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1965年出版。1967年台灣嘉新文藝獎
不同時代的留學生有各有不同的身影,作為5、60年代最早赴美留學的那一代作家,於梨華的小說首開了留學生文學的先河。 白先勇在《流浪的中國人——台灣小說的放逐主題》中,稱旅美作家於梨華為「沒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
書中主人翁-天磊說:「Gertrdde Stein對海明威說你們是失落的一代,我們呢?我們這一代呢,應該是沒有根的一代了吧?」
這種寂寞與苦悶並非只有牟天磊一個人有,不管在美國的,還是在台灣的,他的同代人都有。--美國不是故鄉,台灣不想回,大陸又回不去……
1950年以後的台灣,到美國留學深造成為青年一代最高的理想,特別是1962年修訂<國外留學規程>出國門戶大開,留學熱潮達到顛峰。1979年開放出國觀光,廢除出國需有就學、探親、商務等事由等限制,以前要申請護照可真是困難重重。 (以...
《又見棕櫚.又見棕櫚》1965年出版。1967年台灣嘉新文藝獎
不同時代的留學生有各有不同的身影,作為5、60年代最早赴美留學的那一代作家,於梨華的小說首開了留學生文學的先河。 白先勇在《流浪的中國人——台灣小說的放逐主題》中,稱旅美作家於梨華為「沒有根的一代」的代言人
書中主人翁-天磊說:「Gertrdde Stein對海明威說你們是失落的一代,我們呢?我們這一代呢,應該是沒有根的一代了吧?」
這種寂寞與苦悶並非只有牟天磊一個人有,不管在美國的,還是在台灣的,他的同代人都有。--美國不是故鄉,台灣不想回,大陸又回不去……
1950年以後的台灣,到美國留學深造成為青年一代最高的理想,特別是1962年修訂<國外留學規程>出國門戶大開,留學熱潮達到顛峰。1979年開放出國觀光,廢除出國需有就學、探親、商務等事由等限制,以前要申請護照可真是困難重重。 (以前國人出國目的均以留學、商務考察或依親、探親為主,以觀光為出國目的是不被允許的)。
所以書中的意珊,結婚是她出國唯一之路。
2000年2月,於梨華在《文訊》雜誌發表《35年後的牟天磊》藉由牟天磊暢談許多教職生涯的心境。文中還是沒有交代牟天磊的現況,「沒有替牟天磊決定命運是尊重,只是把他的故事告訴你,沒有權利替他決定命運。」 對於書中角色(不帶她出國就不結婚的意珊),她說:「我也會同情意珊,因為她在小島上待得太久想出去看看天地。」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创作者
· · · · · ·
-
於梨华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於梨華浙江省鎮海縣人。1931年生於上海。抗日戰爭前,因父親職務的關係,舉家遷到福建省。抗日戰爭爆發後,全家開始了漫長的流浪生活,最後定居於四川省成都。抗戰勝利後,全家先回到上海,然後返回鄉下居住。1947年底因父親派到台灣接收糖廠,第二年於梨華也去台並轉學到台中女子中學。她在台中女子中學讀書時就開始了寫作,她的第一篇文章是評論沈從文的《邊城》。
1949年於梨華考入台灣大學外文系,後轉到歷史系。在大學讀書時仍不斷寫作,初期的小說大都發表在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誌》上,因此在同學中頗負文名。1953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同時九月赴美留學。一九五四年入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攻讀新聞系。1956年獲碩士學位同年。1965年任教於紐約州市大學奧爾巴巴分校,講授中國文學(英譯中國文學選講、英譯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報章雜誌選)、中文會話、中文寫作等課程,並從事創作。1...
作者於梨華浙江省鎮海縣人。1931年生於上海。抗日戰爭前,因父親職務的關係,舉家遷到福建省。抗日戰爭爆發後,全家開始了漫長的流浪生活,最後定居於四川省成都。抗戰勝利後,全家先回到上海,然後返回鄉下居住。1947年底因父親派到台灣接收糖廠,第二年於梨華也去台並轉學到台中女子中學。她在台中女子中學讀書時就開始了寫作,她的第一篇文章是評論沈從文的《邊城》。
1949年於梨華考入台灣大學外文系,後轉到歷史系。在大學讀書時仍不斷寫作,初期的小說大都發表在夏濟安主編的《文學雜誌》上,因此在同學中頗負文名。1953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同時九月赴美留學。一九五四年入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攻讀新聞系。1956年獲碩士學位同年。1965年任教於紐約州市大學奧爾巴巴分校,講授中國文學(英譯中國文學選講、英譯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報章雜誌選)、中文會話、中文寫作等課程,並從事創作。1968年搬至紐約上州州政府所在地奧本尼(Albany),即在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執教,兼任教中國現代文學。1977 - 1978年任該校中文研究部主任。1993年退休移居舊金山灣區。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他不觉得她美,她不够纤长,不够白皙,不够丰满,在看了十几年美国少女的他的眼光中,她够不上艳丽。但是他并没有在人群里寻索而先看到了她。 可能是她的青春,或是那双眼睛,或是那身绿,或者,因为他一半是为了她而回来的缘故。或者是因为她站的位置。很难说。反正,他最先看到她。 有一次眉立来他房间,两人坐在床沿上聊天,他要在她的书的第一页写“眉立:牟天磊未来的太太”。眉立不依,去抢他的笔,不知怎么一拉扯,笔里的水都给挤了出来,流在席子上。以后每夜睡在床上,他都把枕头推在一边,将脸贴在那一滩蓝印上,想着眉立生气时眼里闪着气恼而嘴角还挂着爱的样子。 但是拿到了钱,学到了手艺,失去的却全是天真的幻想美梦,以及美梦才能带来的陶醉,暑假得到的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给他的东西,而失去的,却永永远远失去了。 天美扑哧笑了一声,问道,“除了学到对女人的礼节和抽烟,还在美国学到了什么?” “学到了不做梦。” 他扶着天美下舞池时恍恍惚惚想着那些遥远的事,遥远的情,遥远的自己。 因为他想象不出来,她就显得遥远。 愈是寂寞的人,愈要守着它,藏着它,免得引起人家的同情,因为给别人一同情,愈觉得自己的寂寞难以忍受了。 也许他们都想到了而无法做到。也许感情的事,不是轻易就能抵挡住的,从秋天到初冬,当他们想抵挡的时候,已经抵挡不住了,像潮涨时,先是看不到涨潮的痕迹,等到看见时,已经淹到自己站着的地方了。 “为了逃避寂寞而结婚?” 但这次哥哥回来,她发觉这十年来他改变太多,很多地方成熟得像个中年人,因此完全失落了她熟知的那份鲁莽,变得很谨慎,很退缩的样子。 在他离开柏城前的那一年,洛拉路是他最常去也最怕去,最怕去又最想去的地方。每次他骑到陆家那幢红砖楼房前,就走下来,扶着车,痴立着,楼上有一个视窗的灯,总是亮着的,即使是午夜。那是陆伯渊的书房。楼下也是一盏亮灯,在客厅的一个角落,...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他的一切想法,一切观念,和他们脱了节,他们的快乐在他看来是不值得称为快乐。而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要的是什么样的快乐。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危险的愉悦 8.7
-
- 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 9.1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有感


只为一颗不愿服输的心

离去——归来——再离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阅读时间:2024.4.16-19 读这本书还是非常感同身受的,虽然没有出过国,但是那种”无根“的感觉倒是深有体会。尤其是上了大学以后,在学校里面觉得闷、难受,课业的压力、人际关系得复杂将人勒得窒息,失眠更是家常便饭了。于是便盼着回家,一到家,那种喜悦感被冲淡以后,又陷... (展开)> 更多书评 1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7.7分 242人读过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84)8.1分 659人读过
-
停雲出版社 (2015)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0)暂无评分 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港台文学 (愁容騎士)
- 二十世紀華文小説一百強 (鱈魚吃了嗎)
- 华文小说top100 (明亮)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伊力盧馬 2024-01-03 22:17:19 福建
耐不住性子讀唔落。背景太長太長
1 有用 BluBluBubble 2018-10-12 19:01:39
时而感悟…
0 有用 0000bye 2024-10-23 17:55:44 吉林
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80.6
0 有用 雨田 2020-10-29 12:35:54
夏志清在序里提到“她是近年来罕见的最精致的文体家。她描写景物的细腻逼真,制造恰当意象时永远不落俗套的苦心,在《又见棕榈》里更有超前的表现。”在台北时对景物的描写似乎更为细致,闷热的天气,街边的摊贩,热络的人情环境,却也相得益彰。 牟天磊与眉立,佳利,意珊之间的纠葛,似乎总是摆脱不了沉闷的寂寞的干涉,只有在出国前与眉立的相处方才有一些青年的欢脱。在留学生文学这种背景之下,似乎总也脱离不了文化孤儿的离... 夏志清在序里提到“她是近年来罕见的最精致的文体家。她描写景物的细腻逼真,制造恰当意象时永远不落俗套的苦心,在《又见棕榈》里更有超前的表现。”在台北时对景物的描写似乎更为细致,闷热的天气,街边的摊贩,热络的人情环境,却也相得益彰。 牟天磊与眉立,佳利,意珊之间的纠葛,似乎总是摆脱不了沉闷的寂寞的干涉,只有在出国前与眉立的相处方才有一些青年的欢脱。在留学生文学这种背景之下,似乎总也脱离不了文化孤儿的离散意识。在各种地域的心理漂泊中,愈发沉寂与萧条。读来读去,最感动的反而是邱尚峰离世的那一段,在浑噩中还能固守自己追求,带着希望的热情死去,颇为动容。有时候觉得牟天磊和自己很像,有时候又觉得不像,但那种无法排挤的孤寂,却又似乎有了共通之处。 整部作品漫延的笔势,毫无阻碍的泄进内心,真的是绵延流长。 (展开)
0 有用 船會知道 2025-01-25 22:58:58 江苏
因課看的第一本海華的書竟然還是於梨華。。。不過托這本書的福,最最將異鄉人的感受從我的心理拿到書上的文字裡反覆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