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逝的天堂 短评

热门 最新
  • 9 辄馨 2012-03-21 20:22:23

    还是没用上我爱的“悸动桃花源”啊555

  • 6 冰糖花木鱼 2013-12-10 19:17:40

    天堂坠入凡间的故事:从夜不闭户队的均富天堂到逐渐分层的凡间。

  • 6 fushia 2013-06-02 13:54:56

    欢脱的人类学入门读物。还有就是人类学世家好炫酷的样子!小朋友还可以在田野上撒欢!

  • 3 子不语 2016-01-14 16:31:15

    前后四十多年田野调查基础上的全景民族志。

  • 3 睡美 2013-11-29 05:34:18

    “民族志学者就像专业嬉皮士,嬉皮士则像业余人类学家。“ 我想下关人民也会有类似吐槽吧。作为一个教科书来说真心容易读。神翻译多处。另外为什么看到最后参考文献里有个托尔金的魔戒三…

  • 2 Qing 2012-12-16 01:40:36

    最喜欢的话题!历时性研究迷死人。简单好读。翻译不错,感觉编辑也好宽容的感觉==看到最后面kottak一家,真的顿生出:愿得一人心一起做田野的奢望╮(╯▽╰)╭觉得如果这样的话,结婚还不错的感觉#想太多#

  • 1 BOXING 2014-07-05 12:12:03

    乡村-城市;传统-现代;冲突下的民族志书写。可配合作者的《人类学》以及《改变人类学》看。

  • 1 棠棣之华 2023-07-20 23:43:39 河南

    全球化浪潮里一个无可避免被影响的第三世界小渔村,贵在阿伦贝皮没有成为部分人类学家为完成学业和工作而短暂停留的田野地,而是四十余年来九次回返的另一个“家”,这也就让所谓的历时性研究不再只是某种空谈,而是切实随着作者的每一次回访有所浮现。不过无论是所谓“远逝的天堂”还是“悸动桃花源”,由一个来自第一世界国家的人类学家来对小渔村下定义,还是有着力透纸背的傲慢。全球化浪潮中无人可幸免于难,但也不必因此美化双重意义上距离人类学家较远的旧日异世界,那里也许是对于男人来说一杯茶一杯酒一天便过去,看似众人平等但其实界限分明的美好往昔,但绝不是每个人眼中值得追忆的天堂。

  • 0 2014-01-12 15:42:08

    : D777.769/2944

  • 3 Peyton 2014-03-25 15:18:54

    人类学找寻的并非传统,而是变迁。

  • 0 贝加尔海 2013-05-15 18:38:41

    关于变迁的民族志,或许因为是教材,所以叙述中有方法相关的自我讨论(第一版部分)|纵向多主题与变迁的张力,横向的深入相对的浅(所以也是教材的缘故?或者本身社区不太复杂?)

  • 0 徐长卿 2012-08-06 23:18:40

    童趣- -。。。

  • 0 poiuny 2012-11-19 22:37:45

    张老师赠书啊surreal//作者对阿伦贝皮这个地方真是充满了热爱~小渔村几十年间的变化和现在的中国有些相似,面对全球化带来的社会变迁“适应变迁的个体”有意思啊。 最后托梅的故事让我没来由地想起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某个人物;说嬉皮的那段还提到贾格尔和詹妮斯乔普林的八卦= =

  • 0 松鼠君 2012-05-22 23:14:56

    读完想到《他乡之税》,历年考察得到的结论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重要的是变迁,是观察者的心态(不过我更喜欢人类学的表述方式)。除了感叹“他乡之石”,突然感到从一种情感中解脱:过去几年我也为“发展与反发展”的命题困惑,而事实上,也是忘记了发展的本质与不可避免。译者所言“智慧和理性”未必

  • 0 江海一蓑翁 2018-07-25 22:15:34

    人类学历时性研究和重访研究的一本范例式论著,借助于前后相隔四十年的多次深入的田野调查,为读者展现阿伦贝皮这座巴西小城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变迁。作者有意识地从人口、社会分层、经济形态、人际关系等社会学、人类学关注的各个典型议题的角度,对阿伦贝皮展开方方面面的考察,使得本书不只是一本出色的关于阿伦贝皮的民族志著作,也是关于人类学研究方法与议题的一本上佳教材。值得细读。

  • 1 子非鱼 2016-02-01 01:51:38

    张老师的大作!

  • 0 教主 2012-03-28 09:27:28

    很有启发性的书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