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 短评

热门 最新
  • 1200 BYVoid 2014-03-27 01:44:01

    這本書從頭到尾在講娛樂、電視使人變得淺薄,甚至不如150年前的美國人思想深刻。事實上他的價值觀是基於閱讀讓人「深刻」,而娛樂讓人「淺薄」,而「深刻」在道德上是優於「淺薄」的。據此他批判了「淺薄」剝奪了人的是非判斷能力,因而更加容易被奴役,所以失去自由。但我認爲娛樂和變得淺薄也是個人選擇,是不可剝奪的自由,事實上這本書打着自由的旗號對自由意志進行了全面的攻擊。人們低俗、淺薄、愚蠢的自由是最容易被道德優越者攻擊的。

  • 863 boring monkey 2010-06-10 16:43:40

    不幸被奥威尔和赫胥黎同时说中...

  • 1001 Bollo 2016-01-18 01:41:13

    看到有一评论认为浅薄、堕落也是一种自由,所以认为作者是在妨碍自由,还获得了很多点赞,真是可笑。本书的最后一页写到:危险的不是他们笑和不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不思考。对于无意识的个体,自由毫无意义。作者不是要限制你看电视的自由,而是要唤起你看电视时的自我意识。

  • 453 川总 2011-10-20 12:21:24

    五分之一,弃。读起来很像一个衣冠楚楚眉头紧蹙正襟危座的人在胡说八道。

  • 279 大寸 2013-03-27 15:09:52

    已弃。。。 再次觉得豆瓣读书应该增加‘我不想读这本书’、‘我读不下去这本书’和‘已弃’=。=

  • 196 容安 2008-09-20 10:02:56

    这不就是《美丽新世界》的读书笔记么

  • 166 朽瞳 2013-01-12 21:19:43

    从出生到现在被各种媒体紧紧的包围,从某种程度上我比一般的人更加的依赖媒体,享受资讯充斥感官。然而直到最近两年我才注意到,话语的方式影响着话语的内容。而直到这本书,我才发觉方式不仅仅是“影响”甚至是“决定”内容的,每一种媒介都把内容或多或少的重新定义。不知道尼尔·波兹曼看到现在的时代会作何感想。我不能批判这种娱乐的生活,电脑、电视、手机、杂志、因为我就过着这样的生活而且深陷其中,爱的要命。或许从这本书开始我便可以反思我的娱乐与生活。在反思时,才有可能清醒的意识到信息的结构和本身的内容,让媒介的影响弱化,对信息和我对信息理解的控制达到最低。

  • 138 Peter Cat 2011-06-26 00:15:55

    全书将较大篇幅都花在了论证上。但具体例证展开并没有预料中的有说服力。也并没有之前想象充满深度。当然。放在历史的语境里。这样一个观点依然很有煽动性和警示性。现在。是互联网的时代了。问题比电视复杂得多。

  • 125 koala 2010-07-20 09:38:08

    网络时代才真正的实现了赫胥黎的预言。“零散和破碎的信息无法产生智慧和一贯的整体”

  • 92 韧勉 2011-11-19 16:34:29

    真的比1984要好!娱乐至死才是把世界推向2012的主因!拖延症其实就是娱乐至死的外在表象!

  • 91 一默 2014-10-12 17:37:14

    #恒阅# 这本书不仅仅是谈的电视和媒体,也是在讲认知论。信息传达的方式必然会影响所传达信息的内容,也会影响受众的接收和思维。严肃而深入的思考不应该介入充满娱乐色彩的大众媒体,否则将会把思考变成一种娱乐而使之无法深入。而这个观点不禁让我想到:最后消解一切主义的,恰恰是消费主义和娱乐主义。

  • 81 伊卡洛斯 2011-05-21 22:59:47

    人们会因为享乐而失去自由

  • 84 方方土君 2012-08-29 22:31:29

    2012.8.25开始。4年前翻过一遍,看了几十页再也看不下去:什么垃圾玩意……四年后一顿早餐的功夫,越翻越耐看!最后掏出笔认真阅读,句句击中要害!2012.8.28读完。确实,奥威尔的担心很难发生,赫胥黎的预言更容易成真。文化精神枯萎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 63 whig 2014-12-06 03:55:14

    价值仅在于提出了几个有益的观察视角,分析极烂,判断全错

  • 54 沙门 2007-08-16 10:21:23

    绝对必读。此书的精粹之处并不在于指出媒体(特别是电视)的娱乐性,而是在于指出这种娱乐性(无处不在的)对现实世界的建构作用。

  • 41 希夷子 2013-02-17 13:21:02

    本书认为电视的浅薄是因为以图像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方式不如以文字为中心的信息传播方式有逻辑、更能训练思维。不过怎么解释网络小说大量文字但是信息量很低的现象。也许制造和获取文化产品的成本高低也是原因之一。

  • 48 巴巴人 2017-02-13 14:08:07

    看这本产生的违和感大概就是电视时代也结束的印证吧。

  • 64 沉默的鸵鸟 2012-06-30 18:00:30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不幸的是,我们二者兼备,在监狱里玩着滑稽戏。

  • 30 mlln 2017-02-16 16:42:53

    2017年第12本。多年后画了一个下午时间重读,做了很多笔记,满分推荐。即使不谈波兹曼的批判性,这本书对于网络时代中如何认识和定位自己,也非常有启发。

  • 33 香蕉粑粑loong 2012-07-27 21:56:23

    印刷时代的挽歌,低智时代的开场曲、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