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的书评 (290)

鲁迅《狂人日记》:比果戈理的忧愤更深广
鲁迅曾在“女师大风波”中警告许广平说,“小鬼不要变成狂人,也不要发脾气。人一发狂——自己吃亏,因为现在的中国,总是阴柔人物得胜。”同时他也表示“决不肯使自己发狂”。 在我个人看来,“狂人”之“狂”,与“战士”或“疯子”并无必然联系,它只是作者对于“人”的浮...
(展开)

从《狂人日记》来看鲁迅
关于《狂人日记》 首先对文本写作结构做出了整体性的论述。《狂人日记》是只有十三个小段的小说,篇幅之小也是罕见,但是构制得却是极其严密而周到。鲁迅写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进行社会性与国民性批判。在当时共和国政体下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封建道德,旧社会的“人吃人”...
(展开)

从来如此,便对么?狂人or常人?—《狂人日记》鲁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因为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我们对《狂人日记》还算熟悉,可对它的认识可能就停留在“中国第一本白话文小说”。以及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封建文化的反抗…… 在今天,封建社会已经远离我们了,可为什么这篇《狂人日记》仍旧影响着一代代人? 小 说 结 构 ... (展开)
时代不同,铁屋子却无处不在
印象里“看”过《狂人日记》,那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但当时那种完全不知所云的感觉却一点没忘,心想鲁迅写得是什么玩意儿,小说没小说的样子,散文又不是散文,啰啰嗦嗦一大堆,什么意思! 那时看《狂人日记》就像看代码,字母符号都认得,但完全不懂,一点都不懂,...
(展开)

鲁迅《狂人日记》与果戈里《狂人日记》对比阅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鲁迅翻译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后,备受启发,于是写下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狂人日记》。两篇文章同样通过一个“狂人”的视角去批判揭露其所处的社会黑暗的一面,有人指责鲁迅先生的《狂》系抄袭之作。本文便来探讨一下两者的异同,下列观点均是凭笔者个人阅读体... (展开)
先生的文字向来如此犀利
《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狂人,是作为现代小说史上第一个反叛者出现的,其中不无鲁迅自身的战斗光泽“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悼于前驱”,狂人首先是猛士,他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充满着“义勇和正气”,其力量来源于对封建制度的深刻认识。二...
(展开)

鲁迅小说全集:论《呐喊》的激烈,《彷徨》的苦闷,以及《故事新编》的荒诞
一、我的鲁迅印象 在中国,但凡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谁能不知道鲁迅呢? 上学时,都学他的课文,最知名的那几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节选自《故乡》),《记念刘和珍君》,《孔乙己》,哪怕内容已淡忘,篇名和那些朗朗上口的句子,怕也是忘不掉的。 但是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