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为纪念当代华裔考古学家张光直(1931-2001),我们邀请海内外数十位考古、文史领域的家学者及其亲友撰文,编辑了这本追念文集,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并彰显他的业绩。为的是让更多的读者知道,作为一个人,张光直先生的精神魅力究竟在哪里……
目录 · · · · · ·
永恒的友谊——忆我和张光直先生的交往 邹衡
往事追记 俞伟超
三秋风雨祭光直 石兴邦
张光直和中美在商丘的合作发掘 张长寿
怀念我的朋友张光直 王仲殊
· · · · · · (更多)
永恒的友谊——忆我和张光直先生的交往 邹衡
往事追记 俞伟超
三秋风雨祭光直 石兴邦
张光直和中美在商丘的合作发掘 张长寿
怀念我的朋友张光直 王仲殊
漫天风雪哭雪痴 张忠培
张光直先生与中国考古学 安志敏
忆张光直先生二三事 李学勤
我心中的张光直先生 李零
张光直先生与北大 李水城
深切怀念光直先生 陈星灿、刘莉
追思张光直先生 陈星灿
倍觉惆怅 朱启新
边缘人的心声——张光直先生及其考古学 曹兵武
从重聚到永诀——痛悼二弟 张光正
悼念光直 李光谟
朴实无华——怀念张光直先生 臧振华
在成都一个小茶馆里——张光直先生临终前的一场安祷 王明珂
忆光直师 李永迪
与张光直先生谈夏文化考古 李永迪
恩师与挚友——忆张光直师琐记 洪晓纯
死而不亡——张光直的贡献 吉德炜
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悼亡友张光直 余英时
论学不因生死隔 许倬云
一点回忆 卞赵如兰
亦师亦友张光直 杜维明
怀念张光直先生 威廉姆·L·费石
雪黯康桥人已去——记张光直先生二三事 陆惠风
张光直师,哈佛,与我 巫鸿
追忆张光直 罗泰
金石无声,叩之则鸣——一个学生的追念 慕容捷
张光直先生的遗产 李润权
和张光直先生一起工作的最后日子 黄伟嘉
附录一:张光直先生生平事略
附录二:小人物的速写 吴襄
附录三:张光直作品目录
编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将离开美国时,在洛杉矶的一个台湾朋友,建议我买韩国机票,说比其他公司的便宜得多。张先生得知后,很严厉地对我说:“你不是没有哈佛给你定购的机票,为什么要贪图这个便宜?不安全。赶快把票退了?”后来,我到温哥华时,才知道苏联打下韩国的那架飞机,正是我买的那一次航班。我吓了一身冷汗。如果不是张先生的极力劝阻,我早已葬身太平洋之中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页 -
俞伟超先生来,他也多鼓励同事多向俞先生请益。我记得一个隆冬极冷的傍晚,俞伟超先生在我家正谈话间,有一只小浣熊(Racoon)竟然从烟囱爬进我的客厅里来,把俞先生吓一跳。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2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四海为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 更多书评 2篇
-
古籍萌主 (日不足,惟宿不永。)
我将离开美国时,在洛杉矶的一个台湾朋友,建议我买韩国机票,说比其他公司的便宜得多。张先生得知后,很严厉地对我说:“你不是没有哈佛给你定购的机票,为什么要贪图这个便宜?不安全。赶快把票退了?”后来,我到温哥华时,才知道苏联打下韩国的那架飞机,正是我买的那一次航班。我吓了一身冷汗。如果不是张先生的极力劝阻,我早已葬身太平洋之中了。2013-07-15 12:35:08
-
古籍萌主 (日不足,惟宿不永。)
我将离开美国时,在洛杉矶的一个台湾朋友,建议我买韩国机票,说比其他公司的便宜得多。张先生得知后,很严厉地对我说:“你不是没有哈佛给你定购的机票,为什么要贪图这个便宜?不安全。赶快把票退了?”后来,我到温哥华时,才知道苏联打下韩国的那架飞机,正是我买的那一次航班。我吓了一身冷汗。如果不是张先生的极力劝阻,我早已葬身太平洋之中了。2013-07-15 12:35:08
-
61 苏秉琦---古代文化谱系有别而又互相联系的多元一体的板块结构学说 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满天星斗”的多元论 78 考古学的因入室重大事件。王氏的“二重史证”说对中国考古学有很大影响,但不是中国考古学的先声。因为他说的“地上”是《诗》、《书》,“地下”是古文字。从学理上讲,它是宋代“考古学”(金石学)的延续,而是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对中国来说,真正的考古学,当然是外来的学问(李济、梁思永从美国学,夏...
2017-06-20 20:26:09
61 苏秉琦---古代文化谱系有别而又互相联系的多元一体的板块结构学说 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满天星斗”的多元论 78 考古学的因入室重大事件。王氏的“二重史证”说对中国考古学有很大影响,但不是中国考古学的先声。因为他说的“地上”是《诗》、《书》,“地下”是古文字。从学理上讲,它是宋代“考古学”(金石学)的延续,而是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对中国来说,真正的考古学,当然是外来的学问(李济、梁思永从美国学,夏鼐从英国学,徐旭生从法国学,虽然他们原来学习的不见得都是考古)。 ------李零《我心中的张光直先生》注4 110张光直《新石器时代的社会组织:新大陆的例子》(1958)率先提出遗址中的房屋布局与社会组织中的世系相关联的观点,促进了方兴未艾的聚落形态考古学研究。後修改为《古代中国考古学》(1963),他用西方人类学的方法整合中国已有的考古资料,把考古遗址当聚落看,把聚落当社群看,把考古学的“资料”转化为人类学的“现象”,......是把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纳入西方学术体系的开创性著作。 112 20世纪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初期,最终形成中国青铜时代和中国文明起源的整体认识。 张光直先生从青铜器的研究入手,认为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政治权力的工具,掌握青铜器的人借助青铜器及其上面的动物纹样,垄断天地交通的手段,也因此掌握了政权。所以他一再强调作为通天工具的一书在政治权利的获得和巩固方面所起的作用,可以与战车、戈戟和刑法这些统治工具相比。他相信既然青铜没有普遍地应用于农具,青铜时代便不是由于生产技术的革命造成的。假如当时有一个革命的话,那边是社会组织领域之内的革命。但在另一方面,既然人的劳动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而青铜的兵器一方面能在生产劳动力的获取上有一定的作用,一方面又能暴政既有劳动力的持续剥削,青铜也可以说是一种间接的、可是也是真正的、在技术上的突破。(《中国青铜时代》) 113 张光直先生把中国放在东亚、环太平洋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考虑,不仅提倡用人类学的、整合的、世界性的眼光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还倡导用中国的材料为研究人类社会的一般法则做出自己的贡献。 基于对中国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的深入研究,他把世界文明分为“连续性”和“破裂性”两种,前何以中国和玛雅为代表,后者以苏美尔为地阿布。在他看来,文明产生所依赖的财富的积累和集中,前者主要是通过政治程序也即是对生产劳动力的操纵达成的;后者则是通过技术和贸易的途径获得的。(《中国青铜时代》) --------------陈星灿、刘莉《深切怀念张光直先生》 133 相互作用圈理论 《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 《中国考古学论文集》 亚美巫教底层学说《中古代文明的环太平洋的底层》《中国考古学论文集》 ----- 曹兵武《边缘人的心声》 181 西方学者对夏代问题的保留态度,主要是基于出土文字材料的缺乏。二里头文化从考古学证据上来看,还是属于史前;也就是说它没有文字。西方从不愿意认定二里头是夏代有他们的考虑,而这样的考虑也是出于做学问的谨慎态度。 从夏到商的变化,应该是政治上的变化,也就是朝代更替的变化。朝代更替代表的是社会上层统治阶级的改变。这样的的变化在物质文化上的应该反映在与统治阶级有关的物质遗留,比方说大型的宫殿基址、城墙,以及各种礼器,包括青铜器、玉器等。陶器固然重要,但它属于日常生活用品,与统治阶级较远,不见得会明显地反映出朝代的更替。 186不要把三代考古看做夏商周文明的考古,不要把三代只看成是三个文明线性的连续发展。---应该用“万邦考古”这样的概念来理解三代考古。也就是说夏商周只是万邦中的三个,而夏商周以外还有很多其他集团,而集团与集团之间随时会有变动。 -------------------------李永迪《与张光直先生谈夏代文化》 201聚落形态settlement-pattern 从聚落形态出发,考古学家可以系统地研究古代的经济、政治及社会组织,并对考古学上的所谓“文化”提出功能性的解释。更为重要的,考古资料中所显现的变迁,聚落形态的研究也可以找出长期内在转化的原因,而不必一定诉诸以前流行的传播或移植的观念。总之,聚落形态强调了文化的整体性和延续性。 ------------余英时《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 209苏秉琦先生的理论最重要的提示是各个文化圈之间的碰撞与由此引发的刺激。这一思考的方向毋宁是文化传播论观点。中国考古学曾长期未单线演化论主导。然而人群不会孤立于其他人群之外,人群创造的生活方式不可能仅是遵循机械的规律,由内在因素决定其变化的方向,有时只需从别的人群学到的方法,甚至只是一个观念触发的灵感,都会导致反应以至有新的创造,改变了原有生活方式中的某些成分。这种调节与修改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即是文化系统的大幅变化。因此,外在因素的重要性不会逊于内在因素,两者都是促进人类文化演变的动能。 211神祇与祖灵差异 红山、良渚--崇拜神祇 陶寺、殷商--崇拜祖灵 《礼记·祭法》古代祭祀的两个不同系统 祀神必须经过巫觋为灵媒,通天达地以沟通神人之际;祭祖则通过子孙,以孙为王父尸,以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中国古代,祀神与祭祖两大系统之外,可能还有事鬼的信仰。三者在文化分合之际于周代可能逐?渐有共存融合的现象,但各地仍有其地方的差异。汉武帝时,整合各地各种信仰个,始建构出中国文化中的多元信仰体系。 巫觋信仰,观射父为楚人,其所论可能属于南方系统。 考古学中宗教系统仍有进一步开发的研究领域。如占卜传统。殷商是以龟卜为主,骨卜为辅,但在新石器文化中,中原以西以羊骨为卜,东方则以龟为灵物,两个传统如何在殷商融合?殷商占卜,先以贞人为之,后来商王经常自己卜问。这一演变是否意味人王夺取了神权? 往古代追溯,红山与良渚祭祀中心墓葬的重要人物,是神巫,抑是军事领袖?延续至周代,领袖的功能分化,是否又与族长权威的特性有关? ----------许倬云《论学不因生死隔》 229 张光直的论著既包括对具体考古遗址和历史问题的研究,也富于对一般考古理论和基本文化模式的讨论。后者的意义往往不限于考古这一特殊学科,而牵涉到文明发展形态以及在研究人类文化时不同学科的关系这些一般性问题。 230在张光直先生看来,商是一个已消失了的历史存在,讨论上也就是对这种存在进行系统发掘和重构。发掘和重构的方法有多种,这篇《通往“商”的五个途径》,就是讲方法的。其中四种途径关系到研究材料及处理这些材料的学科和方法,包括历史文献、青铜器研究、卜辞研究和田野考古。第五个途径是理论模式,其作用在于把零散的资料转化为系统的历史或文化叙事。 (巫鸿)同时研究两个历史,一个是作为研究对象的古代史,一个是我们自身所从属的学术史。 -------------巫鸿 《张光直师,哈佛,与我》 246 张光直认为傅斯年所说的史料学(“材料主义”--张光直)--片面地以传世文献解释考古学的新发现。 #### 249-250张光直喜欢聚落考古学重构特定地理环境下过去人们行为模式的研究方法 254 张光直《古代中国考古学》首次尝试在现代人类学社会进化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下重新梳理中国考古学材料。 不断修正 中国文明起源单线说转变为区系类型的多元理解 聚落考古作为考古学主要的解析单元 引自 四海为家 回应 2017-06-20 20:26:09 -
古籍萌主 (日不足,惟宿不永。)
我记得一个隆冬极冷的傍晚,俞伟超先生在我家正谈话间,有一只小浣熊竟然从烟囱爬进我客厅里来,蹲伏在火炉旁边(神色有点像研究生),把俞先生吓一跳。我打开露台的门,把这只来“问道”的浣熊请出门外。想来是这位饱经忧患的考古学家在访问中的一件趣事吧。2013-07-19 13:07:56
-
桃童默默呛 (桃童是C老师给起的第一个笔名)
但是,在我还是K.C.学生的时候的一点个人经历,却深深打动了我,使我永志难忘。我在哈佛上课的最后一学期——时值1980年的深秋——芭芭拉(Barbara)和我的第二个孩子降生了。紧跟K.C.谦虚谨慎的榜样,尽管我一直努力不做“露头椽子”(big head),但事实是我自己确实有一个相当大的头 颅,而这又不经意地传给了我的第二个儿子。儿子的降生给芭芭拉带来许许多多的痛苦,我这个再为人父的爸爸只好在以后的日子里随时照顾他们母...2019-03-17 22:03:04
但是,在我还是K.C.学生的时候的一点个人经历,却深深打动了我,使我永志难忘。我在哈佛上课的最后一学期——时值1980年的深秋——芭芭拉(Barbara)和我的第二个孩子降生了。紧跟K.C.谦虚谨慎的榜样,尽管我一直努力不做“露头椽子”(big head),但事实是我自己确实有一个相当大的头 颅,而这又不经意地传给了我的第二个儿子。儿子的降生给芭芭拉带来许许多多的痛苦,我这个再为人父的爸爸只好在以后的日子里随时照顾他们母子。当我让一个同学捎信给张教授抱歉说我不能听他最后两星期的课时,我的同学很高兴地通过电话告诉我:“K.C.微笑着直截了当地说,‘我很高兴费石先生知道什么事情更要紧’。” 直到今天,我一直努力信守这句朴实而深刻的话语。在我的生活中,我坚持把我的妻子和孩子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能够如此,多半归功于K.C.的教导。 引自 张光直鼓励学生将妻儿放在首位 ——《四海为家 : 追念考古学家张光直》:威廉姆·L·费石(William L. Fash)《怀念张光直先生》
回应 2019-03-17 22:03:04
0 有用 无端 2018-03-25 05:57:20
[補:王明珂,余英時,巫鴻,黃偉嘉幾篇以情感人,關於學術大致脈絡的了解,羅泰、李零,和李永迪一篇訪談可參考。五星是給人,紀念文的質量還是有參差]我好難受,“我知道,張先生是一個不願人看見他痛苦,也不願人提起他的痛苦的人,除了每年春節發一個賀年片,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此書當然不能盡述他的風範,但看著還是很想嘆一聲: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3 有用 Pinutile 2015-05-22 17:48:20
50余页照片、为人、与大陆学者的交情与误会,特别是商丘项目的因由和挫折。难得的纪念和资料(除了走过场的几篇)。装帧有点委屈了。
0 有用 bc 2008-11-10 15:11:33
2008.10 阅
0 有用 曼 2012-01-16 06:35:17
中国心,世界情怀,困知勉学,日新又新,神接千古,桃李四方。
0 有用 辄馨 2008-04-09 09:12:45
除了一些重复的东东,还是很有趣的! 光直同学长得很像某女博士!
0 有用 啊这 2022-07-16 13:15:30
夏鼐被反复鞭,用小蒋基金考古宋城也很搞笑。
0 有用 骑士应有的态度 2022-07-05 00:00:32
老北京台湾人,亲c华人学者
0 有用 Mr.W 2022-04-29 23:37:44
多年后重读,些许感慨。这类追忆文集,几乎不可能重印。何况书中不少作者已仙去,徐苹芳、邹衡、俞伟超、张长寿、王仲殊、张忠培、安志敏、李学勤、余英时,那是群星璀璨的年代。去年是中国考古学百年,这两年考古学一度成为媒体舆论中的“显学”,商丘考古也再启。而当年张光直在《古今论衡》中的所思所问,依旧在学界回荡....
0 有用 一团尚武的精神 2022-04-28 12:29:22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道德的人。
0 有用 Mour桐 2022-04-09 00:52:20
张光直是美国的中国考古学第一人,台湾人,抗战北平长大,美国研究的特殊经历,让他为上世纪70-90年代美中台三方的考古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个带些左倾色彩且心系故国的人,但同样是一个世界主义者,提倡推崇着自由开放和包容。他努力为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考古事业扩大眼界,但受到了不少阻力。台湾人依旧愿守着本土主义,大陆人则是延续下来的关门主义。文章说中研院和哈佛都辜负了张光直是不错的,大陆的考古研究所也没... 张光直是美国的中国考古学第一人,台湾人,抗战北平长大,美国研究的特殊经历,让他为上世纪70-90年代美中台三方的考古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是个带些左倾色彩且心系故国的人,但同样是一个世界主义者,提倡推崇着自由开放和包容。他努力为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考古事业扩大眼界,但受到了不少阻力。台湾人依旧愿守着本土主义,大陆人则是延续下来的关门主义。文章说中研院和哈佛都辜负了张光直是不错的,大陆的考古研究所也没有向他打开大门。太多的心愿没有达成总是让人遗憾,可张光直还是幸运的,他年少时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有选择的权力,并且有机会接受到好的教育,结合当时历史,哪怕对比于如今的人,也是幸运的。多篇纪念文章里罗泰的文章最完整,介绍了他的家世,成长经历和研究成果,附录张创作的人物小记则可一窥他矛盾且炽热的内心世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