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讲义 短评

热门 最新
  • 14 穆穆清风 2014-01-09 21:19:08

    本科时唯一一部从头到尾认真读过的文献学教材,个人认为也是最好的一部,材料原始,论述平实,囊括了文献学最核心的内容。今天偶然发现1986年本第四章校雠“《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的凡例”一条完整抄录了凡例,此本已删。原本尚有王欣夫先生1959年所作后记,态度极其诚恳,说明本书是“试学班固的方法,多采用前人的材料而加以整理,大都注明它的来源,而附以自己的管见”。这正是本书最大的特色与优点,比时下某些辗转贩卖空洞理论的教材不知好多少,实在不该删减。且前言没有任何这方面的说明,欺骗我好多年啊。。。

  • 5 M_昊 2013-01-14 23:11:46

      王欣夫先生认为“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宋以来诸臣之奏疏,诸儒之议论谓之献”这样广义的文献学无法在课堂讲授,但为了“执简御繁,举一反三”,给予后人“一把多种形状的钥匙”来认识、运用、处理文献,他提出文献学应包括目录、版本、校雠这三方面内容,并进行梳理,给以丰富资料。但从《论语·八佾》起,“文献”即指有关典籍制度的史料文字以及多闻熟悉掌故的人。王夫之先生不自觉地沿用了“文献”狭义的概念,仅指具有史料价值的典籍文章,或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口耳相传的传说,适用范围比较小,不及其他,或待补充。考证学、避讳学、方志、家谱、档案文献、少数民族文献、出土文献均不见于其书,或不可过分依赖奉为圭臬。

  • 5 无异议 2019-08-23 23:30:19

    放假前收拾东西的时候忘带了杜泽逊那本,在家就下了这本的电子版来看。王老先生身处五十年代,课堂教学新旧迭更之时,既能保持对旧学视阈和论述方式的承继,复能更新思路,利用新的材料,并于言说之中展现一种对「新时代」的良好期望,风格平易而内容扎实,引述原始材料极多,对于方始入门的初学者裨益甚大,可使之免落入现代学科体系织就的层层空洞理论中,内中贯彻的还是乾嘉以来的朴学精神。目录、版本、校勘纲举目张,沿革清晰,又可作为一本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史来读;正所谓入哲学之门需先读哲学史,入文献学之门亦复如此。

  • 1 四部居士 2013-06-02 22:32:53

    眉目清晰,涉及的出土文献旧了

  • 0 ren 2011-03-19 00:30:44

    其实没怎么翻,恐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把文献目录学的东西翻完。

  • 0 Sky 2011-06-11 19:18:22

    原本看的是epub版,半年之后在复旦图书馆借到了纸质书,重读一遍。

  • 0 大甜甜~~ 2011-05-05 22:12:40

    明了畅达,甚为可观。

  • 0 嘿齋 2011-12-02 23:55:03

    校讎、版本章寫得最好,目錄章多參考余嘉錫。

  • 0 Xenophon 2007-08-22 17:46:58

    读着读着,就感受到一种历史的沧桑。

  • 0 豆友46369297 2015-06-21 07:59:53

    读了几遍,这文献学是自己真真正正摸出来体会出来的,不是人云亦云,抄别人的书,或者就是专业知识。是学问是体验。读来可以说深动可爱。

  • 0 Orsato 2010-10-11 22:51:02

    条理清晰,史料丰富,文献学研究者必读之作

  • 0 子骏 2014-01-22 13:45:41

    校对不够细致。另,书中所引俞樾对《论语》“屡空”句之解释似未为达诂。

  • 0 端沐赐 2012-10-17 22:17:13

    体例颇奇怪。

  • 0 秋之月涙傲娇着 2012-12-25 23:46:54

    相当漂亮,不过排印上有些错误,还有把何晏当成晋人了

  • 0 Christina 2013-08-01 20:57:06

    太難讀了嗚嗚嗚嗚。

  • 0 煤油朵朵 2009-12-04 22:08:34

    我真的不喜欢文献学

  • 0 张乖崖 2010-10-22 02:03:18

    其实只读了目录和版本两部分,校雠只是大略翻了一下。去年暑假结束了。

  • 0 [假装已注销] 2014-06-20 12:51:17

    对勘才发觉目录部分主体和余嘉锡的目录学发微基本一致啊。。。

  • 0 星际 2012-04-20 22:27:45

    极适合入门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