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内廷演戏史话》的原文摘录

  • 清宫太监伶人全属旗籍,归于内府三旗——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在花名册上,每个太监都清楚地写着属于某旗第几家。 道光七年昇平署成立之前,宫廷中民间伶人有民籍和旗籍之分。 旗籍伶人是从内府三旗子弟中挑选出来学艺的…… (查看原文)
    jakdan 2011-04-05 09:46:58
    —— 引自第21页
  • 旗籍伶人从内务府包衣子弟中挑选,有着为内三旗后代安排差事的性质,若是南府或景山不用了,还可回到内府重新安排。 乾隆帝愿意是尽量少将北京的汉族人和苏州的伶人入籍内府三旗之内,以免侵占了包衣人等的俸银份额,乃是关照内府三旗人之意。很明显,当时南府当差的民籍伶人是有待遇区别的。入了旗籍,不仅钱粮有了保障,地位也要更高些,钱粮或许还要多些。 (查看原文)
    jakdan 2011-04-05 09:46:58
    —— 引自第21页
  • 道光朝后,民籍伶人和旗籍伶人的区别几乎不存在,只有太监伶人和民间伶人的区别,虽然他们被称为民籍教习或民籍学生,但除了个别从掌仪司调进的筋斗学生以外,已没有了与之相对的旗籍伶人了。 (查看原文)
    jakdan 2011-04-05 09:46:58
    —— 引自第21页
  • 许姬传曾写到:“瑶卿说老公(按:指太监)告诉我,太后看见花名册上‘鑫’字,就说要那么多金子干吗,有一个就够他花了。”于是升平署总管就把“鑫”字改成“金”字(见《许姬传七十年见闻录》),齐如山也听到过类似说法。至今所见清宫戏曲档案上一律写做“谭金培”,他在民间演戏从未用过此名。其父谭志道习老旦,嗓音高亮,人称“叫天”,故他又称小叫天。 (查看原文)
    大头 2回复 2011-10-14 21:11:22
    —— 引自第106页
  • 从康熙朝直到清末,《长生殿》传奇中《定情》、《疑谶》、《絮阁》等折在内廷长演不衰。《桃花扇》中《拒媒》、《却奁》、《骂筵》等出都词曲俱佳,但清宫从不上演。清廷拒绝观看《桃花扇》当然不是偶然现象,对其中的反清倾向他们绝非没有查觉,却也未加追究。 (查看原文)
    大头 2011-10-24 18:41:42
    —— 引自第129页
  • 起更锣鼓和上场锣鼓敲击的区别一般人很难听得出来,鼓师高吉顺在台上打错了点子,却没有逃过嘉庆灵敏的耳朵。 嘉庆九年五月初五日,莲庆、来喜传旨,“《混元盒》鼓板当起更,才是打了上场锣鼓,错了。莲庆、来喜亲看将高吉顺重责三十板,永远不许他迎请见面。再,百福教的好徒弟,革月银一个月,永远无赏。” (查看原文)
    大头 2011-10-27 10:54:20
    —— 引自第169页
  • 又名《思春》,是一出昆腔戏,曾被收入清代刻印的剧本选集《缀白裘》道光年间内廷曾上演过,情节极简单,演一个被抛弃的妇人发泄对负心郎君的怨恨,是一出典型的思春戏。只看部分唱词就可知其内容: “当初呀,我和你未曾得手的时节,恁说道如渴思浆,如热思凉,如寒思衣,如饥思食,你便在我的跟前说姐姐又长,姐姐又短,又把那甜言蜜语儿来哄我。到如今才和你得手的时节,你便远举高飞,这等远举!” “负心的贼吓!可记得我和你在月下星前烧肉香疤的时节?我问恁那冤家呀,改肠时也不改肠?” “听信你说道永不改肠,才和你把那香疤来烧了,谁想你大胆的忘恩薄幸的,亏心短命的冤家!” 最后结尾的表演提示是:作骚势下。 (查看原文)
    大头 2011-10-27 11:40:28
    —— 引自第214页
  • 翁同龢尽管在日记中言辞谨慎,也有多处记下了充当帝师,教授如此一位不求上进的皇帝读书的无奈:“数日来,无精神则倦,有精神则嘻笑。难于着力,奈何。” (查看原文)
    大头 2011-10-27 11:48:34
    —— 引自第2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