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罗伯特·米尔德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译者: 马会娟 / 管兴忠
出版年: 2002-01-01
页数: 260千字
定价: 21.00
装帧: 850mm*1168mm
丛书: 世界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ISBN: 9787506015479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译者: 马会娟 / 管兴忠
出版年: 2002-01-01
页数: 260千字
定价: 21.00
装帧: 850mm*1168mm
丛书: 世界文化名人传记丛书
ISBN: 9787506015479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垂钓于时间之河…… (水底火焰)
- 自然文学 (消逝风中的墓地)
- Ex·散文 (Ex)
- 密密西比河的智慧--美国文学 (孤星)
- 《世界文化名人传记丛书》——东方出版社 (康叔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重塑梭罗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sunny建阳 2018-08-04 00:25:45
读梭罗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伟大,而是因为梭罗也是一个人,他所面对的问题可能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现代社会里都会面对的问题。读他其实也是读自己。
1 有用 学而时习之 2015-12-04 19:02:41
2015.9.2开始读。为了论文所及的材料。11.29论文答辩结束。
1 有用 小道士青烟 2009-06-07 11:55:09
090620结束阅读
1 有用 halala 2019-04-05 16:33:53
这本书第一部分从梭罗哈佛毕业(1837年)开始叙述,将梭罗所处的周围的环境,所面对的困惑勾勒了出来。此时的梭罗是渴望成功,但是不知道怎么做。他的思想和诗歌的内在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位置。第二部分就是着重写梭罗的《瓦尔登湖》,从梭罗的日记和七次修改的文本中取证,说明了梭罗为了塑造自己的理想,所用的修辞方式。第三部分就是后期的梭罗,作者认为梭罗在这个时候达到了另外一个精神的高地。这本书就像序言里面说... 这本书第一部分从梭罗哈佛毕业(1837年)开始叙述,将梭罗所处的周围的环境,所面对的困惑勾勒了出来。此时的梭罗是渴望成功,但是不知道怎么做。他的思想和诗歌的内在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位置。第二部分就是着重写梭罗的《瓦尔登湖》,从梭罗的日记和七次修改的文本中取证,说明了梭罗为了塑造自己的理想,所用的修辞方式。第三部分就是后期的梭罗,作者认为梭罗在这个时候达到了另外一个精神的高地。这本书就像序言里面说的,以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进程和文学形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中心,将一个立体的梭罗,矛盾的梭罗,以及他的精神成长,以及成长过程中借用的资源,展示给了读者。语言论述清晰,简洁易懂。材料丰富。 第一部分的阅读获益匪浅,第二部分的阅读可以帮助加深对《瓦尔登湖》文本的理解。 (展开)
0 有用 James 2020-07-01 20:17:39
作者运用资料丰富,但让我难以接受作者的态度。他充满了对梭罗的鄙视和不屑,认为梭罗是一个无法融入社会的失败者,为了找回存在感,就通过贬低文明社会,诋毁自己的同胞,来占据道德高地,来寻回身份认同,但梭罗寻回的自我只是自己理想的、虚构的自我,与现实的梭罗即便不是完全对立,也是有分裂和缝隙的。按照作者的这种思路,凡是对社会持有批判精神的哲学家,文学家,宗教学家,都可以归为此类。无论孔孟老庄耶稣保罗苏格拉底... 作者运用资料丰富,但让我难以接受作者的态度。他充满了对梭罗的鄙视和不屑,认为梭罗是一个无法融入社会的失败者,为了找回存在感,就通过贬低文明社会,诋毁自己的同胞,来占据道德高地,来寻回身份认同,但梭罗寻回的自我只是自己理想的、虚构的自我,与现实的梭罗即便不是完全对立,也是有分裂和缝隙的。按照作者的这种思路,凡是对社会持有批判精神的哲学家,文学家,宗教学家,都可以归为此类。无论孔孟老庄耶稣保罗苏格拉底马克思,他们都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失败者。难道只有迎合社会的一切现实才是正能量的,才是成功人士的积极心态?用市侩的庸人心态来解读圣贤的人生,实在是对圣贤的侮辱!就如同一只屎壳螂端详着水晶球,一番研究之后得出结论:“水晶球真不如驴粪蛋合胃口!” (展开)
0 有用 James 2020-07-01 20:17:39
作者运用资料丰富,但让我难以接受作者的态度。他充满了对梭罗的鄙视和不屑,认为梭罗是一个无法融入社会的失败者,为了找回存在感,就通过贬低文明社会,诋毁自己的同胞,来占据道德高地,来寻回身份认同,但梭罗寻回的自我只是自己理想的、虚构的自我,与现实的梭罗即便不是完全对立,也是有分裂和缝隙的。按照作者的这种思路,凡是对社会持有批判精神的哲学家,文学家,宗教学家,都可以归为此类。无论孔孟老庄耶稣保罗苏格拉底... 作者运用资料丰富,但让我难以接受作者的态度。他充满了对梭罗的鄙视和不屑,认为梭罗是一个无法融入社会的失败者,为了找回存在感,就通过贬低文明社会,诋毁自己的同胞,来占据道德高地,来寻回身份认同,但梭罗寻回的自我只是自己理想的、虚构的自我,与现实的梭罗即便不是完全对立,也是有分裂和缝隙的。按照作者的这种思路,凡是对社会持有批判精神的哲学家,文学家,宗教学家,都可以归为此类。无论孔孟老庄耶稣保罗苏格拉底马克思,他们都是无法适应社会的失败者。难道只有迎合社会的一切现实才是正能量的,才是成功人士的积极心态?用市侩的庸人心态来解读圣贤的人生,实在是对圣贤的侮辱!就如同一只屎壳螂端详着水晶球,一番研究之后得出结论:“水晶球真不如驴粪蛋合胃口!” (展开)
1 有用 halala 2019-04-05 16:33:53
这本书第一部分从梭罗哈佛毕业(1837年)开始叙述,将梭罗所处的周围的环境,所面对的困惑勾勒了出来。此时的梭罗是渴望成功,但是不知道怎么做。他的思想和诗歌的内在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位置。第二部分就是着重写梭罗的《瓦尔登湖》,从梭罗的日记和七次修改的文本中取证,说明了梭罗为了塑造自己的理想,所用的修辞方式。第三部分就是后期的梭罗,作者认为梭罗在这个时候达到了另外一个精神的高地。这本书就像序言里面说... 这本书第一部分从梭罗哈佛毕业(1837年)开始叙述,将梭罗所处的周围的环境,所面对的困惑勾勒了出来。此时的梭罗是渴望成功,但是不知道怎么做。他的思想和诗歌的内在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位置。第二部分就是着重写梭罗的《瓦尔登湖》,从梭罗的日记和七次修改的文本中取证,说明了梭罗为了塑造自己的理想,所用的修辞方式。第三部分就是后期的梭罗,作者认为梭罗在这个时候达到了另外一个精神的高地。这本书就像序言里面说的,以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进程和文学形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中心,将一个立体的梭罗,矛盾的梭罗,以及他的精神成长,以及成长过程中借用的资源,展示给了读者。语言论述清晰,简洁易懂。材料丰富。 第一部分的阅读获益匪浅,第二部分的阅读可以帮助加深对《瓦尔登湖》文本的理解。 (展开)
2 有用 sunny建阳 2018-08-04 00:25:45
读梭罗并不是因为他有多伟大,而是因为梭罗也是一个人,他所面对的问题可能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现代社会里都会面对的问题。读他其实也是读自己。
1 有用 学而时习之 2015-12-04 19:02:41
2015.9.2开始读。为了论文所及的材料。11.29论文答辩结束。
1 有用 小道士青烟 2009-06-07 11:55:09
090620结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