌耀 作者
目录 · · · · · ·
诗人中的诗人
船,或工程脚手架
鹰・雪・牧人
边城
月亮与少女
高车
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
这是赭黄色的土地
荒甸
夜行在西部高原
凶年逸稿
峨日朵雪峰之侧
天空
良宵
断章
慈航
山旅
莽原
湖畔
烟囱
……
· · · · · · (收起)
船,或工程脚手架
鹰・雪・牧人
边城
月亮与少女
高车
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
这是赭黄色的土地
荒甸
夜行在西部高原
凶年逸稿
峨日朵雪峰之侧
天空
良宵
断章
慈航
山旅
莽原
湖畔
烟囱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最后一个幽默大师已经死了,这世界再也不存在幽默。 一个本质痛苦的幽默大师,不層于插科打诨。不屑于滑稽。他虽不等同于讽刺,但也不仅仅只是幽默。 一个本质痛苦的幽默大师,是庶民可引以为荣的自我存在。是庶民可借以获得的自我安慰。是庶民善作解语的另一个“自我”。 一个本质严肃的幽默大师已经死了,再不会有第二个为我们转世再生。在埃波拉病毒、疯牛病毒、艾滋病毒……人口走私、死囚……阴谋……等等相继威胁我们的苦闷中,不会有第二个幽默大师临世接受我们膜拜并替我们摩顶祈福。 但是,世上仍不乏冒名的僭越者、拙劣的效颦者及沽名钓誉赖以为生的小丑。 只剩下了所谓笑的制造行业。因之,他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幽默大师。这世界失去了圣杯,也同时失去了宝剑。 干枯了的人类脐带不再分泌健脑的营养素。 1996.3.25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 -
请从腰臀曲直识别我们的性属。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蓝星诗库(共20册),
这套丛书还有
《顾城的诗》《戈麦的诗》《臧棣的诗》《孙文波的诗》《吉狄马加的诗》
等
。
喜欢读"昌耀的诗"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昌耀的诗"的人也喜欢 · · · · · ·
昌耀的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 条 )

“人世是困蝇面对囚镜,总是无望的夺路,总有无底的谜。”
凶年逸稿(节选) 既然这里曾也沃若我们青春的花叶, 我们早已与这土地融为一体。 我们不想苏醒。但是鸡已啼明。 新燃的腐殖土堆远在对河被垦荒者巡护, 荧荧如同万家灯火,如黎明中的城。 而我们才发觉自己是露宿在一片荒坟。 《众神》 再生的微笑 是劫余后的明月。 我把微笑...
(展开)
> 更多书评 5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8)8.2分 152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3)8.4分 9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愿主使他们的灵魂得享安息----作家非正常死亡录 (RMR)
- 蓝星诗库(完整版) (十年木匠)
- 今天 (why)
- 我喜欢的现代中国诗人 (做梦青年)
- 蓝星诗库 (Norbu)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77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昌耀的诗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霰 2012-08-30 17:16:30
谁与我共享暮色的金黄然后一起退入月亮宝石?
0 有用 Février 2012-03-23 11:24:04
“生活当然不朽”
0 有用 戆普 2005-11-02 01:26:20
前方灶头,有我的黄铜茶炊。昌耀以善与恶角力,以爱与困境搏斗。
2 有用 晚不安 2020-03-13 22:07:37
昌耀的意象真是雄壮呀,举目皆是西北的风景的战争。句子采撷者在他的诗丛里可能要失望,因为那种整体的诗境中似乎无法分离出只言片语且易于传播的真理。但他决计不在乎,“我认识自己的路”。他在纯正的汉语与翻译体之间奔波,“这语言真挚如诗,失去年龄”。后期越来越多不分行的篇章,文气贯通,信手拈来,也不再费心支配意象,转而专心致志地研究心灵的秘密。可似乎更偏散文而非诗,双翼似灌了逻辑和说理的铅,每每难以彻底自由... 昌耀的意象真是雄壮呀,举目皆是西北的风景的战争。句子采撷者在他的诗丛里可能要失望,因为那种整体的诗境中似乎无法分离出只言片语且易于传播的真理。但他决计不在乎,“我认识自己的路”。他在纯正的汉语与翻译体之间奔波,“这语言真挚如诗,失去年龄”。后期越来越多不分行的篇章,文气贯通,信手拈来,也不再费心支配意象,转而专心致志地研究心灵的秘密。可似乎更偏散文而非诗,双翼似灌了逻辑和说理的铅,每每难以彻底自由地展翅高飞。几无共情与震颤,但也理解共情之“不必要”与“不可能”。但我需要它。我需要在诗里读到我。 (展开)
8 有用 楽萸 2013-10-25 17:48:21
其实特别不喜欢那句似乎很有名的“谁与我同享暮色的金黄然后一起退入月光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