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兄弟王小波》试读

成方街

在我芜杂的童年回忆里,成方街是个频繁出现的地名。那儿有个旧北京的四合院,前后两进,当年属于何人已不可考,但在五十年代,已是教育部的财产,住进了许多人家,所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杂院。那地方应该在复兴门一带,后来在拓宽马路时被拆掉了。王小波就在一九五二年出生在这里。更准确的说法是:他出生在附近的医院里,几天之后,才随着我妈妈回家,在不停的哭叫之中,被抱进这个院子... (更多)

西郊(节选)

在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正赶上全民作诗的时代。我经常看人大校刊上刊出的大人写的诗,觉得呆里呆气的,一点不见出色。有一次,老师让我们也写些诗,放在黑板报上。我一时心血来潮,仿照人大校刊那些诗的样子,作了四首十六字令,觉得比大人写的一点不差,就交了上去。这些诗完全是虚张声势的套话,没有真情实感,所以后来全忘了,只记得有一首的结尾是“革命烽火赤”之类。没想到又被老师... (更多)

艰难时代

一天一天,我们的童年在疯疯癫癫的玩闹中过去,虽然没有什么锦衣玉食,也还算过得有滋有味,没有什么可抱怨的。终于有一天,我开始觉得生活变得有点艰难起来。那天我们上体育课,一帮孩子赛跑。开始跑之前,我估摸着我会像快马一样奔向终点,连落脚的节奏都在心里盘算好了。可是跑了没几步,脚下就开始拌蒜,好像踩了棉花一样,再往后觉得往前伸腿都不容易,别别扭扭地跑到终点,好像感冒... (更多)

革命年代

“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不是人民怕美帝,而是美帝怕人民”,“共产党人好像种子,人民好像土地”,“必须把毛泽东思想真正学到手,做到人人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这些抽象的政治语言被谱成歌曲,化作抑扬顿挫的旋律,从窗外电线杆子上的大喇叭传进来。音量宏大的广播,一天到晚,无远弗届,在听与不听之间已经没.. (更多)

市民心态

教育部大院位于西单,当年是清朝的郑王府,里面有两重巍峨的大殿,还有花园和假山。当春天到来的时候,说它是花木葱茏也不过分。但这是六十年代的旧皇历,如今花木已被刈除净尽,因为是古建筑的缘故,大殿还没被拆掉,但已被高层建筑围起,像徽钦二圣一样坐井观天。 我们虽没作过几首诗,但因为诗文的熏陶,有一点诗人的气质。在生活中不论走到哪里,经历些什么,总会由眼前情景中引发... (更多)

青虎山

这样过了几年,二姐和小波的户口还是得不到解决。他们的户口已经起了出来,拿在自己手上,只是找不到落户的地方。在北京落户很不容易,只好寄希望于山东,因为我父母抗战时期在那儿工作多年,有一些旧人脉。借助父亲在山东的关系,经过一番周折,二姐终于在烟台毓皇顶医院找到了落脚之处。 一晃又过了两三年,小波的户口仍无着落,父母也着了急,商量着实在不行,就暂时把户口转到胶东... (更多)

小波结婚

小波有一个封面半兰不黑的大笔记本,通常塞在他的褥子下面。他就在这个本子上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在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有一篇小说叫《刘三姐》,把传说中的歌仙写成了个歌声甜美,心地纯良,面目狰狞的丑婆娘,从来不敢以面貌示人,最后在阿牛哥的千呼万唤下探出头来,把这位情哥哥当场吓死了。还有一篇叫《绿毛水怪》,大家看了都说有点意思,开始在朋友的小圈子里传阅。有一天,... (更多)

上大学

上大学记得是一九六八年夏天,我闲着没事,在院里的大松树下看人下棋。突然大喇叭播出了一段消息。具体措辞记不得了,大意是办大学没什么好处,所以以后就不办了。四周的人好像没听见一样,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我听了却觉得五雷轰顶,脚底下有点站不稳。虽说世事纷乱,变化无常,我们对未来有多种猜测,可怎么也想不到会跑出来这么一个结果。这么大一个国家,大学说不办就不办了,这可真... (更多)

>我的兄弟王小波

我的兄弟王小波
作者: 王小平
isbn: 7539951699
书名: 我的兄弟王小波
页数: 258
定价: 28.00元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装帧: 平装
出版年: 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