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江南的书评 (59)

“秘密”的小说美学与命运净化
读到300多页时的感想,以及后续体会的补充 抛弃工作不上班,待家里几乎一天时间即可读完《春尽江南》。之前已读过《人面桃花》,跳过《山河入梦》。从上大学开始读格非的“先锋主义”中短篇至今,格非在我心中的地位不曾降低,反而随着近几年的长篇小说分量和古典小说的研究,...
(展开)

失败与隐身:乌托邦崩塌的边缘书写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刊《青岛文学》2019年第6期】 《作家》二零一一年秋季号刊出长篇小说《春尽江南》,至此,格非从一九九四年开始构思的“江南三部曲”终告完结,“1994年,我开始有了创作三部曲的打算……到《人面桃花》正式动笔,已经是2003年初春了……2007年,《山河入梦》出版后之后,我... (展开)
就让我的泪不停去冲刷
江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以“尽”字结束,给人以无尽的悲凉。 和前两本的联系并不那么强,却真实地反映了如今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山河入梦》的佩佩,《春尽江南》的秀蓉或者家玉,她们作为重要的配角让作者以浓墨重彩去书写,使我们得以窥见更多跌宕起伏的人生。...
(展开)

开到荼靡花事了——格非《春尽江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上世纪80年代,秀蓉(后改名庞家玉)和端午在招隐寺相遇。 20年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山川景物,风土人文,就连重建数次的花家舍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梦想不灭 在《春尽江南》中,主人公谭端午并不是承载理想社会梦想的主体,身为诗人的端午实际上选择了“躲进小楼成一统... (展开)
欲望下的抉择或诗的重写:破碎之物的显现方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因为对诗人形象转换的好奇,想起了谭端午,花半天重读完整本书。 格非无疑是一个有着自觉形式意识的小说家,从开头的招隐寺到结婚的转换,这种叙事意识既对称了日常的“速度”,也暗和着谭端午对“时间的感慨”:在理想破灭的转折后,活一天和一百岁没什么区别。文中几次提到他... (展开)
我们都是荒原上被驱赶的羊群 ——《月落荒寺》与《春尽江南》读后感
《春尽江南》这部作品多次提到英国诗人艾略特的《荒原》,于是我仔细的阅读了这首长诗,发现更能理解《春尽江南》与《月落荒寺》带给我的冲击之感。在艾略特的长诗中,人们所身处的是一片令人恐怖、令人沮丧的荒原之地。在这片荒原之上,土地干涸、杂草滋生、骄阳直射、枯树无...
(展开)

“花家地”——只可能存在于文本里乌托邦
2022年翻完的第一套三部曲。 有小惊艳,无大感动,因为先看了《望春风》,以为佳,再来读三部曲,觉得并不如前者所构建的适度篇幅、适度当下关联性与架空性。 显然,第二部是情节与笔法的洼地,全书没有一个特别能立得住的女性人物。相比之下,第一部的秀米和第三部的佳玉,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