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的书评 (228)
鲁迅《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忧愤更深广
鲁迅曾在“女师大风波”中警告许广平说,“小鬼不要变成狂人,也不要发脾气。人一发狂——自己吃亏,因为现在的中国,总是阴柔人物得胜。”同时他也表示“决不肯使自己发狂”。 在我个人看来,“狂人”之“狂”,与“战士”或“疯子”并无必然联系,它只是作者对于“人”的浮...
(展开)
从《狂人日记》来看鲁迅
关于《狂人日记》 首先对文本写作结构做出了整体性的论述。《狂人日记》是只有十三个小段的小说,篇幅之小也是罕见,但是构制得却是极其严密而周到。鲁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进行社会性与国民性批判。在当时共和国政体下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封建道德,旧社会的“人吃人”...
(展开)
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or常人?—《狂人日记》鲁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因为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对《狂人日记》还算熟悉,可对它的认识可能就停留在“中国第一本白话文小说”。以及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封建文化的反抗…… 在今天,封建社会已经远离我们了,可为什么这篇《狂人日记》仍旧影响着一代代人? 小 说 结 构 ... (展开)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狂人日记》对比阅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鲁迅翻译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后,备受启发,于是写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两篇文章同样通过一个“狂人”的视角去批判揭露其所处的社会黑暗的一面,有人指责鲁迅先生的《狂》系抄袭之作。本文便来探讨一下两者的异同,下列观点均是凭笔者个人阅读体... (展开)《狂人日记》:吃人的是我的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谈到《狂人日记》的读后感,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脑子里像幻灯片一样飞快的闪过几个字: “礼教”“启蒙”深刻”。 百年来,鲁迅先生始终是一座不可逾越的文化高峰,关于《狂人日记》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向:狂人的形象问题、《狂人日记》的创作方法问题和《狂人日记》的... (展开)是谁扭转了中国的国民性?
读鲁迅的作品,“国民性”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在鲁迅的笔下,除开那小部分的思想启蒙者,大多数的人物都深陷于传统礼教的束缚之下,愚昧、迷信、冷漠和懦弱,是鲁迅对于这个群像的概括性书写。在读这些作品时,总觉着那时候民中国人们都是那么的不堪,不论是对于身边的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