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我们从现象学出发去建立美学,必须是这样的么?
精分缕析,细致周遍。恍惚间数年前阅读《追忆》的深切讶异之感复苏。
别说什么现象学不应该与美学结合到一起之类的话。搞错重点了。不如看看杜夫海纳是怎么论述艺术作品本身的。
现象学用在美学上意思不大,现在看起来很老气
深入浅出
选读 第三编 知觉与想象问题。杜夫海纳足够现象学,看出了萨特想象理论中以偏概全的部分。这部分显然是萨特太投入理论建构而不够经验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梅洛庞蒂的工作,对于知觉、想象和审美分析得还是相当细致的。美中不足的是,没有纳入某种外在性,这样很难说明审美与一般感知微妙的关系。
从如何唤醒爱和美发轫,寻到了这本书,非常有启发
看得真痛苦
看得有点费劲以致记忆已经混乱模糊,暂时勾勒不了全书结构了(悲) 现象学近亲毫无疑问是梅洛·庞蒂(很大程度上+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远房亲戚大概是出场率颇高且屡经修正的康德。“这个肉身…是我自己”“身体自身是光”,多么法国的话!美学思想有浓厚的克罗齐色彩(精神相似性),虽然直觉在杜夫海纳那里不可能等同于伟大的表现。正如Magliola所说,感性的过度拔高造成了想象的不合理贬抑,不利于形成杜夫海纳版本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最后关于审美对象真实性和审美经验本体论的探讨让我联想起英伽登的美学通向一门实在论(错误的联想) 翻译最大的问题就是把existence和being(法语原文我不晓得但肯定是两词)通通译为“存在”,以致有时出现存在以存在为基础(大概这个意思)这类伪·海德格尔式译文(笑)
第四編,美妙到爆炸!💥
评论里大都关注——现象学和美学是否应该结合到一起这一问题。至少对于解读文学作品而言,这是必然的,甚至是唯一正确的起点。 读一本文学作品意味着什么?当然意味着你读一本文学作品。这不是废话,杜夫海纳意图舍弃超经验和超现象。这无论如何也当是起点。 吃一道麻婆豆腐的时候,是闻见香,看见色,尝到味,还是先想到背后的饮食文化和大写观念。你看到白胳膊想到云云,你也得先看到白胳膊啊。 回到事情本身。
与茵加登进行对比会很有趣:在审美对象与其他对象(自然物,实用物,能指)的异同、中性化的作用、意义的统一性、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区分、知觉与理解的区分等主题上均延续或拓深了茵加登的相关论域。与茵加登的显著不同在于,杜夫海纳借鉴的哲学传统更多是德国观念论与梅洛庞蒂现象学而非胡塞尔现象学,因而在处理知觉与思考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等议题上比茵加登要更加从容连贯。此外,杜夫海纳考察了更广泛的艺术体裁,如音乐、戏剧、造型艺术等,因而比仅专注于文学的茵加登更强调表现(≈茵加登的语音+语义)相较于再现(≈茵加登的再现客体与图式化外观)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对审美经验的先验结构加以探讨,杜夫海纳揭示了构建将美学与更广阔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的本体论的可能性。
老师发了节选版本,标记一下。读完了 头晕 似懂非懂地
无字天书。
现象学美学就是一个谜。。
正好一个月断断续续读完。国内美学教材的编纂受现象学的影响深
🙏膜拜一下
应该改名叫:现象学学习——从入门到放弃
现象学美学的经典文本!
> 审美经验现象学(上、下)
8 有用 吃喝拉&撒哈拉 2012-12-27 12:09:35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我们从现象学出发去建立美学,必须是这样的么?
5 有用 Épiméthée 2012-12-21 20:25:52
精分缕析,细致周遍。恍惚间数年前阅读《追忆》的深切讶异之感复苏。
14 有用 犁地狂人小该隐 2020-08-16 18:56:51
别说什么现象学不应该与美学结合到一起之类的话。搞错重点了。不如看看杜夫海纳是怎么论述艺术作品本身的。
5 有用 汪杨 2014-04-14 22:54:33
现象学用在美学上意思不大,现在看起来很老气
1 有用 伊賀洛耶夫斯基 2011-01-07 03:42:38
深入浅出
2 有用 豪杰 2021-05-10 20:50:17
选读 第三编 知觉与想象问题。杜夫海纳足够现象学,看出了萨特想象理论中以偏概全的部分。这部分显然是萨特太投入理论建构而不够经验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梅洛庞蒂的工作,对于知觉、想象和审美分析得还是相当细致的。美中不足的是,没有纳入某种外在性,这样很难说明审美与一般感知微妙的关系。
0 有用 WILLY 2013-08-19 23:39:12
从如何唤醒爱和美发轫,寻到了这本书,非常有启发
0 有用 河落喵喵 2010-04-28 11:34:00
看得真痛苦
2 有用 复峰 2022-02-27 01:19:33
看得有点费劲以致记忆已经混乱模糊,暂时勾勒不了全书结构了(悲) 现象学近亲毫无疑问是梅洛·庞蒂(很大程度上+海德格尔),最重要的远房亲戚大概是出场率颇高且屡经修正的康德。“这个肉身…是我自己”“身体自身是光”,多么法国的话!美学思想有浓厚的克罗齐色彩(精神相似性),虽然直觉在杜夫海纳那里不可能等同于伟大的表现。正如Magliola所说,感性的过度拔高造成了想象的不合理贬抑,不利于形成杜夫海纳版本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最后关于审美对象真实性和审美经验本体论的探讨让我联想起英伽登的美学通向一门实在论(错误的联想) 翻译最大的问题就是把existence和being(法语原文我不晓得但肯定是两词)通通译为“存在”,以致有时出现存在以存在为基础(大概这个意思)这类伪·海德格尔式译文(笑)
0 有用 Augenblick_ 2022-01-02 20:06:44
第四編,美妙到爆炸!💥
0 有用 逃亡的词 2022-04-13 16:34:20
评论里大都关注——现象学和美学是否应该结合到一起这一问题。至少对于解读文学作品而言,这是必然的,甚至是唯一正确的起点。 读一本文学作品意味着什么?当然意味着你读一本文学作品。这不是废话,杜夫海纳意图舍弃超经验和超现象。这无论如何也当是起点。 吃一道麻婆豆腐的时候,是闻见香,看见色,尝到味,还是先想到背后的饮食文化和大写观念。你看到白胳膊想到云云,你也得先看到白胳膊啊。 回到事情本身。
0 有用 骆驼的披风 2024-08-17 08:48:18 浙江
与茵加登进行对比会很有趣:在审美对象与其他对象(自然物,实用物,能指)的异同、中性化的作用、意义的统一性、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区分、知觉与理解的区分等主题上均延续或拓深了茵加登的相关论域。与茵加登的显著不同在于,杜夫海纳借鉴的哲学传统更多是德国观念论与梅洛庞蒂现象学而非胡塞尔现象学,因而在处理知觉与思考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等议题上比茵加登要更加从容连贯。此外,杜夫海纳考察了更广泛的艺术体裁,如音乐、戏剧、造型艺术等,因而比仅专注于文学的茵加登更强调表现(≈茵加登的语音+语义)相较于再现(≈茵加登的再现客体与图式化外观)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对审美经验的先验结构加以探讨,杜夫海纳揭示了构建将美学与更广阔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的本体论的可能性。
0 有用 微斯人 2023-04-16 22:55:15 广东
老师发了节选版本,标记一下。读完了 头晕 似懂非懂地
0 有用 温意 2023-02-03 07:29:20 江苏
无字天书。
0 有用 花蘑 2016-10-28 01:13:12
现象学美学就是一个谜。。
0 有用 jason1995 2017-10-15 21:05:47
正好一个月断断续续读完。国内美学教材的编纂受现象学的影响深
0 有用 Patrick- 2023-03-28 16:18:46 江苏
🙏膜拜一下
0 有用 星球失重指南 2019-10-23 20:25:55
应该改名叫:现象学学习——从入门到放弃
0 有用 未名渔樵 2015-06-02 06:54:46
现象学美学的经典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