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北京 短评

热门 最新
  • 7 helen 2010-12-23 12:42:52

    筒子楼、大城市里的移民第一代、识字分子扎堆的文化单位。 看青年小知识分子如何磨灭自己的理想和天真的。 看劣币是如何驱逐良币的。 看所谓老资格一代又是如何道貌岸然的。 反讽的笔触,触及到的是灵魂,因此而深刻真实。

  • 1 会打字的跳舞机 2019-02-04 01:16:47

    十五年前的疑问:我们为了什么而生存?

  • 0 dt66 2008-04-22 20:31:58

    真实的80年代都市的生活写照

  • 0 大鱼梦溪 2008-10-21 07:31:53

    那个时候我中学,还不理解...

  • 0 黑白无灰 2008-06-07 23:14:49

    还行,看过后不想去北京了!!!

  • 0 九条鱼 2012-09-15 22:51:52

    幽默的语言,苦涩的内容

  • 0 roger_yang 2007-09-20 22:26:47

    筒子楼里面知识分子的堕落和庸俗化..一旦面对自己利益相关的事情,知识分子表现得比小市民还市侩...可悲可叹...

  • 0 邓一南37 2021-04-05 13:29:26

    看过电影再来看书,知识分子扎堆又如何,搞套属于自己的舒适的房子不容易哈。

  • 0 维克多·催 2022-10-18 18:56:37 北京

    宽度要胜于电影版,但文字和叙事太欠雕琢,整个一作者自问自答

  • 0 沙与沫不及 2024-01-13 19:53:19 陕西

    补一下历史

  • 0 季米 2024-04-17 15:46:39 浙江

    这是本写小知识分子群像的小说,文笔颇有幽默感,写出了小知识分子生存的辛酸。故事讲的是一群住在北京筒子楼里的“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就是一个出版社内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最关心的是房子、钞票、升迁、北京户口等,都是跟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表现了部分基层“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悲哀,是八十年代都市生活的生动图像,是一部“八十年代编辑部的故事”,反映了生活的真相,读来很有共鸣感。读来很有刘震云那篇《一地鸡毛》的感觉,真实又荒唐,可笑又可悲,只是没有刘震云的小说影响大。那时候各种资源确实太匮乏了,为了一点点蛋糕就会打破头皮,活得真是好可怜。黑马给人印象主要是翻译劳伦斯,但他的小说也写得很不错,书中经常会提到一些外国文学方面的内容。

  • 0 V0ID0 2020-07-11 19:18:37

    读的第一版吧,合居真是惨无人道,哈哈哈

  • 0 芋圆 σ sigma 2015-02-15 21:19:55

    没想到居然是15年前的作品了,电视剧找机会看看。这文瞅着写得挺鲜活,呵呵。今夕何夕?伊人如何?

  • 0 Annisa 2012-12-07 11:31:19

    2001年3月阅读。

  • 0 水獭糕 2017-11-25 18:15:42

    这么多年过去了,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一套房。梁三虎和天下第一俗女人篇幅比较集中在后半部分,前半部没怎么出现,有点突兀。

  • 0 ccqb 2013-10-19 17:45:03

    一点心酸一点感慨。

  • 0 访问页面404 2021-05-30 18:00:23

    对这篇小说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可能八十年代的小砖楼街坊邻里生活气息钩起了小时候的记忆,也可能是托哥们儿的福,还真实地在这种筒子楼里住过几天。那些市井气息、清高理想应该是北京城里的小人物真真儿才可以独有的吧。 那种物质生活刚有起色,又困于逼仄环境不得不混住在一起的文化人儿想不出点儿故事都难呢。 看着他们的故事,津津有味。看完他们的故事,一种对作者的感激之情又油然而生。题目里用了“混”,可主人公们大多毕竟还混出了些道道儿,给了书中另一半没混出名堂的普通人(代入自己了..)一些对于未来生活的憧憬于希冀。 混的差不可怕,可心还是要向阳而生,做好分内的事,做好能力所及的努力,寻求生命与生活的天花板,其余的交给命运吧。 我们都要好好混,加油~

  • 0 喝一嘿 2024-04-30 01:33:26 上海

    其实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会儿,还能明目张胆地把换老婆挂嘴边,也是种本事。 现在的人也这么想,但是藏心里。🤮

  • 0 子不语 2024-04-06 18:25:23 上海

    特殊时期的知识分子嬗变形态

  • 0 伦敦在逃火野丽 2024-04-08 05:59:41 英国

    又名80年代编辑部的故事,很有刘震云的感觉:一地鸡毛,真实又荒唐,可笑又可悲。一群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整天为了房子,票子和户口在勾心斗角,互相倾轧。主要还是资源太匮乏了,所以一点点蛋糕就得打破头皮。 去年读了严歌苓的新书,讲成都知识分子大院的,过得可比北京知识分子有人样多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