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歷史 短评

热门
  • 5 保鲜 2015-01-21 14:36:03

    在台湾买的这本书,从台南一路到台北,其实从到高雄放下行李出去散步的那个晚上开始就有一股情绪从心里酝酿升腾,到了台北,总统府,故宫博物院,中正纪念堂,国父纪念馆,每条街道的名称,以及路口那家青岛豆浆店,每次都有种临近泪点的感觉,一直感叹,叹出气,这里好像才是从小念语文里的那个祖国。于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再认识这个祖国,那种脉络相承的根在哪里。作者想要给这个文化厘清一个有萌芽有发展的迂回历程,可是也听的到作者在回答为什么我们这个早年发达的文明会没有突破这个疑问时的叹息。他从经济学的观点,即政府是否能有效的获取税收,来尝试给每个政府的统治诊断。看完这本书,接着读了何伟的甲骨文,后者跟前者的回响,在合上两本书的时候忍不住落泪

  • 2 映心堂于玲娜 2020-01-04 21:43:32

    好看好看,这才是通识教科书嘛,上学那会儿读的都是些屎啊……

  • 1 2015-11-14 08:51:51

    笔者说他拿到了香港的法律初稿,好厉害。

  • 1 Di端人士Ω 2013-10-28 06:05:52

    或许因为自己的姿势水平太低的缘故,我觉得阅读起来很是吃力外加头疼。然而从作者的独特视角还是让人收获良多。也许改天看一本简体中文版是更好的选择。

  • 1 山止 2020-08-30 12:54:39

    推荐中英版结合看,英文版逻辑顺畅但时显单薄(可能出于对中文词汇的延伸联想),中译本很多“自由发挥” 语句拗口;提出Submarine sandwich 并着重于分析上层和下层的演变 至近代史部分偏重于现代化即通过mathematically manageable建立上下层联系;强烈的个人观点,不执着于其论点对错可于多处收益

  • 1 木子大叔 2005-09-20 02:28:50

    读起来轻松。。国内的编教科书的那些狗s们都应该先来学习看看教科书该怎么编。。

  • 1 热风 2023-05-20 14:56:31 中国台湾

    簡體版必有刪減。最後幾章講現代中國,作者用跳脫出來的視角評價這套結構:蔣之國民黨如何在帝制推翻以後製造一個新的高層機構,亦即一個原始型的統一政府;和耄之共如何憑藉極為精細的土改創造了新的低層機構。所謂「新」,都是指能在數目字上管理,這也是貫穿全書的論述根據。而當前的體制無論從西方眼光還是自己人看來都是矛盾重重,作者對「中國不會再一次翻覆利用馬克思名義發難」的樂觀態度的出發點,是「今日之中國缺乏內部逼得無路可走的危機,外面也無不能承受的壓力」,所以能背負著這些矛盾蹣跚地向前。在今日回看,是否還能這麼樂觀呢?

  • 0 已注销 2012-12-26 11:29:20

    从宏观着眼历史的顺延。学术性著作还是考虑全书的框架,细细体会作者的要点 以我看小说的速度去看是不行的。。

  • 0 24个考妮 2012-02-27 15:51:25

    第二遍读繁体的,还是觉得外国人得要多爱中国才能看下来啊!而且真的完全不可能记住吧。

  • 1 约拿 2014-11-21 16:03:18

    和三联的对比下差距,感觉不明显

  • 0 waynehuang 2013-08-20 16:13:28

    大历史观的角度很生动,但要用区区300页讲清每个朝代在大历史中的地位难免显的仓促。

  • 0 琴川游子 2015-08-30 16:14:46

    感觉有些地方不是看的很懂!书中有一些段落因为阅历的缘故不是看的很明白,不过作者就帝制时代的中国为何不能进入资本主义所作的解释让我看了眼界,以后有机会要再拜读!

  • 0 理查德别忧郁了 2019-07-04 11:30:46

    在浸大的图书馆看完的第一本繁体书。

  • 0 百事大宝 2022-01-31 14:06:08

    中国历史朝代中夹杂西方眼光的解读。

  • 0 Susana 2021-12-30 00:38:14

    少给一星是因为翻译,太拗口,也有很多违背原意的地方。

  • 0 雁渡寒潭 2022-05-11 09:27:30

    以后人的全知视角回顾中国历史,方知历史如人生,都没有白走的路,虽迂回,但总归是在曲折中前进。中国超前创制的封建专制制度不断暴露出技术上的不成熟和上下阶层割裂产生的冲突,注定了国家要在分裂与统一的朝代更替中以个人努力或组织筹谋来不断调和与平衡,以便维持广大疆域并抵御外侮;而明清第三帝国内向保守的性格和极端僵化的意识形态,也是中国经历一个多世纪艰难困苦和多股社会力量的前赴后继,方才形成一个可被称作“现代化”的国家的原因所在。 以旁观者清的眼光审视中国历史,我们为那些深陷时代洪流却仍负隅挣扎的悲情人物叹惋,也明白了我们在看待“非黑即白”的大传统历史时务必要带上批判性眼光和自辨力。历史从无真理可寻,正如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这也正是历史最引人入胜之处。

  • 0 Abel 2023-10-29 15:14:39 重庆

    几千年的历史,无非一次又一次专制大地主带领一群管家对制下农奴的驯化史而已,凡长久存在的无不是有利于地主专制的,或于专制无碍的。读来令人生厌

  • 0 缘叄 2023-10-14 15:44:55 上海

    读的第一本黄仁宇先生的书,老先生最出名的那本《万历十五年》好多人推荐,这次旅行在香港淘到这本二手的书,花了两天多时间快速读完,很有意思,基本把中国所有朝代都串起来了。一口气读完畅快,基本能把每个朝代的兴衰历程都一览无余。推荐入门看也推荐研究看。言简意赅的文字背后博大精深。

  • 0 W. 2023-03-28 08:44:24 北京

    完全不同于教科书角度的通史,有趣的见解,另外,读黄老的书,能学很多新字新词。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