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孔子授业研究旨趣
内 篇
一 孔门弟子知多少
1出典
2 《论语》传递的弟子数信息
3 《论语》传递的弟子能耐信息
二 “教化”与“授业”
1“教化”的先见
2“教”、“诲”之别
3“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辨
4“束脩”辨
5今古势易话“授业”
三 “君子”之教[上]
1“君子”之问
2“君子”之辨
3“君子”之规
4致“君子”之道
5“君子”真伪之辨
6“成人”之见
7“君子”学说的性质
8今古势易话“伦理之教”(一)
四 “君子”之教[下]
——子以四教
1“忠”、“信”之教
2“行”之教
3“文”之教
4从伦理价值架构角度审视
5“文”、“行”先后别解
6今古势易话“伦理之教”(二)
五 以礼、乐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君子儒”之教
1《论语》传递的信息
2书之教
3礼之教
4以礼乐为核心价值观念的伦理之教
5诗之教
6所谓“六艺”
7所谓“六艺”[续]
8今古势易话“伦理之教”(三)
六 学而不厌
——“学而不思则岡,思而不学则殆”别解
1“学”之辨
2“思”之辨
3“学”、“思”内在关联
4今古势易话“学”、“思”
七 师—弟子问对[上]
——孔门所授之“业”
1弟子为学而发问
2人师为教而提问
3因学而教
八 师弟子问对[下]
——问对过程
1发问主体
2孔子审题、辨惑与专对
3弟子认同、重问、追问与反问
4孔子告白与提问
5评答
九 启发
1“愤”、“悱”辨析
2因“愤”而“启”、因“悱”而“发”示例
3“启”、“发”即善喻
4因学而教,教无常法
5今古势易话“启发”
十 因材施教
1因“由”施教
2因“赐”施教
3因“求”施教
4诸例同理
5今古势易话“因材施教”
十一 “为学”与“出仕”
1对政事的关注
2荐才
3见证与反证
4根植于君子之教
5今古势易话“出仕”与“焉用稼”
十二 学无常师
1师古
2法时贤
3相师之道
4当仁不让于师
十三 师表
1以授业为天职
2身教
3今古势易话“人师”
外篇
一 先秦儒家“先教”说
1教而后刑,教而后兵,教而后用
2“先教”理由
3因时因势而行
4“先教”说要义
二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
1所谓“王天下不与存焉”
2君子三乐与天下之乐的区别
3为何以教育为乐事
4“易子而教”别解
三 孟子“五教”说
1“有如时雨化之”之教
2“成德”之教与“达材”之教
3“答问”之教
4“私淑”之教
5“五教”说的认识价值
四 孔孟授业价值取向比较
1孔子“俯就之教”
2孟子“高致之教”
3孔、孟授业行为之别
4拔高孔子倾向辟议
五 孔孟师—弟子问对比较
1孟门弟子知多少
2孟门师—弟子问对例证
3师—弟子问对艺术的进展
六 荀子“教化”说
1教化“要义”
2教化“职责”
3教诲
4修身之教
七 荀子“学之终始”说
1为学之“数”: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2为学之“义”: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3一教一学
八荀子师说
1“师”字指称的对象
2“师法”说
3“人师”说
4“师术”说
5“隆师”说
九 荀子“主外说”与孟子“主内说”
1“性善论”的“主内说”与“性恶论”的“主外说”
2孟、荀“教”与“学”见解的异同
十 《大学》纲要
1题解
2梗概
3主题词解释
十一 《学记》纲要
1“学”理
2“学”规
3“教”型(法)
4“师”道
5“学”道
6战国至秦汉间授业观念的化石
十二 《学记》辨析
1“教学相长”辨
2“学不躐等”辨
3“君子之教,喻也”辨
4“师严然后道尊”辨
十三 孔子师—弟子问对与苏格拉底“产婆术”比较
1“产婆术”要义
2孔门师—弟子问对要义
3“产婆术”与孔门问对异同
4“启发式”与“产婆术”
十四 中西“主内说”、“主外说”比较
1近代西方“主内”、“主外”之说与中国古代“主内”、“主外”之说异同
2超越“主内”、“主外”争议的现代视野
“孔子授业研究”独白
孔子授业研究的心路历程
孔子授业研究的价值取向
孔子授业要义
· · · · · · (
收起)
0 有用 大甜甜~~ 2019-03-24 21:32:05
可以作为理解先秦教育的一个门道,个别表格尤其方便,比如可以通过学生提问的话题频率,看出孔门弟子中谁对从政最有兴趣。但作者毕竟没有多少古文献训练,很多提法不可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