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明十五讲》的原文摘录

  • 做学问,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要怀疑,没有怀疑就没有知识。我疑故我思,我思故我在。二是经常感到缺憾,总觉得自己缺点什么东西,知识才会见长……西方人就是这样,不断提出问题,不断提出假设;解决一个问题,再提出一个问题。希望诸位趁着年轻,像海绵一样,尽量吸取知识。 (查看原文)
    几岁,有你的信 3赞 2013-01-23 16:56:44
    —— 引自第18页
  • 欧洲的文化不局限于它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的四围和文化的四围是不重合的。 (查看原文)
    几岁,有你的信 3赞 2013-01-23 16:56:44
    —— 引自第18页
  • 研究现实问题时,也可以转道去读点现实以外的书,从读书中体会,也多观察,靠一个思考,多问为什么 (查看原文)
    几岁,有你的信 3赞 2013-01-23 16:56:44
    —— 引自第18页
  • 现在西方国家和我们的人权谈判,屡次涉及到人权问题,我觉得不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这是个基本看法,就是人有追求生活、追求幸福的权利。就在这个人权问题上,基本的一点就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不能够侵犯的。从洛克到《联合国人权宣言》一直都是这个观点。我们也在《联合国人权宣言》上签了字,也就是承认它的普世性。 (查看原文)
    YAO 3赞 2020-01-04 16:37:54
    —— 引自章节:第九讲 英、法革命
  • 马克思说,是人需要把人当做人来看待的时代 (查看原文)
    杨宇轩 2赞 2020-04-01 16:09:03
    —— 引自章节:第六讲 走向近代――文艺复兴
  • 伏尔泰进一步的说,信仰是宗教的事,认识是哲学的事 (查看原文)
    杨宇轩 2赞 2020-04-01 16:09:03
    —— 引自章节:第六讲 走向近代――文艺复兴
  • 我觉得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毛病,不大习惯于分析,要么黑就黑到底,要么白就白到底,听到一个新鲜的理论就跟着这个新鲜理论跑,而不是自己动动脑筋想一想。 (查看原文)
    杨宇轩 2赞 2020-04-01 16:09:03
    —— 引自章节:第三讲 罗马兴衰一千年
  • 一个社会应该是宽容的社会,自由和宽容是相容的 (查看原文)
    杨宇轩 2赞 2020-04-01 16:09:03
    —— 引自章节:第七讲 走向近代――宗教改革
  • 康德说,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给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培根说,第一读书是一个人丰富,第二讨论使人成熟,第三写作使人精确 (查看原文)
    杨宇轩 2赞 2020-04-01 16:09:03
    —— 引自章节:第八讲 话说“启蒙”
  • 1.“工业革命”以前的商业问题 2.“地理大发现”之后的“航海”运动 (查看原文)
    杨宇轩 2赞 2020-04-01 16:09:03
    —— 引自章节:第十讲 欧洲文明的辐射
  • 1.苏联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崩溃以及东欧那些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和崩溃,作为社会主义这个题目下的一个子问题 2.法西斯主义希特勒纳粹主义 3.社会民主主义 4.欧洲统一问题 (查看原文)
    杨宇轩 2赞 2020-04-01 16:09:03
    —— 引自章节:第十一讲 20世纪的欧洲(一)
  • 而应把它(马克思主义)当做一种哲学,特别是哲学,或者是经济学,甚至是人类学来研究、学习它 所谓的自由首先是心态的自由,还有一个就是多元的,不认死理儿,不是一条胡同走到底,凡是把事情一直要推到极端的时候必定要出问题 (查看原文)
    杨宇轩 2赞 2020-04-01 16:09:03
    —— 引自章节:第十二讲 20世纪的欧洲(二)
  • 1、文化传统,就是从上到下的专制主义和从下到上的臣民主义 2、民主和法治最核心的一个叫“自由的精神”,一个叫“民主的制度” 3、如果不读中国的历史,你就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伟大,如果你不读世界历史,你就不知道为什么中国这么落后 (查看原文)
    杨宇轩 2赞 2020-04-01 16:09:03
    —— 引自章节:第十四讲 欧洲文明与中国文化的“自主性”
  • 1、晚清以前的中国---“朝代相因的自我循环” 2、近代的两个标志—从农业转向工业、从专治专向共和或者民主 3、“抽象性继承”是说,有些问题可以超越时空、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准则就可以“抽象继承”。但是从现代化角度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帮不上忙,无法通向现代化 (查看原文)
    杨宇轩 2赞 2020-04-01 16:09:03
    —— 引自章节:第十五讲 结束语
  • 顾准:“希腊古代学术文化,首先兴起于小亚细亚,那里是史诗、抒情诗、自然哲学、自然科学的故乡。现在(雅典时期),雅典城为希腊世界的中心,它的建筑活动吸引了一大批建筑家、雕刻家来到了雅典,在它的内部,兴起了渊源于诗又超过了诗的戏剧。它的民主生活又使得议事会、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成为说话的艺术即雄辩术的广阔用武之地。雄辩术可以使一个普通公民成为民众的领袖,这是讲它的民主生活。在这种情况下,雅典总的学术文化十分活跃,雅典公民在政治生活中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希腊世界各地的知识分子也群趋雅典,伯利克里接近的人中有米利都自然哲学学派的哲学家阿拉克萨格拉斯(Anaxagoras),有雕刻家菲迪亚斯(Phidias),有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都来自外邦。著名的诡辩学家普罗塔哥拉、高尔吉亚都到过雅典,位富豪子弟当教师,收受巨额报酬。伯利克里的下一代,就在战乱频繁的伯罗奔尼撒内战时期,雅典的苏格拉底兴起为一代哲学宗师,伺候希腊哲学的四大派: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斯多葛(Stoic)都起于雅典,学派的中心也一直在雅典,直到罗马时代。” (查看原文)
    [已注销] 1赞 2013-01-01 21:32:43
    —— 引自第30页
  • “文艺复兴”不是一个偶然事件,也不能是一个孤立事件。它在欧洲是一场普及整个西欧的文化运动。这股风,当然对东欧也传过去了。像波兰、捷克这些中欧国家,也受到一些影响。但是离西欧越远的东欧国家,受的影响就越小。所以“文艺复兴”基本上是一个西欧的运动,是把西欧推向近代化的第一步。这是我对“文艺复兴”的一点看法。我想区别近代的近古,就是中世纪以后,“文艺复兴”以后,同中世纪精神世界的不同。中世纪的精神,中古的精神是人们眼睛总想着彼岸,想着天国,想着地狱,理性是由上帝来掌握的,这是中古。到了“文艺复兴”以后,我们叫近古也可以,叫近代也可以,眼睛是看着此岸,看着现世的。不管你写的是什么题材,你处理的是什么题材,你画出的画还可能是圣母玛利亚。但是你想到的,你看到的是现世,是此岸,是世俗,是人世间,理性从神性逐渐地回归到人性中。也可以说是,在认识论上来讲,是从单纯的信仰压倒一切(一切就凭信仰,你不要问为什么你信仰就是了),逐步地过度到由人自己去认识外界。信仰不再是惟一的人生态度。这恐怕是“文艺复兴”以后同之前,人在精神状态上的重大区别。 (查看原文)
    类类 1赞 2014-05-12 00:28:05
    —— 引自第113页
  • 综合起来,这几个世纪,我觉得欧洲文明最大的进步就是人文主义的发展。从但丁开始有一点人文主义的苗头,到了伊拉斯谟就非常明确,要用人的眼光来看世界,包括教会,包括教廷。但是我们过去一些人,看问题总是非黑即白。认为你既然反罗马教廷,那你一定也是反宗教的。其实不然,这是两回事。他把基督教义看成一种理论,看成一种他信仰的东西。而基督教会是一个腐化的机构。这是两回事。人与神的交错,在神学里头要体现人性,而逐渐地又把人性从神学里头剥离出来。这是欧洲几个世纪的功德。可以说从哥白尼开始,从不自觉到慢慢自觉。应该说在十四五实际,伊拉斯谟是这样的一个代表人物,而且还是一个很杰出的代表人物。 (查看原文)
    类类 1赞 2014-05-12 00:58:13
    —— 引自第125页
  • 正像我开始说的,希腊的精神是自由的。尽管打仗,但它是那种自由的、欢畅的、向上的、轻快的、内心非常充实的一种状态。到了罗马呢,它是模仿的、是行动的、是沉重的,或者叫做凝重的。 (查看原文)
    飛渡先生 1赞 2014-12-02 16:50:28
    —— 引自第52页
  • 说到这里,我建议大家看一本书,就是孟德斯鸠的《罗马盛衰原因论》一顺便强调一下,我在讲课的时候会讲到一些书,希望大家记下来,有空的时候看一看一一孟德斯鸠写这本书的用意是为写《论法的精神》做准备,《论法的精神》这本书就是孟德斯鸠在研究罗马经验以后写出来的。所以《罗马盛衰原因论》是很值得一读的。读了这本书以后再读《法的精神》就比较容易理解。在孟德斯鸠这本书里面,有一两章专门写暴君和在暴君统治之下的“被腐化的人民”。我觉得这个经验教训是非常可怕的。暴君的统治固然很厉害,但是在暴君统治之下的人民的腐化,志气息情,治洁自喜于这个帝国取得的所谓的成就,这是更可怕的事情。所以总的来说古罗马的经验教训,从研究角度来说,后者的意义更加现实。这些是我要补充的古罗马文化的东西。 (查看原文)
    妙法决诉疑 1赞 2020-07-01 04:19:32
    —— 引自章节:第四讲 从罗马帝国到封建时期
  • 雅典的“民主制度”不是从别人那里模仿出来的,是自己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只能供别人模仿,而不是雅典效仿别人。 (查看原文)
    robinlee 2012-12-09 03:52:45
    —— 引自第20页
<前页 1 2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