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蒂克心理学》的原文摘录

  • 爱情又是一种思维习惯。这是被人们忽视了的一点。出现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有的人的婚姻就能经受考验,有的人的就不能?为什么有的事情会对某种人产生影响,而对某种人就不会产生影响呢?有时,人们的思维习惯是按照固定模式走的,即使同样尊重传统观念、接受过同样水准的系统教育的人,对爱情的渴望,对婚姻条件和生活态度可能截然不同。 所有这些都试图说明一点,浪漫的爱情无时无刻不接受着挑战。从表面上看,挑战来自社会和工作的压力、来自学习或生活造成的困难,或来自天灾人祸,包括第三者;但是通过现象,直视爱情的本质,其实,压力大多来自人们自身,是自身的思维习惯、对世界的看法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视角和理由使人感到了挑战的压力,有的人就此败下阵来,断送的不仅是爱情、婚姻,更糟糕的是毁坏了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 好像世界上不少人对自己的爱情许下长久的保证,但是能实现这个保证的人似乎不多。原因之一是,爱情不是一个人的事,得靠两个人同步互动才可能得到实现;另一个原因是,浪漫爱情并非是在真空中存在的,它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爱情之花不仅生长于卿卿我我的二人世界,更要接受来自外部的风风雨雨。也唯有如此,爱情之花才那么令人心醉,那么宝贵和值得珍惜。 (查看原文)
    Mountain Mama 2011-07-30 10:21:22
    —— 引自第5000页
  • 浪漫爱情属于成人。不论在字面上,还是在心理学意义上,都不属于小孩,也不属于那些仍然感觉自己是小孩的人,不论其年龄大小。 (查看原文)
    Mountain Mama 2011-07-30 10:22:18
    —— 引自第5000页
  • “我爱你”是感情的表达,更是责任的承诺。为什么有的关系在“我爱你”中得以发展,有的关系在“我爱你”中并无起色?爱情与生俱来,但是现代人的爱情受到工作压力、战争、天灾等诸多挑战,如何实现这个承诺,需要人们具备更成熟的心理状态。爱情是一种值得珍惜的自尊和互爱,它需要诚恳的沟通来维持。 (查看原文)
    Mountain Mama 2011-07-30 10:23:09
    —— 引自第5000页
  • 浪漫愛情屬於成人。不論在字面上,還是在心理學意義上,都不屬於小孩,也不屬於那些仍然感覺自己是小孩的人,不論其年齡大小。 (查看原文)
    阿末桃 2011-08-29 16:03:45
    —— 引自第1页
  • 所謂理性時代的作家和思想家“無視”宗教,傾向於不把人看做罪人,而是,實際上,把人看做迷人的動物,或許是脆弱的,但不是(在宗教意義上)墮落的——把性行為看做消遣、冒險、就像兩隻動物在嬉鬧一樣毫無精神意思或意義。 (查看原文)
    阿末桃 2011-08-30 14:15:52
    —— 引自第23页
  • 在牛頓的宇宙里,純粹的物理因果關係,最終都簡化為空間粒子的盲目運動,人的精神,且不提生活本身的基本現象,只能被看成是根本無意義的。……他們尋求將人的慾望和目的明顯複雜性簡化為僵化的物理定律。從這個觀點出發,男女之間激情滿懷的精神關係的觀念似乎是愚蠢的“不科學”,是一種要把對性交的純粹肉體衝動變成高尚的騙人嘗試。 (查看原文)
    阿末桃 2011-08-30 14:23:17
    —— 引自第24页
  • 值得注意的是,浪漫愛情不可能與這種反對女權主義共存。如果男人激情的對象不能得到認真對待,激情本身很難被看做是高貴的。 (查看原文)
    阿末桃 2011-08-30 14:30:08
    —— 引自第26页
  • 通過逃避當前的問題,浪漫主義者否定了他們自己(隱含)在人的效力方面基本的哲學信仰:他們把個人看做(有時)是英勇的,但把生活看做(幾乎總是)悲劇性的。他們無法成功地對個人在塵世的滿足進行規劃并具體實施;不論是宗教的傳統價值還是他們自己目中無人的主觀(經常明目張膽地不合理的)價值都不可能使這種滿足成為可能。浪漫主義作家要麼飛入歷史過去,要麼躲進令人難受的不切實際的多愁善感小說中,他們日益變得脆弱,容易受到反對他們作品的“逃跑主義”的進攻。他們發現自己被迫從人類生存的實際問題上步步後退,並且,最終放棄所有嚴肅的問題和關注;他們的作品退化入輕鬆小說類,這就是今天它的主要狀態。 (查看原文)
    阿末桃 2011-08-31 12:41:20
    —— 引自第35页
  • 爲了以不同方式表達同一想法:浪漫愛情所要求,和浪漫作家所不能提供的,是心理現實主義。 (查看原文)
    阿末桃 2011-08-31 13:21:50
    —— 引自第37页
  • 在弗洛伊德看來,“浪漫愛情”只是更加黑暗的性衝動的一個高尚的表達。……他完全同意“小女人”的教條,“小女人”是脆弱、不太聰明的,需要受男性的保護免受生活嚴酷現實之害。他教導說,由於沒有陰莖,女人一生都感到機能不全。因此,一個在運用他的智力方面太活躍的女人,或者在其他方面,就世俗感覺而言雄心勃勃的女人,都會被看成是在作過分補償的努力,否認她基本殘缺不全的天性。 (查看原文)
    阿末桃 2011-08-31 13:24:14
    —— 引自第40页
  • 人類學家拉爾夫·林頓在1936年寫到:“所有社會都承認在異性之間時而會產生強烈的情感依戀,但是我們當前的美國文化實際是唯一試圖……把這種感情依戀作為婚姻基礎的文化……這在大多數社會里都是罕見的,使人想到這種依戀是心理反常,我們自己的文化賦予這種心理反常非凡的價值。” (查看原文)
    阿末桃 2011-08-31 13:32:24
    —— 引自第43页
  • 詹姆斯·H.S.博薩德和埃莉諾·S.貝爾在《婚姻爲什麽出錯》(1958)中寫到:“如果一個人選擇一個伴侶並且純粹爲個人幸福和個性滿足而結婚,然後,當這個伴侶不再起這種作用時,婚姻就消失了……在個體主義者和自我中心的人之間的界限是非常狹窄的……追求個人幸福的慾望退化為社會疲乏……” 對博薩德和貝爾而言,美國人堅持浪漫愛情關係反映了“寵壞孩子的心理”。 (查看原文)
    阿末桃 2011-08-31 14:09:48
    —— 引自第45页
  • 對於浪漫愛情的許多最常見的批評是基於觀察發生在那些自稱“在戀愛”的人之間的非理性或不成熟的過程,最後得出結論,應該批判這樣的浪漫愛情。在這些情況里,事實上真論的焦點根本不是指向浪漫愛情——如果人們理解浪漫愛情是指“反應相互之間對個人價值高度關注的男女之間強烈的精神—感情—性愛情感”,那就不是指向浪漫愛情。 (查看原文)
    阿末桃 2011-08-31 17:42:56
    —— 引自第47页
  • 認為愛情是盲目的等於主張在人之間不可能真正存在激發愛情的那種真正和深厚的親和力。 (查看原文)
    阿末桃 2011-08-31 17:48:23
    —— 引自第48页
  • 浪漫愛情不是萬能的——那些相信它是萬能的人太不成熟了,還不具備接受浪漫愛情的條件。考慮到許多人帶給浪漫愛情關係的大量心理問題——考慮到他們的疑慮、恐懼、不安全感、微弱不定的自尊;考慮到多數人還從不知道,愛情關係,像生活中的其他價值一樣,需要自覺、勇氣、知識和智慧來維繫——那麼多數“浪漫”關係以失望告終就沒有什麽令人驚訝的。但是,就根據這些理由指控浪漫愛情等於暗示,如果“愛情不足”——如果愛情不能無限維繫幸福和圓滿——那麼它不知怎麼的就是錯誤的,是錯覺,甚而神經有毛病。可以肯定地說,錯誤不在于浪漫愛情的理想,而在於浪漫愛情非理性和不可能的要求。 (查看原文)
    阿末桃 2011-08-31 17:50:54
    —— 引自第49页
  • 人類歷史的一個悲劇是多數有世界影響的倫理體系根本上都是自我犧牲題材的變異。 (查看原文)
    阿末桃 2011-08-31 18:00:11
    —— 引自第50页
  • “硬科學”可以給簡化論任何支持或可信性的錯覺現在消失了。 (查看原文)
    阿末桃 2011-08-31 19:50:52
    —— 引自第56页
  • 即便在成熟的、自我實現很好的個人中,愛情未必是“永恆”的。 隨著人們繼續成長和進化,他們的要求和慾望的側重點會改變或轉移。新的目標和渴望可能湧現,造成關係裂痕。這並不意味——或者未必指——愛情已經“失敗”。給兩個人提供極大快樂、營養和刺激的結合不完全是因為不能永恆而“失敗”;它仍然是一個人很高興度過的一次經歷。 (查看原文)
    阿末桃 2011-08-31 19:52:50
    —— 引自第57页
  • 我們需要單獨地把浪漫愛情自身看做男女之間獨特的相會、獨特的經歷和獨特的冒險——可能但不是必須涉及婚姻,可能但不是必須涉及孩子,可能但不是必須涉及性專一,可能但不是必須涉及“至死不渝”。 (查看原文)
    阿末桃 2011-08-31 22:03:29
    —— 引自第58页
  • 人生的悲劇諷刺(這點怎麼強調也不過分)就是試圖否認孤單造成否定愛情。沒有一個我愛的“我”,愛有什麽意義? (查看原文)
    阿末桃 2011-09-10 14:20:52
    —— 引自第63页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