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媒介 短评

热门 最新
  • 32 godannar 2011-02-23 15:09:53

    把一个英语教授往经济预言家的方向上绑架显然是愚蠢的,因为此书无疑是一本在微观史基础上构建的哲学书。过去的哲学建立在业已牢固的印刷术上,而麦克卢汉的哲学则建立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新世界上。他唯一比别人了不起的地方,是他对人类思考方式进化的大胆推测。我们亦无需特意去批评他的逻辑缺失,因为没有人能预知这场新传播方式革命的终点究竟在何处。像麦克卢汉这样的适度乐观,又或者赫胥黎那样的极大悲观,都是不必要的,因为这全是历史的一部分,而不是后者要抛弃前者的态势。事实上,中国人已经犯过这种错了。如果一个人能在他的童年同时受到两个时代的召唤,那无疑是幸福的。至少于我而言,这样的童年让我能够更好地去理解所谓的90后现象。

  • 16 Adiósardour 2010-11-27 15:19:12

    麦克卢汉对传统的社会科学研究非常蔑视,他认为传统的实证式的研究方法不能论述电子传播的概念。他在对传播的研究中进行了独特的探索,他试图从艺术的角度来解释媒体本身,而不是用实证的方式来得出结论。从常识来看,媒介就是讯息是对媒介效果的一种错觉。常识告诉我们无论我们看电视还是读报纸,关心的都是其内容而非媒介本身。媒介并不就是讯息,在一定程度上是这样。媒介就是讯息,是对媒介效果的极度夸张,在这种夸张中,我们发现了媒介影响的某种真实性。所以我们可以把媒介就是讯息理解成描绘媒介影响的一幅图像,也就是说媒介不是中性的。我们不能忽略媒介的属性。媒介一直在对我们发生作用。从麦克卢汉给我们描绘的那幅图,我们可以理解人类已经被新技术带来的延伸改变得扭曲变形。换句话说,我们的延伸长期以来处于不平衡状态。

  • 16 剧旁 2012-09-13 16:31:05

    内容十分驳杂,观点有时又极其荒谬,但是却描述了电子媒介时代刚刚来临时的心态。此书的意识无疑是朝前的,影响自然很大。算是糟粕与精华并存,所以出麦克卢汉精粹读本显然是有必要的。

  • 16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2013-01-23 16:27:24

    掉那么多文艺的书袋,看多了很反感,让我想起喜欢故弄玄虚的伍迪艾伦。没有意义。

  • 6 刘饭饭 2017-12-27 13:06:49

    人工智能时代,困难不是对知识的获取,而是对知识的解读。

  • 2 童不懂 2009-04-26 10:36:54

    课程要求,课程要求,我个人对麦氏学术不是很感冒。

  • 1 伊卡洛斯 2011-05-21 23:01:04

    媒介是人的延伸

  • 3 教授 2011-04-05 18:08:34

    刚刚在友邻看到了这本书,我感到瞬间没什么击中了啊有没有!!完全看不懂啊有没有!!听到麦克卢汉四个字就哆嗦啊有没有!!

  • 1 芥末蘸酱 2011-10-10 13:32:04

    天才般的设想,如今一一应验.

  • 1 迷宝 2018-05-13 14:14:23

    一定意义上奠定了世界观和思考模式的书……又拿出来了 有必要重读

  • 3 索多玛党组书记 2019-10-20 00:02:27

    麦克卢汉并不是传播学或社会学学者出身,他提出这些理论的时候,其实也没有考虑自己在传播学中的学术地位吧。在我眼里,麦克卢汉更像是一个文学家,或者说是杂学家,确实有点神神叨叨,挺会炒概念,好多地方今天看来也确实很勉强,但是也有好多确实预言得相当准确。

  • 1 Ex 2006-07-04 06:03:33

    考研必读.

  • 2 夏目冬耳2.0 2011-06-13 12:16:15

    不得不吐个槽翻译这本书的人是有多痛苦啊=3=

  • 1 momo 2014-04-04 20:16:56

    1967年,犹如一道晴空霹雳。无需恐惧机械印刷时代之线性思维的瓦解,因为互联网思维乃是时代的选择,即使它是浅薄而碎片化的,但是屏幕媒介所带来的神经系统的开发、延伸也自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从前是从现象到本质,现在是从本质到现象,还是需要平衡的,任何极端都不好。

  • 1 突然粉碎 2012-10-31 19:30:51

    electric loss,每章标题起得都很有趣

  • 0 2014-04-07 20:56:23

    : G206.2/5242

  • 0 豆友1680017 2009-05-21 15:20:29

    现代虚夸世界幻境的发源地。

  • 0 贺嘉老师 2013-05-21 20:52:52

    经典就是经典

  • 0 微霄 2018-02-19 19:55:26

    最喜欢麦克卢汉这个神棍啦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