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的经济学》的原文摘录

  • 人类要生存就离不开物质财富的生产。但是不同的社会组织方式,不同的人际关系安排,生产财富的效率是非常不同的。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组织,实现高效地生产财富的一门学问。 1、人性的根源 ……趋利避害是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物能够生存在世界上的前提。或者说,自利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征。……幸存的生物都是自利的。 …… 所谓自利,是指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和倾向。……对于动物来说,利益就是指生存的机会,它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增加这种利益,说它自私和自利都是一回事。但在人类社会中,利益的内容更加广泛。一个人的利益既可以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来实现,也可以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达到。而“自私”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被赋予了贬义的色彩。所以,在一般场合下,可以把自私理解为损人利己,而自利则是指不损害他人的利己行为。但在生物学或经济学上,“自私”和“自利”都是中性概念,可以互相替用。 如果不懂得自利,不想尽一切办法躲避来自大自然的侵害,并从自然界中获取食物和资源,人类在与自然界抗争和与其他动物进行生存竞争的过程中就会彻底消亡。……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到了经济社会中,每个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变得疏远起来。他不用担心一场暴雨会摧毁自己的住所,也不用担心晚上走路的时候被一只老虎吃掉。他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统统跟经济利益联系起来。这时候,自利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最大限度地争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曾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时刻追逐自身利益的生动写照。 利他行为总是有条件、有限度的。比如一个人作为父母肯为自己的子女作出很多牺牲,但对别的孩子就不会这么关照;一个企业家愿意为慈善事业捐款,但绝不会捐得自己一分钱都不剩;一个见义勇为的英雄会在你房间着火的时候冲进来救你,但你不可能要求他每个星期都来给你洗衣服做饭。 最后,利他行为在总体和长期的范围内是对... (查看原文)
    bravezhe 1赞 2012-05-23 11:50:18
    —— 引自章节:all
  • 趋利避害是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物能够生存在世界上的前提。或者说,自利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特征。因为大自然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危险,灾变、疾病和饥饿时时环绕在每个生物的周围。如果他们不愿自利,或者不会自利,就必定从这个世界上消亡。幸存的生物都是自利的。 (查看原文)
    Cherry 2011-07-18 09:28:13
    —— 引自第2页
  • 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会不会在某一天突然变得不自利?可能会,也可能不会。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有一天人类放弃自利的本性,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消亡。这样一来,讨论他们就毫无意义。不自利的人只不过是一种逻辑上的可能性而已,他们的存在就像传说和想象一样虚无缥缈。 最后的结论是: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生物,人必然是自利的。 (查看原文)
    Cherry 2011-07-18 09:38:09
    —— 引自第5页
  • 为了鼓励利他主义,社会演变出各种对利他行为的奖励机制。比如说小孩子拾金不昧会受到表扬,见义勇为的市民会得到嘉奖,企业家捐款会受到尊敬,拯救世界的英雄要被载入史册等等,几乎所有无私行为的背后,都有某种特殊利益的支持。 (查看原文)
    Cherry 2011-07-18 09:57:57
    —— 引自第7页
  • 每个人的利益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如果人们以利他为原则,往往找不到利益的落脚点。 (查看原文)
    Cherry 2011-07-18 10:11:25
    —— 引自第11页
  • 利他行为只能根据双方自愿的原则,有条件、有限度地施行。人们不仅要在面对自然界的时候讲自利,在社会交往中也要讲自利。纯粹无私的社会不可能存在,追求完全的利他主义将导致社会的混乱和灾难。 (查看原文)
    Cherry 2011-07-18 10:12:05
    —— 引自第12页
  • 道德和法律是约束人们盲目自利的行为规则,它限制人的短期利益,但却能维护每个人的长远利益,是人们追求自己最大利益的结果。 (查看原文)
    Cherry 2011-07-18 11:03:52
    —— 引自第15页
  • 就像在商品市场上,竞争使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趋于平衡一样。在资金市场上,也存在一个使供求达到平衡的利率。 利率趋向于使可贷资金供给与需求正好平衡的均衡水平 (查看原文)
    我要自行车 2012-04-03 19:41:21
    —— 引自第213页
  • 那些间接地或者说是迂回的生产手段,通常比直接的生产手段更有效率 (查看原文)
    我要自行车 2012-04-03 19:41:21
    —— 引自第213页
  • 投资是牺牲i新安在的消费以增加今后的消费的过程 资本和投资是在迂回生产性行业中发展分工的工具-亚当.斯密,由于迂回生产工具需要专业化生产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但是迂回生产工具并不能消费,所以专与生产这类工具的专家在把产品改进到能使用,且成本低到能商业化之前,必须向他人借消费品以维持生活,而这就是投资和资本。 (查看原文)
    我要自行车 2012-04-03 19:41:21
    —— 引自第213页
  • 无论繁荣还是衰退,都具有自行加强的趋势 当然,经济收缩也有一些意料不到的积极作用。在一个自由的市场经济中,不景气往往对公司产生盖个、精简机构的巨大压力,很多组织创新和合理化改革都是在萧条期大裁员时发生的。这些组织创新也为下一轮技术创新创造了条件。 (查看原文)
    我要自行车 2012-04-04 22:10:35
    —— 引自第253页
  • 石油储蓄丰富的国家组成opec----一个企图阻止竞争并减少生产以提高价格的卖方集团,结果,石油价格的确答复上升了。从而导致石油进口国都经历了同时出现的通货膨胀和衰退。 (查看原文)
    我要自行车 2012-04-04 22:18:57
    —— 引自第241页
  • 如果通货膨胀在意料之外,那么人们就会无所适从。老板的收入忽然增加,到底是自己的烧饼越来越受欢迎,打败了对面的麦当劳呢,还是出现了普通的通货膨胀,所有行业的收入都会同步增加,而自己只不过碰巧走在了牵头罢了呢? 老板们如果认为是自己的本事增加了,那么他们就会扩张业务,增加聘用工人,从而带动一片繁荣。所以,每当出现“预期外”的通货膨胀时,就业率就往往会增加。 然而,就业率的上升,不是由于经济结构或劳动力结构发生了改变而造成的,而是由于人们接受了错误的信号而造成的。靠误导得来的好景是不长的。烧饼店老板很快发现,其他的成本都追上来了,自己的实物收入并没有增加,而原先的扩张计划,则很可能因为后续资金跟不上而告吹。 这种繁荣是短暂而虚假的。 (查看原文)
    我要自行车 2012-04-06 21:36:03
    —— 引自第257页
  • 经济学家用粘性工资、粘性价格和错觉理论来解释短期中物价水平与总供给的这种关系。粘性工资,粘性价格都是慢于物品市场供求和物价水平的变动。错觉让企业家误以为自己物品的价格上升了,而忽视了整体物价水平的上升。因此,当物价水平上升的时候,社会总供给也会跟着上升。 长期中,物价水平的变动并不影响总供给。在场其中,决定一个经济总产量的是制度、资源和技术,这些因素都与货币量的大小、物价水平的高低无关。 当人们预期物价水平增高时,他们就倾向于把工资定得高一些。高工资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在物价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就减少了企业供给的物品与劳动量 (查看原文)
    我要自行车 2012-04-06 22:00:05
    —— 引自第265页
  • <原文开始>引起总需求移动(物价下跌,社会总供给和需求减少,经济衰退)的悲观主义是自我实现的 (查看原文)
    我要自行车 2012-04-07 00:11:20
    —— 引自第2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