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好书。而且才卖八九块。 不过音乐方面的名词谁来写并且什么时候写呢?
有些观点今天看来不无可商榷之处,如“近体乐府”一条下谓先秦诗即是歌,然亦无伤大雅。
彭师说,施先生留给华东师大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就是《词学》杂志。
简明深刻
“世人莫恋香花好,花到香浓是谢时。”顾太清这句就很像红楼梦吧。
简明而谨慎,非常好读。
所谓“呈现”
-_-常识扫盲
扫盲~
简明谨慎,可以作为入门书
施蛰存先生其实无意中给出一条词学研究的进路。词学的历史恰恰沉淀于一个个词学名词之中,其语义又随时代风潮而不断变革,通过追溯这些词学名词在不同历史分期的演绎,正可对词学、词体等关键理念作一发生学考察,重拟词学的知识谱系。于此,施蛰存先生开了一个好头。
一直將施先生當作最重要的一位鄉先賢並校友。施先生花甲之年而「忽然對詞有新的愛好」,不知吾人十年後將如何。
补标。对我来说是启蒙书。
甚佳!最近读美成,配合读解决甚多疑惑
以为入门了,原来还是文盲的大状态。有几个地方还是有点疑惑。例如晚唐“长短句”“歌行体”的认知情况。需要再查查资料,或者,多读几遍。
施先生二十五篇短文的合集,共涉及到五十一个词学名词的考辨。博采诸家,清源纠谬,原来“长短句”与“诗馀”并不是词的“又名”,小令、中调、长调三分的办法始于明人(宋人谈词只说令、引、近、慢或者小词、大词),“双调”是宫调名而不是“两片”的意思,词的“虚字”并不等同曲的“衬字”(宋人所谓虚字都在句首)。词的诸多概念是与其音乐性紧密相关的,一旦它成为纯粹的案头文学,很多学术名称便从此隐入了迷雾,即便是清末的大词学家也难免真伪莫辨、以讹传讹。要想拥有正确的认知,我们唯有绕开元明以来的烟瘴、重回宋人的语境,施先生的工作便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先生在引言中谦言“对于古代音乐,完全外行”,书中谈乐律的部分也确实不够多,但这无伤大雅,也为後人的补充完善留下了空间。
读了这本书,我以为,词学工具类书籍,还是懂乐律的学者编写更为合适些。 施蛰存自称“对古代音乐,完全外行”,所以书中一些词的解释,不那么信服。比如“令、引、近、慢”这一节,他仅仅从词的字数分析:引和近属于小词,而非长调。我查了音乐学家杨荫浏的著作,杨氏认为,“引”曲子的序曲部分,“近”是"慢曲以后,入破以前,由慢渐快部分所用的曲调。我觉得这个解释合理得多。 施老花了很大功夫,对于每一个重要的词,如“长短句”、“近体乐府”、“琴趣外篇”、“自度曲”等等,都排列了很多宋元明清人的著作,从而给出自己的意见。坦白讲,不少词的叙述,我看得稀里糊涂,似乎没有达到作者在书的引言中交代的目的:弄清楚许多与词有关的名词术语的准确含义。 而且,本书中没有涉及词的音乐性的名词,是不完整的。
刚学诗的时候读过就好了
在回家的火车上读的书,算是词学的一个粗浅入门。
词学
> 词学名词释义
2 有用 发出邀请 2021-05-19 21:12:37
好书。而且才卖八九块。 不过音乐方面的名词谁来写并且什么时候写呢?
2 有用 事有難言齋主人 2020-08-24 10:45:22
有些观点今天看来不无可商榷之处,如“近体乐府”一条下谓先秦诗即是歌,然亦无伤大雅。
1 有用 临江仙 2010-03-11 01:38:25
彭师说,施先生留给华东师大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就是《词学》杂志。
0 有用 鳗老师 2012-03-10 12:09:34
简明深刻
0 有用 bloom 2011-05-16 12:23:06
“世人莫恋香花好,花到香浓是谢时。”顾太清这句就很像红楼梦吧。
0 有用 辛夷子 2008-06-09 15:04:40
简明而谨慎,非常好读。
0 有用 张风知 2014-06-18 15:05:43
所谓“呈现”
0 有用 🧡勞小姐🧡 2012-03-23 23:17:51
-_-常识扫盲
0 有用 🌱顽绫 2012-10-28 11:24:01
扫盲~
0 有用 屑屑 2010-05-08 16:10:31
简明谨慎,可以作为入门书
0 有用 飘来飘去 2022-03-03 15:49:11
施蛰存先生其实无意中给出一条词学研究的进路。词学的历史恰恰沉淀于一个个词学名词之中,其语义又随时代风潮而不断变革,通过追溯这些词学名词在不同历史分期的演绎,正可对词学、词体等关键理念作一发生学考察,重拟词学的知识谱系。于此,施蛰存先生开了一个好头。
0 有用 马达+s+狐猴 2021-11-26 15:11:14
一直將施先生當作最重要的一位鄉先賢並校友。施先生花甲之年而「忽然對詞有新的愛好」,不知吾人十年後將如何。
0 有用 张之洞机不纯📿 2023-11-03 12:59:01 上海
补标。对我来说是启蒙书。
0 有用 菩提树下百小合 2023-05-01 16:46:47 上海
甚佳!最近读美成,配合读解决甚多疑惑
0 有用 余下的只是静默 2024-07-29 20:33:23 福建
以为入门了,原来还是文盲的大状态。有几个地方还是有点疑惑。例如晚唐“长短句”“歌行体”的认知情况。需要再查查资料,或者,多读几遍。
0 有用 愚庐 2024-04-17 16:01:08 山东
施先生二十五篇短文的合集,共涉及到五十一个词学名词的考辨。博采诸家,清源纠谬,原来“长短句”与“诗馀”并不是词的“又名”,小令、中调、长调三分的办法始于明人(宋人谈词只说令、引、近、慢或者小词、大词),“双调”是宫调名而不是“两片”的意思,词的“虚字”并不等同曲的“衬字”(宋人所谓虚字都在句首)。词的诸多概念是与其音乐性紧密相关的,一旦它成为纯粹的案头文学,很多学术名称便从此隐入了迷雾,即便是清末的大词学家也难免真伪莫辨、以讹传讹。要想拥有正确的认知,我们唯有绕开元明以来的烟瘴、重回宋人的语境,施先生的工作便是很有意义的尝试。先生在引言中谦言“对于古代音乐,完全外行”,书中谈乐律的部分也确实不够多,但这无伤大雅,也为後人的补充完善留下了空间。
0 有用 风行水上 2022-05-26 10:13:51
读了这本书,我以为,词学工具类书籍,还是懂乐律的学者编写更为合适些。 施蛰存自称“对古代音乐,完全外行”,所以书中一些词的解释,不那么信服。比如“令、引、近、慢”这一节,他仅仅从词的字数分析:引和近属于小词,而非长调。我查了音乐学家杨荫浏的著作,杨氏认为,“引”曲子的序曲部分,“近”是"慢曲以后,入破以前,由慢渐快部分所用的曲调。我觉得这个解释合理得多。 施老花了很大功夫,对于每一个重要的词,如“长短句”、“近体乐府”、“琴趣外篇”、“自度曲”等等,都排列了很多宋元明清人的著作,从而给出自己的意见。坦白讲,不少词的叙述,我看得稀里糊涂,似乎没有达到作者在书的引言中交代的目的:弄清楚许多与词有关的名词术语的准确含义。 而且,本书中没有涉及词的音乐性的名词,是不完整的。
0 有用 赝鼎 2024-01-07 21:25:44 新加坡
刚学诗的时候读过就好了
0 有用 豆友124 2011-05-23 23:10:21
在回家的火车上读的书,算是词学的一个粗浅入门。
0 有用 netsee 2016-07-14 09:32:32
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