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美国学者中国地方史研究著作不完全目录 (子明)
- 历史研究生参考书 (蚂蚁仓主)
- 海外中國研究Ⅱ (東寫西讀)
- 书名由三个词语组成 (王荣欣)
- 上海史研究译丛 (RMR)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7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家乡、城市和国家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dromobabel 2011-03-14 22:47:46
这个选题还让我先入地以为这位叫“好男人”的老奶奶要用一些既成的范式和视角来在上海的土地上猎奇,一开始读得很压抑也觉得很无聊,不过随着时间脉络的演进倒越来越觉得有意思,并且我不得不凭藉她对“想象的共同体”的概念来吐马爷爷一个槽,他老人家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真正重构中国语境的“民族”概念,甚至有些在安德森的老坑里扬土的意思……不过他们还是多少都先接受了一套米式语境下的讨论再将这些概念拿到中国的大地上来验... 这个选题还让我先入地以为这位叫“好男人”的老奶奶要用一些既成的范式和视角来在上海的土地上猎奇,一开始读得很压抑也觉得很无聊,不过随着时间脉络的演进倒越来越觉得有意思,并且我不得不凭藉她对“想象的共同体”的概念来吐马爷爷一个槽,他老人家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真正重构中国语境的“民族”概念,甚至有些在安德森的老坑里扬土的意思……不过他们还是多少都先接受了一套米式语境下的讨论再将这些概念拿到中国的大地上来验证,只是我觉得顾老师做得比较精细,也蛮有洞见,比起葉文心把一个序列里的研究攒在一起按照时序编成一个非牛非马的东西,似乎要谨慎得多,好歹是博士论文~不过也是对上海作为一座中国城市,在治理意义上朝向她不断在反思的“现代性”城市转变的机制当中public的一种很精细也蛮靠谱的解读。我的评价不够靠谱了@@ (展开)
2 有用 阿雪 2011-04-07 14:26:02
副标题写错
0 有用 浸食 2024-02-18 14:30:08 福建
极其接近中国学者研究模式的一本专著,重材料少论述;如果对上海史或会馆史感兴趣的人读着大概很受用,但我对这二者都不感冒,纯粹是在阅读中硬着头皮寻摸有趣点。 早期上海的移民构成比例超乎我的想象,这座城市几乎是由以会馆/行会为核心的移民同乡网络所构成。相较之前读过的一些北京市民社会和会馆史的研究,上海的商业氛围远远强过以政治为城市运行主轴的北京(作为首都与否都是如此)。从地方主义的同乡网络转变到民族主... 极其接近中国学者研究模式的一本专著,重材料少论述;如果对上海史或会馆史感兴趣的人读着大概很受用,但我对这二者都不感冒,纯粹是在阅读中硬着头皮寻摸有趣点。 早期上海的移民构成比例超乎我的想象,这座城市几乎是由以会馆/行会为核心的移民同乡网络所构成。相较之前读过的一些北京市民社会和会馆史的研究,上海的商业氛围远远强过以政治为城市运行主轴的北京(作为首都与否都是如此)。从地方主义的同乡网络转变到民族主义共同体,可读到最后似乎都没有等来上海地缘认同思想的明确(只有因杜月笙的崛起而出现的浦东腔流行),由此怀疑上海身份的优越性更大程度上源于改开。国民政府那部分的形式主义很眼熟啊,可不就是党支部吗。 对最后一章是否有删减持疑问态度。翻译很好,值得评为近一年来所读学术译本前几名的水平。 (展开)
0 有用 神威天圣大将军 2023-05-07 15:56:54 上海
最后一章看得我晕乎乎的。 没想到这本书也是导师做责编。
7 有用 优雅骑士 2017-10-28 19:12:39
将上海的同乡组织与近代国家认同的形成相联系,是该书的一大亮点。在晚清民国这个剧变的时代,同乡组织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的角色与功能,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点。事实证明,现代性的传播往往会依赖原有路径,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瓦解和重构传统,逐渐突破原有的框架,最终实现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