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短评

热门 最新
  • 448 一瓢之饮 2013-08-31 15:35:18

    以前我总会纠结一本书读不完怎么办,一个牛逼的同学提了一个好方法:“你读到哪里,就当这本书就到那里好了。剩下的想读就读,不读无所谓。反正很多牛逼的书都没有一个结尾。。。”

  • 135 丹AI🌵 2014-08-21 15:13:23

    作者用这么厚一本书,不遗余力地剖析中国人以人伦关系为最终导向的人生哲学,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现象。作为一个中国人,看书的过程中时时中枪,鲜明地看到了集体无意识在自己身上的显现。

  • 112 Kat 2012-01-31 12:56:23

    看了不到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论据牵强附会得惊人,充其量就是一本不太高明的吐槽集子罢了,还非得在序言里装作很学术的样子。这样的书在豆瓣上得分这么高,实在奇怪。

  • 52 人造人 2014-01-22 20:34:52

    作者就是个逆向种族主义者,完全没有学者该有的水准

  • 48 x人 2013-12-05 03:56:05

    部分重复论述过多。

  • 35 闵思嘉 2014-06-03 15:54:55

    用比较文化的方法来论述但缺乏实在的数据、年代的支持。反正···就看看,觉得不大好。观点不怎么赞同。看的时候经常有“卧槽怎么就从A论证到B了的感觉”

  • 34 Lulu 2013-07-16 16:09:42

    翻到300页看不下去了,阅读体验不佳,买亏了。书里反反复复的意思和苛责太多,感觉写的是30年前的中国,而且也没看出来“深层”在哪里,还用了过时多年的弗洛伊德“口欲期”,还有左脑理性右脑情感一类的观点。国人深陷人际关系泥潭,限制了自我的发展这倒是有据可依,可是这本书没写好。

  • 19 豆友3885817 2011-06-21 15:04:34

    几十年前写国民性的著作,对中国人的印象及描写只停留在80年代初改革刚开始时的情况,写得并不比丑陋的中国人或野草集更具有格调和眼界。总之,不怎么样。

  • 21 小城鱼太郎 2013-08-27 15:25:21

    不高明。作者虽然言明有超越国民性分析的野心,但琐碎的个人经验和社会现象罗列还是那一套。

  • 16 功夫熊猫小碗熊 2014-05-05 16:05:34

    所谓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结构主义之类大词,实可抛弃不用。反正以后要写关于“中国人劣根性“”文化优劣“之类的文字,尽可从此书摘抄。别的似乎没什么好说的。

  • 14 malingcat 2011-08-18 22:14:10

    非要搬用佛洛依德吗?

  • 17 诺阿诺阿 2014-03-04 20:45:06

    80年代的书啊,真恶心。

  • 21 阅微草堂 2017-04-26 01:28:44

    我这本书不是很学术。我80年代来上海,样子整体比较旧,只有外滩比较洋化。不止是在大陆,还有台湾、香港。所以我对当时国内的反应有些负面。另一方面是我个人成长经历导致我的态度。我自小在香港长大。当时我更多是从个人的感受出发写作,没有什么所谓救国救民的崇高目的。孙隆基接受澎湃新闻采访

  • 15 掐出新鲜 2012-08-24 21:29:29

    我认为这本书基本上回答了,为什么中国乱起来的时候,会那么的乱(非常赞同作者所说的中国人作为个体是没有“合法性”的,所以当约束个人的“二人关系”消失后,个人就“疯”了,什么都敢干。)。我认为内容大体上是很不错的。除了引入了弗洛伊德和太多的“拆字法”,让作者的论点和说服力都大减。

  • 13 彼得潘耶夫斯基 2013-04-14 00:17:22

    生理基础的文化分析肤浅到极致。

  • 16 Bucket 2013-05-11 15:57:02

    明明是仅仅将表象罗列然后用西方的分析办法来阐述了自己看法,却说成中国文化的结构,这不是中国现象的深层结构么。这么高的评价实在搞不懂,说白了就是本厚黑学的书,我呸!

  • 13 梵舒 2015-10-02 11:12:30

    最后终于说了,本书的批判性视角是从西方的结构出发。没有这个前提,这本书的很多东西都充满偏见。尤其感觉对于道家有很多误读。但是不少批判一针见血,畅快淋漓,确实如此。发展自我也许是走向道家说的无我的必须步骤?人没有办法通过留在母胎里直接达到合一境界,这种未经过分离的合一似乎注定是不成熟的。

  • 10 大眼狗 2014-10-13 22:38:50

    用口欲期、肛门期的心理学概念来概括国民性格未免偏颇;用结构或者模型来理解复杂的文化现象也未免简单。但是酱缸论也好,肛门期中国人也好提供的是一条反省的路径,这种自我批判的精神恰恰是我们文化中最缺乏孱弱的。

  • 10 安之 2016-07-09 10:08:03

    看的是15年那版。这版人多来这版说。最开始真的特别期待,但是看了没几页,就发现没法理解这本书竟然是历史学人能写出来的:通过基本上脱离历史背景来试图说明中国人具有某种内在基因,然后说明中国人的一切行为都是这种内在基因造成的。问题在于:1)作者所说的中国民族,是指五十六个民族么(当然不是了,这是他泛指的自己印象中的中国人)?2)作者的论据除了一些历史事件之外,有很多来自于充满偏见和个人情绪的自己对于“低素质中国人”的个人经验,我不认为这种以偏概全的事情是一个受过历史学训练的博士所应该做出的。3)在中国历史中,关于普通人的史料十分不足,但是总归是有的,作者一方面想从宏观角度(忽略个体)来说中国人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却由于史料不足而无法达到结论,最终只能从自己的偏见版微观经验来说明。

  • 10 闲知 2008-11-06 14:26:08

    受益不多,里面有诸多想当然的成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