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过一场虚无主义的洗礼,否认一切,否认权威才能真正的认识到这个世界。只可惜毁掉一切之后能重建一切的人寥寥无几。
一个人把他整个的一生都押在“女人的爱”那一张牌上头赌博,那张牌输了,他就那样地灰心丧气,弄得自己什么事都不能做,这种人不算一个男人,不过是一个雄性生物
屠格涅夫与陀氏相比文学更简洁明快 陀氏通过群像描写与内心刻画来制造冲突高潮 屠格涅夫则更注重故事主人公的行动语言。在父与子中屠格涅夫做得非常精彩 屠格涅夫给我们画面得带入感 但我们还是要自己在这里获得内在得逻辑 这与陀氏得人物阐述有些差别。我认为这书主体是述说虚无主义者巴扎若夫 巴扎若夫是纯粹得实用派 他这种对生活近乎冷漠对艺术近乎亵渎得方式支撑着他活下去。他身上体现得得是对“激情”得压制。而在遇到爱情时这种关系就变得极为脆弱了。正如豆友说屠格涅夫没有设置巴扎若夫被爱得虚无打败,但他最后缺以这种虚无得方式终结。屠格涅夫这种人物描写凸显了那个时代得俄罗斯社会问题这种诡谲般的虚无不也遍布我们周边吗?
一個晚上看完~~
特别赞同子辈对社会去否定甚至破坏的倾向,而且发觉一个社会的整体状态也可以呈现出子辈和父辈的分型。主义都是枷锁,虚无主义也不例外。可怜的巴扎罗夫,不知道人的情感之复杂,人性之可笑。
果然是过了看这书的年纪了,只是《父与子》与父与子没什么关系啊……另含《初恋》、《阿霞》两篇。屠格涅夫的心理描写很细腻。
读俄国小说最要命的一点就是记不住人名,名字不仅又长又拗口,跟希腊人名有一拼,而且姓,名,父称,昵称一大推,经常是读着读着发现,咦,这人是谁来着?
能算是俄国三大小说之一吗?毛姆同学……
我不明白为什么“巴扎罗夫”得要死,难道屠格涅夫一开始就打算让他死?他想表达什么......
不过当我们自命不凡的时候,似乎对这个世界缺乏一点点的温和。
我还是更喜欢他的短篇,但不否认其笔力强于前期。说个题外话: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在我看来就是对屠格涅夫的模仿,完全就是把老屠在19世纪60年代就写过的东西在20世纪30年代又重复了一遍……文笔还没有达到屠的水准,所以你们觉得看起来过时是非常非常正常的。同样是写对传统的反抗,觉新、觉民、觉慧三个人物的的塑造加起来还没有巴扎罗夫一个人的表现力大,最大的问题是屠的写法到了19世纪末期的俄国都没多少人用了,陀托二人的作品成色已经比这篇好太多了。要是把激流三部曲这种和别雷的《彼得堡》比简直就相当于降维打击了,所以说一个作家的作品成不成功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模仿的对象是谁。
为神马我看到了基情
个人不是特别喜欢。虽然父子场景很动容。
有点反动 比较虚无
父母的爱,是我们欠下的债,永生还不尽。
这种书我真的。。我真的。,无法静下心看。人名记不住啊!!
pathetic..与其说是天妒英才 不如说是找不准自己的位置自作自受 不过信了就坚持吧 总比迷茫不知所措来得踏实
只是谩骂?只是谩骂,这就是虚无主义。
这个好无聊!
不是我想的虚无主义,不是叔本华的人生虚无主义,而更像“历史虚无主义”一样是对事物的一种观念看法。巴扎洛夫不是一个痛苦的人,而是只一个傲慢、特立独行的人,他没有多少彷徨,也不多深刻。持着他那“否定一切原则”的时髦原则干些特立独行的事,比如说否定人的情感,比如说偷偷勾引好朋友父亲的妻子,比如没有一点正派人的愧疚心。最后他自我标榜的虚无主义被无法再抑制的爱情和将死时涌起的情感打破,只变成了故作姿态,像他之前藐视的小丑们一样。可悲。我不怜悯他
> 父与子
81 有用 立花来梦☃ 2013-08-30 09:03:00
每个人的成长都要经过一场虚无主义的洗礼,否认一切,否认权威才能真正的认识到这个世界。只可惜毁掉一切之后能重建一切的人寥寥无几。
31 有用 paradise 2012-05-24 20:10:00
一个人把他整个的一生都押在“女人的爱”那一张牌上头赌博,那张牌输了,他就那样地灰心丧气,弄得自己什么事都不能做,这种人不算一个男人,不过是一个雄性生物
32 有用 陆上行舟 2013-01-29 23:26:31
屠格涅夫与陀氏相比文学更简洁明快 陀氏通过群像描写与内心刻画来制造冲突高潮 屠格涅夫则更注重故事主人公的行动语言。在父与子中屠格涅夫做得非常精彩 屠格涅夫给我们画面得带入感 但我们还是要自己在这里获得内在得逻辑 这与陀氏得人物阐述有些差别。我认为这书主体是述说虚无主义者巴扎若夫 巴扎若夫是纯粹得实用派 他这种对生活近乎冷漠对艺术近乎亵渎得方式支撑着他活下去。他身上体现得得是对“激情”得压制。而在遇到爱情时这种关系就变得极为脆弱了。正如豆友说屠格涅夫没有设置巴扎若夫被爱得虚无打败,但他最后缺以这种虚无得方式终结。屠格涅夫这种人物描写凸显了那个时代得俄罗斯社会问题这种诡谲般的虚无不也遍布我们周边吗?
12 有用 玄同君 2012-03-07 02:46:52
一個晚上看完~~
3 有用 马路 2012-11-07 22:26:18
特别赞同子辈对社会去否定甚至破坏的倾向,而且发觉一个社会的整体状态也可以呈现出子辈和父辈的分型。主义都是枷锁,虚无主义也不例外。可怜的巴扎罗夫,不知道人的情感之复杂,人性之可笑。
4 有用 哀骀它 2010-03-24 09:26:11
果然是过了看这书的年纪了,只是《父与子》与父与子没什么关系啊……另含《初恋》、《阿霞》两篇。屠格涅夫的心理描写很细腻。
9 有用 a 2014-10-07 07:57:44
读俄国小说最要命的一点就是记不住人名,名字不仅又长又拗口,跟希腊人名有一拼,而且姓,名,父称,昵称一大推,经常是读着读着发现,咦,这人是谁来着?
4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13-04-13 00:30:51
能算是俄国三大小说之一吗?毛姆同学……
2 有用 = r = 2010-11-04 09:51:31
我不明白为什么“巴扎罗夫”得要死,难道屠格涅夫一开始就打算让他死?他想表达什么......
2 有用 超大型黄霸风 2013-02-16 21:20:00
不过当我们自命不凡的时候,似乎对这个世界缺乏一点点的温和。
2 有用 梦原望 2021-07-19 18:13:50
我还是更喜欢他的短篇,但不否认其笔力强于前期。说个题外话: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在我看来就是对屠格涅夫的模仿,完全就是把老屠在19世纪60年代就写过的东西在20世纪30年代又重复了一遍……文笔还没有达到屠的水准,所以你们觉得看起来过时是非常非常正常的。同样是写对传统的反抗,觉新、觉民、觉慧三个人物的的塑造加起来还没有巴扎罗夫一个人的表现力大,最大的问题是屠的写法到了19世纪末期的俄国都没多少人用了,陀托二人的作品成色已经比这篇好太多了。要是把激流三部曲这种和别雷的《彼得堡》比简直就相当于降维打击了,所以说一个作家的作品成不成功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模仿的对象是谁。
2 有用 =_=秋叶 2012-02-11 16:17:37
为神马我看到了基情
1 有用 树上的船长 2012-03-16 23:14:21
个人不是特别喜欢。虽然父子场景很动容。
0 有用 柴斯卡 2016-03-11 23:28:41
有点反动 比较虚无
1 有用 Napkin Folder 2014-06-03 15:08:40
父母的爱,是我们欠下的债,永生还不尽。
1 有用 胡萝卜个土豆 2015-11-18 21:43:42
这种书我真的。。我真的。,无法静下心看。人名记不住啊!!
1 有用 Y_I_Y 2011-05-26 12:51:57
pathetic..与其说是天妒英才 不如说是找不准自己的位置自作自受 不过信了就坚持吧 总比迷茫不知所措来得踏实
1 有用 夏白夏- 2013-08-07 14:45:14
只是谩骂?只是谩骂,这就是虚无主义。
1 有用 Yotsuya 2013-06-06 02:18:56
这个好无聊!
2 有用 潇潇雨潇 2024-10-11 21:52:32 河南
不是我想的虚无主义,不是叔本华的人生虚无主义,而更像“历史虚无主义”一样是对事物的一种观念看法。巴扎洛夫不是一个痛苦的人,而是只一个傲慢、特立独行的人,他没有多少彷徨,也不多深刻。持着他那“否定一切原则”的时髦原则干些特立独行的事,比如说否定人的情感,比如说偷偷勾引好朋友父亲的妻子,比如没有一点正派人的愧疚心。最后他自我标榜的虚无主义被无法再抑制的爱情和将死时涌起的情感打破,只变成了故作姿态,像他之前藐视的小丑们一样。可悲。我不怜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