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I:運動-影像 短评

热门 最新
  • 4 把噗 2014-02-26 15:19:13

    唯有将"观众-电影-导演"三位一体进行表述,才能透视进影像的最深层;德勒兹发现了观众,他像位艺术家,而不再是哲学家:"运动-影像"简单表述便是观众在生成-演员,被动的反应;而时间-影像则让角色反生成-观众,一种带入的体验。当然,我们可以构想一种新的空间-影像,观与被观融为一体,不再有带入与生成,观众便是角色无差。

  • 5 Hugo 2014-04-14 19:29:31

    比天际更远,比灵魂更深。呵呵哒!

  • 4 慢胡 2014-12-01 17:44:21

    阅读进度很慢。感觉黄先生对德勒兹还是很兴趣且有深入的,但翻译上文胜于质不提,刚读了几章已发现好几处严重错译。(特别是,作为一本话语在哲学级别上的译著,不应该有任何为了文字通顺而牺牲逻辑准确的处理)标星不为其他,给朋友们扫个雷。

  • 5 Derridager 2019-07-27 12:27:01

    个人认为把握好其中评述伯格森的几章就大概可以不用看了,不必死磕到底。在这本书里,影像是“运动的世界展现”,是“诸多呈现物的集合”。简单来说,就是任何意识不再是某物的意识,意识本身就是事物。这某种程度上取消了主体,因为意识不再附属于人。电影没了中心,开始了进行无中心的运动。这些影像组成内运平面,“影像与运动的同一性”使得物质与光的同一性得以成立。在不同影像的作用与反作用之间,就有区间(动作与反应的间距)出现。当有生命的影像与不确定中心关联,出现感知-影像;在世界的蜷曲中,我被施加于某种动作或作用于事物的某种可能动作,出现了运动-影像;我具有了某种情感变化(别管什么“启动冲势”),就有了动情-影像。可以粗暴对应:看到拿枪、掏枪射击、被枪吓到。(德勒兹看到估计会吐血吧!

  • 1 韩梦想 2014-01-31 20:39:25

    在大年初一读完这本书还真是有纪念意义呢......目测此人为水象,但实际上是摩羯座,太不科学了.......相比较来自于柏格森和皮尔士的各种演变运用,看看他具体的文本分析更好使。让人感叹的是他也阅片无数......后面这个大形式小形式以及各种分析默片喜剧黑泽明沟口希区柯克等等等等那真是特有才华的.......

  • 2 林西拿 2018-03-22 16:24:47

    很神奇,大概三四頁內容中我只能看懂一段,然後覺得那一段講得非常非常好

  • 1 嘚嘚嘚嘚嘚 2015-02-13 00:11:22

    德勒兹的哲学对于我来说魅力在于它不可化约的神秘性。时间绵延、逃逸线、下坠、纯粹性、感知影像、整体/全体、力与质性、任意空间、帕索里尼,一学期下来似乎脑子里留下这些。

  • 2 Today 2015-02-18 17:20:30

    感觉这方面学养完全不够。。。

  • 0 不擅长 2017-12-30 16:20:49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3335473.html

  • 0 Visin 2017-09-13 14:28:15

    过了一遍,感觉比马、谢译本翻得好,英译和原文待读。

  • 0 盛盛 2011-05-31 22:30:29

    !!!备受煎熬!好吗?!

  • 0 满月的巫师 2012-11-09 10:35:42

    阅读被范畴统辖了,理念被文本划定的界限结域了,显得不接地气有点楼台高筑的感觉了,所以往大了讲还得把“运动-文本”摆上台面。

  • 0 voodoochild 2010-10-31 17:34:37

    浅读了一下。这货是个哲学家……对于电影理论这种东西,始终还是缺乏一点切身的体验。

  • 0 Eco 2013-11-04 09:13:38

    同电影的思考过渡到影像的问题。真正的大家不是用理论阐释电影,而是用电影阐释哲学!我中呼吁指导大陆为什么不翻译电影1而直接翻译电影2,我们可以直接跳过1,2中才是德勒兹电影理论的精髓。。。。我真的很好奇自己是怎么读完的,而且还读了两遍。。。

  • 0 taste 2014-08-13 16:05:04

    没读通,可以再读一遍...

  • 0 DS 2019-05-24 16:41:42

    对中文写作没有自信的朋友,就不要看了。每看一段话,还要结合上下文,自己内心再写一遍,才能知道说了什么。直接读是看不懂的。

  • 1 寒枝雀静 2020-01-02 01:34:45

    A / 对柏格森的第二项评述实在太难读了……其他部分结合观影体验读实在是妙趣横生(动情-影像部分高光时刻)。联系之前阅读《电影符号学》的印象(其中也有直接相关的部分),看待他的电影分析的一种可能向度是:如何在被他分叉、重释了的概念网络之下,将他的分析与传统的(有些或许是相对扁平、缺乏中介性自省的)符号学、叙事学分析拉开足够的距离(而且还是在似乎同样偏传统的运动-影像范围内)?比如在使用“影像”一词时,他已经如何剔除了它作为实存对应物的单面维度,然后赋予其潜在性与纯粹质性/强度的维度,并最终真正确立其内在生命的变幻可能(“群鸟”为何是真正的鸟)?拒斥单面的、统制化的解读并趋向揭示开放性结构并把握其概念跃动,这可能是德勒兹给电影评论者最直接的一种指引。

  • 0 Lurgee 2017-01-27 00:32:27

    @2017-01-27 00:32:27

  • 0 灰狼 2017-01-15 19:51:56

    黄建宏中文肯定不好,翻译扣三星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