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 短评

热门 最新
  • 12 陆沈 2017-07-02 11:06:43

    琐碎,是其优点也是缺点,比较考验读者。… 又及,这本书的好处是全面而且紧扣文学史,对古代文学学习很有帮助。缺点是太琐碎,微观有余宏观不足。本来古代文论就琐碎不成系统,批评史书写的系统化整理应该是比较迫切的。需要发现珍珠,更需要将珍珠穿成一串。而作者把这些丢给了读者。另外,古代文论后期的很多批评没有任何创建,花大量的篇幅去做繁琐的二次书写意义究竟多少,为什么不是将重点放在高屋建瓴的总结反思整个古代文论?且作者或学界有时候是真钻牛角,如书最后批评起王国维分不清政治家和诗人,王国维连这点识见都没有么?… 再及,本书别字很多,要引起警惕。如,王国维一章把《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写成“论理学”,“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写成“文学有二原则”。等等类似很多,不知道编辑是粗心大意还是小学水平。…

  • 5 于夕 2012-12-01 23:10:53

    作为教材来讲,分段分节不够清晰,读起来颇混乱(虽然这好像是所有文学史教材无法避免的,但这本特别散和乱)。中间夹杂大段某本著作是否确为某位作者真作的考证,个人认为和文论的关系并不算紧密,大可不必如此详尽,或作为附录即可,现在感觉像是从作者过往的论文上直接截下来凑字数的

  • 4 Sternhaufen 2015-06-07 23:02:36

    总体论述还算不错,可以配文学史读。虽然个别地方不能赞同,而且还有好些个错别字。当然一如既往,我不认为中国古代文论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

  • 8 事有難言齋主人 2020-06-24 12:15:55

    典型的老派学风,罗列材料、归类整理,于论于史均大不惬意,只见一个个模块布置,却罕能见出其中理论的勾连和历史的联系。张少康先生似乎对古典经史之学缺乏足够了解,全书的论述和知识背景接近文学和美学的混合物,阐释力薄弱,难以攫住痛点。全书在论述中辨析使用范畴又较为粗率,难以令人信服。全书既不能提纲挈领以使章构纲举目张,也不能洞幽烛微而使议论鞭辟入里。基底如此,虽然零四年修订过也无补于事,只能说才学识见如此,也是无可奈何。

  • 2 筠隐 2012-02-24 10:47:07

    在某些观点上独抒己见,有启发。

  • 1 没落的小资产者 2013-10-02 20:53:23

    读上部的时候尚能保持对于一整片未探索领域的求知欲,况且有《文心雕龙》压阵,上部文论还能贡献出中国文论中许多有价值的命题,譬如‘建安风骨’、‘发愤著书’、‘兴观群怨’这些,等到下部的时候发现后人仅仅是不停地鞭前人的尸,犹如满地的新瓶装着旧酒散发着恶臭,就不由得捂住了鼻子。

  • 1 砚一 2017-05-01 12:36:02

    一直觉得看史很鸡肋,不看不行,看了不深,好容易遗忘

  • 1 边走边唱 2020-02-05 20:29:27

    看了一天,总算大略过了一遍,确实琐碎,凡是挂点边的都要拖出来讲一遍,看得头大~但也提出一些新见,例如详细论述文学自觉发于汉代,在汉代已有诸多表征。这个观点,让我们对文学自觉的背景了解得更为深刻罢,我以为论据还是不够充分,这书我目前只作文学史的一种补充资料。(真的有点枯燥……)

  • 1 Pike 2020-06-29 00:49:03

    补标的时候看法就很不同了,整体类似于文学史参考资料,无论结构还是观点都有重叠,倒不如就编成材料补充,省下一半的白话翻译解读的篇幅。具体阐发上,不是说用合于西方美学的标准拣选材料有什么问题,冯友兰也这么做的,而是论述上太多基于庸俗唯物论的独断色彩,好吧更多的还是翻译解读理论而已,洋人以体系化的演绎思维完成抽象,咱就凭语言自带的凝练构成抽象,皱巴巴的铺开就是文学史;再有便是文学总会面临隔壁文献学的诘问,没有系统的西方哲学训练,传统艺能又不扎实,就成了夹生饭……越看越没趣的点就在这里,人文学科也是求真的。更别说看了陈尚君的文后想基于人品再减一颗星……

  • 0 查尔瓦公子 2012-12-09 15:07:04

    基础阅读之良本。且对诸多问题敢疑敢说,不错。

  • 0 明象 2009-11-24 09:22:08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 0 赤豆年糕 2020-06-30 17:08:41

    考证真伪可以放到注释里啊,经常冒出来一大段影响整体把握

  • 0 水仙已乘鲤鱼去 2013-08-19 14:01:51

    看的时候觉得琐碎艰难,看完之后觉得收获蛮大的。中国文学理论太重感性,往往流于玄虚

  • 0 大A 2014-10-17 11:36:08

    很好的教科书,讲得很细,最后那个唐代的诗格,就是古人的教辅书嘛,托名大诗人所作,亏空海带了那么多回日本……

  • 0 正在 2012-05-20 19:14:47

    梳理历史同时加入了许多作者的评价观点,对于一些存疑的作品归属有较详细的考据过程

  • 0 夏白夏- 2013-11-09 12:23:05

    但就书来说考据很认真,自己的观点也清晰表达。但是文学理论这东西在中国至少在明清之前都显然更偏重思想而不是具体的创作理论,不知道这和东方历来不怎么注重体系化有多少关系,还是黄老玄学对中国人心境塑造的重大影响。这么说起来,中国传统的文学思想在大的范围来说还算是一以贯之的呢仔细想想略显神奇。最后一个问题是,你们放开屈原行不行。

  • 0 或与非 2021-12-20 20:15:42

    跟其他版本的批评相比,优点在于有史有论有文本节录,每一章节的连贯性还是可以的,但是也造成冗杂琐碎这一缺点,论正过多,读的时候好像在一堆贝壳里找珍珠啊,痛苦😖沉潜下去读还是津津有味儿的。这版上下读完,再读别的小册子轻松很多了,因为反正都见过。😅

  • 0 L.L. 2024-03-11 23:03:49 英国

    很早之前就读完了,最近写论文又翻出来,找不到张老师一篇题为《中国文学观念的演变和文学的自觉》的论文,感觉比起本书更需要读这篇论文…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