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 学了没有用,那么费了力气去学为的是什么!”普通人都这样想,我也这样想。但经过长期的考虑,始感到学的范围比人生的范围大得多,如果我们要求真知,我们便不能不离开了人生的约束而前进。所以在应用上虽是该做有用无用的区别,但在学问上则只当问真不真,不当问用不用。学问固然可以应用,但应用只是学问的自然结果,而不是着手做学问的目的。从此以后,我敢于大胆作无用的研究,不为一般人的势力观念所笼罩了。这一个觉悟,真是我的生命中最可纪念的。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顾颉刚作为一个激进主义史学家,对历史学的理解,大致以是否“痛快”、“激烈”、理性主义为皈依,感慨“人类的进步总是这样慢”。现在还有很多后现代思潮的史学者怀念顾颉刚,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从功夫而言,顾颉刚们远不能与文化保守主义者王国维们相比。在思想脉络上,激进主义对中国的危害,20世纪的历史教训已经很清楚了。
顾颉刚自叙自身如何走上古史研究这条路,以及如何在机缘下发现层累早就的古史。原因可总结为数点,一,科举未废时的家学背景;二,新式学堂中科学的沾染;三,入北大;四,大学期间听戏两年;五,遇胡适、钱玄同,跟随胡适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顾写此自序时,刚过而立之年不久,便有此卓识,实属不易。他在自序最后处表明其适合作为学者之个性,无奈非学术的诸多任务废去了潜心作学问的时间。而自古史辨出版后,顾更是声名大噪,每日访客不断,更是无暇潜心学问了。但恰如余英时先生所评,此乃顾先生“未尽之才情”,而其日记中所透露的心境也不甘心作纯粹的学术人。所以,及后于古史,仅有打到,未有建树,全是顾先生个人选择的路,他人也不可妄作评价。
在对学问一无所知而又无限神往的时候,读这样的文字定会感动振奋不已。现在仍然一无所知,神往已消退了许多,然而却真真实实地看到在前辈学人身上,也有与我们相似的困境,而我们的困境,却又有一部分是他们所造成的,有点悲凉。
你无法想像这篇序写得有多动人。
“虽然它不是可信的上古史,却是可信的战国史。”
自序最好,学者不可不读。
有趣
被序言感动了。顧頡剛追溯自己讀書、為學路程,時勢、個性,際遇,還有不少讀來有些淒淒切切似的訴苦(——不知道我怎麽得出這樣一個形容詞的,但是誠然多多少少有些哀憐的語調,但也真實——感慨閲讀想要從廣泛的閲讀轉投專一的研究,卻念念不忘羣書博覽,兩者的矛盾;時間不夠壓力叢生,覽書在精讀與草翻閒,感慨生活窘迫生計逼仄,還有生活枯燥興趣漸少精力有限等等,真真切切)。可愛的人,只是行文稍稍儸嗦了。知人論世,常常抱著這樣的想法,想要知道一個學者,在自己的學術歷程裏究竟怎樣走來,那些觀點從何而來,這篇序也算是一個管窺的途徑
天下奇才也!
作业,所以认真读过……感觉,没感觉……还是《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启发较大。
其实现在只是读完了上……自序一篇可谓学人画像,先生治学之风,可谓山高水长。至于《三皇考》没有能把握到其脉络,也觉得枯燥,更觉得古人实在无聊,明明是一堆错漏百出前后矛盾的文字资料,偏偏强自解说,为后世留一堆故纸。却不知到后来,连简单的“三皇”二字都难以定义。唉
大一时候看的,首先是佩服顾先生一派对古史大胆怀疑的精神,第二就是对旁征博引的感叹。可惜,当时太年幼,时至今日,再翻起这本书,都难以找出顾先生研究方法的缺陷所在。疑古之风已去几十年,李学勤也写了《走出疑古时代》,但是总体上,我对顾先生一派所怀疑之事,仍然存疑,或许对于上古的历史,我们终究只能走在争论的路上。争论或许就是结论。
撇开学术等不谈,单就阅读感受而言,这几乎是我读过的最温雅的序言。
今天看来古史辨学派有种种的缺陷,但这种怀疑的精神值得借鉴,所以胡适之先生鼓励他的学生顾颉刚先生去做这种“春秋责备贤者”的工作。倘使没有古史辨,今天谁还知道顾颉刚?
大一读过,不明觉厉,期待之后再读。
顾先生的四种痛苦竟然让我觉得一一相通。这篇自序写的太感人生动了。假如以后有幸做研究,一定再读
顧老師也是逛過窯子的呀!
读的上古影印本
> 古史辨自序
72 有用 姆明 2013-09-16 20:25:42
“ 学了没有用,那么费了力气去学为的是什么!”普通人都这样想,我也这样想。但经过长期的考虑,始感到学的范围比人生的范围大得多,如果我们要求真知,我们便不能不离开了人生的约束而前进。所以在应用上虽是该做有用无用的区别,但在学问上则只当问真不真,不当问用不用。学问固然可以应用,但应用只是学问的自然结果,而不是着手做学问的目的。从此以后,我敢于大胆作无用的研究,不为一般人的势力观念所笼罩了。这一个觉悟,真是我的生命中最可纪念的。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
26 有用 久道 2013-04-05 19:13:09
顾颉刚作为一个激进主义史学家,对历史学的理解,大致以是否“痛快”、“激烈”、理性主义为皈依,感慨“人类的进步总是这样慢”。现在还有很多后现代思潮的史学者怀念顾颉刚,这不是没有原因的。从功夫而言,顾颉刚们远不能与文化保守主义者王国维们相比。在思想脉络上,激进主义对中国的危害,20世纪的历史教训已经很清楚了。
19 有用 爱猫的浩子 2016-07-02 06:01:06
顾颉刚自叙自身如何走上古史研究这条路,以及如何在机缘下发现层累早就的古史。原因可总结为数点,一,科举未废时的家学背景;二,新式学堂中科学的沾染;三,入北大;四,大学期间听戏两年;五,遇胡适、钱玄同,跟随胡适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顾写此自序时,刚过而立之年不久,便有此卓识,实属不易。他在自序最后处表明其适合作为学者之个性,无奈非学术的诸多任务废去了潜心作学问的时间。而自古史辨出版后,顾更是声名大噪,每日访客不断,更是无暇潜心学问了。但恰如余英时先生所评,此乃顾先生“未尽之才情”,而其日记中所透露的心境也不甘心作纯粹的学术人。所以,及后于古史,仅有打到,未有建树,全是顾先生个人选择的路,他人也不可妄作评价。
13 有用 将芜 2008-07-07 21:35:51
在对学问一无所知而又无限神往的时候,读这样的文字定会感动振奋不已。现在仍然一无所知,神往已消退了许多,然而却真真实实地看到在前辈学人身上,也有与我们相似的困境,而我们的困境,却又有一部分是他们所造成的,有点悲凉。
6 有用 克劳德 2011-09-22 23:17:41
你无法想像这篇序写得有多动人。
4 有用 豆友1680017 2011-05-04 12:58:24
“虽然它不是可信的上古史,却是可信的战国史。”
2 有用 MHO 2012-07-22 16:58:02
自序最好,学者不可不读。
1 有用 辄馨 2009-05-09 23:06:58
有趣
2 有用 君迁子 2007-12-05 08:46:17
被序言感动了。顧頡剛追溯自己讀書、為學路程,時勢、個性,際遇,還有不少讀來有些淒淒切切似的訴苦(——不知道我怎麽得出這樣一個形容詞的,但是誠然多多少少有些哀憐的語調,但也真實——感慨閲讀想要從廣泛的閲讀轉投專一的研究,卻念念不忘羣書博覽,兩者的矛盾;時間不夠壓力叢生,覽書在精讀與草翻閒,感慨生活窘迫生計逼仄,還有生活枯燥興趣漸少精力有限等等,真真切切)。可愛的人,只是行文稍稍儸嗦了。知人論世,常常抱著這樣的想法,想要知道一個學者,在自己的學術歷程裏究竟怎樣走來,那些觀點從何而來,這篇序也算是一個管窺的途徑
1 有用 就很能激发人的 2015-12-21 14:06:50
天下奇才也!
1 有用 miaomiaoM 2010-01-13 03:00:35
作业,所以认真读过……感觉,没感觉……还是《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启发较大。
1 有用 ଲ 2011-07-19 01:22:48
其实现在只是读完了上……自序一篇可谓学人画像,先生治学之风,可谓山高水长。至于《三皇考》没有能把握到其脉络,也觉得枯燥,更觉得古人实在无聊,明明是一堆错漏百出前后矛盾的文字资料,偏偏强自解说,为后世留一堆故纸。却不知到后来,连简单的“三皇”二字都难以定义。唉
4 有用 告根硕 2014-03-11 16:31:52
大一时候看的,首先是佩服顾先生一派对古史大胆怀疑的精神,第二就是对旁征博引的感叹。可惜,当时太年幼,时至今日,再翻起这本书,都难以找出顾先生研究方法的缺陷所在。疑古之风已去几十年,李学勤也写了《走出疑古时代》,但是总体上,我对顾先生一派所怀疑之事,仍然存疑,或许对于上古的历史,我们终究只能走在争论的路上。争论或许就是结论。
2 有用 意何如 2010-12-19 13:12:31
撇开学术等不谈,单就阅读感受而言,这几乎是我读过的最温雅的序言。
2 有用 哈维尔 2017-04-06 09:12:56
今天看来古史辨学派有种种的缺陷,但这种怀疑的精神值得借鉴,所以胡适之先生鼓励他的学生顾颉刚先生去做这种“春秋责备贤者”的工作。倘使没有古史辨,今天谁还知道顾颉刚?
1 有用 沙上之鸟 2024-09-19 15:18:41 湖北
大一读过,不明觉厉,期待之后再读。
1 有用 九 2021-05-04 18:40:43
顾先生的四种痛苦竟然让我觉得一一相通。这篇自序写的太感人生动了。假如以后有幸做研究,一定再读
1 有用 胯 下 大 神 君 2011-12-22 01:27:44
顧老師也是逛過窯子的呀!
0 有用 diamonds 2005-09-16 10:58:35
读的上古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