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 许尔文·努兰(Sherwin B.Nuland)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原作名: How We Die
译者: 杨慕华
出版年: 2002-04-01
页数: 298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4303743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原作名: How We Die
译者: 杨慕华
出版年: 2002-04-01
页数: 298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4303743
内容简介 · · · · · ·
《外科医生手记:死亡的脸》讲述了医学打破了生死的自然平衡,帮误导人类抗拒必然的死亡。各种意外、自杀及疾病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死亡的脸一再显示缺氧、疼能,饥饿,脑部功能丧失等表情,灵魂抽离离体的剧痛,没有人幸免。了解死亡的真实面目,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避免无意善意的扰乱,过迟或过早离开人世,都不是正确的选择。医疗哲学往往把死亡看成无情的敌人,对于这些哲学信徒而言,即使是医疗短暂的胜利,也值得垂死者荒废悲苦的余生。善终,其实是一种神话。每个人都有权利在了解死亡的真相后,去选择自己所想要的死亡形象和死亡方式,但前提是——了解真相,才会有正确的选择。
死亡的脸的创作者
· · · · · ·
-
舍温·努兰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舍温·努兰(Sherwin B.Nuland)
作者在耶鲁大学教授外科和医学史,也是《康涅狄格医学》期刊(Connecticut Medicine)的文学编辑和《医学史及相关科学》期刊(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Mecicine and Alied Sciences)的总编。他所著的《麻醉的起源》(The Origins of Anesthesia)被列为医学图书馆的必备经典。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 绞痛的心
第二章 衰竭的心
第三章 人生七十
第四章 老者的死亡之门
第五章 阿兹海默症
第六章 谋杀与安宁
第七章 意外、自杀和安乐死
第八章 一则艾滋病的故事
第九章 病毒的一生,人类的死
第十章 恶意的癌症
第十一章 癌症病人与希望
第十二章 教训
结语
译后记
· · · · · · (收起)
第一章 绞痛的心
第二章 衰竭的心
第三章 人生七十
第四章 老者的死亡之门
第五章 阿兹海默症
第六章 谋杀与安宁
第七章 意外、自杀和安乐死
第八章 一则艾滋病的故事
第九章 病毒的一生,人类的死
第十章 恶意的癌症
第十一章 癌症病人与希望
第十二章 教训
结语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们这些幸存的人,借由追求尊严,试图不去想自己的病。我们试着用尊严来弥补无力的垂死的朋友,虽然这或许只不过是强加在她们身上,这也许是面对可怕的死亡过程,我们所仅有的胜利。像艾滋病这样的疾病,我们必须去接受一种特殊的悲哀: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深爱的朋友丧失原有的特质及个性。到最后,他完全和你上一位同样遭遇的朋友一模一样了,而你就会感受到那种看着别人失去自己的独特性,而终于变成一具临床标本的悲哀了。 所谓“善终”对那些将死的人有多重要呢?对那些他们身边的人又有多重要呢?是的,这两个问题彼此是相关的,但问题是:重要性在哪里?对我而言,所谓的善终通常并不是垂死的人所能处理的。“善终”只是相对的,它真正代表的,是减少混乱罢了。除了试着去让事情简单以及不叫人如此痛苦之外,你能做的并不多——可能仅仅是别让他感到孤独。然而,到了最终的时刻,我却又觉得,这别让病人感到孤独的重要性,也只不过是我们自己的推论罢了。 回顾以往,听来也许残忍,根据我自己的经验,唯一让我们自己明白是否让病人感到善终的方法,就是我们到底会不会感到悔恨,或对某些事感到有遗憾或未完成。如果我们能很坦然地说,我们已经尽了一切努力的话,那么我们就已经是做到最好了。但就算如此,这成果也只对自己有意义,因为最后你所面对的,依然是个无人快乐的结局。而事实是,你终究失去了某人,这是怎样也不会感到好过的。 而我们对于身处于死亡之中,最绝对而不可撼动的,就是爱。如果在生命将告终结的时刻,我们感到我们所付出的是爱的话,我想,这就是“善终”了。但这又是如此主观的一件事情!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209 爱的支撑 -
一路走来,家属们会感到矛盾、绝望,并有强烈的危机感。他们对目前的状况和将来的发展都感到害怕。不论怎么提醒,许多人还是坚信他们的亲友能意识到痛苦。这实在是很难改变的观念。如果患者曾对自己的生死预立遗嘱,或有能够代表他意愿的律师,就可作为进一步抉择的依据。可惜类似的法律文件常常付之阙如。忧伤的妻子、丈夫或孩子面对家庭问题已经心力交瘁,在需要抉择的时候更会陷入矛盾挣扎之中,仿佛在茫茫大海上漂流。而每一个抉择都会因过去所做的决定而更加复杂困难。 阿尔茨海默症很像是一场考验人类心灵的巨变。珍妮特所表现出的崇高、忠诚,并不是例外。她其实或多或少代表了一般的常态。协助病人、家属的专业人员发现,家属们往往会毫不犹豫地扛起照顾病人的重担。当然,这个代价很大,包括情绪受创、个人的目标与职责被忽略、亲戚关系受损、经济来源困难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阿尔茨海默症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死亡的脸"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死亡的脸"的人也喜欢 · · · · · ·
死亡的脸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4 条 )

学习好好活着,便是学习如何去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你觉得,死亡的脸是什么样的? 我是一名临终关怀志愿者。记得志愿者培训中,有一个类似的问题:给死亡定义一种颜色,你的答案是? 导师给我们每人一张白纸,每个四人小组一盒彩色蜡笔。 穿着黑色T恤的男生只在白纸边缘描上了黑色边框。他说,人来之前什么也没有,死去之后也一样... (展开)
赐给我们每个人属于他自己的死亡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奶奶的最后十年,被切割成三场大病。我记忆中的前两次去病房探病,只剩下有些脱落的白墙壁,和床头放着的几串香蕉和苹果。最后一次,我十五岁,看到缩小了的奶奶躺在床上,伴随着不均匀的呼吸声,床脚的盆里浮着一层呕吐物,我发现自己在抽搐,泣不成声。 之后不久,奶奶被接回... (展开)

may his memory be for a blessing
There are many books on death but few authors see it often. There are many doctors who often see it but few write about it. "May his memory be for blessing" is the often ending in a Jew memorial service. After all, one realizes the meaning of his life lies...
(展开)
> 更多书评 54篇
论坛 · · · · · ·
我打算做一个这本书的音频版 | 来自mytbk | 3 回应 | 2015-02-04 23:06:39 |
好书,好书 | 来自兰兹蓝蓝 | 3 回应 | 2010-04-17 22:47:3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Vintage (1995)8.8分 79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9)8.6分 521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6)8.7分 527人读过
-
時報文化 (1995)8.2分 2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以心灵成长为主 (laoshan)
- 医疗、卫生、药品、食品领域阅读 (左思)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给医学生的非专业书 (柳叶刀.)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60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死亡的脸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蝉 2014-02-27 13:14:51
: R339.3/4481
0 有用 半 2010-04-28 11:16:07
如何得到“善终”。
2 有用 半隐 2011-02-26 04:44:40
看友邻说“对死怕的要死的人必看”,就其“功效”而言,大抵还算不上(至少不可能解决个人一直的疑问)……但阅读的大部分时候,内心都异常的平静,自己都很难讲清楚的感觉;并且它给了我一些新的想法,譬如当最后一刻必然来到时,强烈地希望能安然呆在家中,和至亲的人一起分享,回到生命最自然的状态。P.S.文笔也确实不错。
0 有用 上帝哭了 2011-04-04 22:56:14
When I had lost all hope, I turned my thoughts to the Lord.
6 有用 malingcat 2011-01-21 10:27:37
对死怕的要死的人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