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精选出汪曾祺最具代表性的经典小说作品,使读者能集中体味他“京派小说”的独特艺术风韵。本书包括《复仇》、《受戒》、《异秉》、《八千岁》、《七里茶坊》、《故里三陈》等经典短篇。
汪曾祺小说经典的创作者
· · · · · ·
-
汪曾祺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文学系,师从杨振声、闻一多、朱自清等诸位先生,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曾任中学国文教员、历史博物馆职员。解放后,曾在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工作,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1962年初,调到北京京剧团当编辑。曾任北京剧协理事、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顾问等。曾在海内外出版过小说集、散文集30余部。
目录 · · · · · ·
自序:小说技巧常谈
复仇
鸡鸭名家
冬天
翠子
老鲁
受戒
异秉
故里三陈
大淖记事
八千岁
侯银匠
徒
昙花、鹤和鬼火
鸡毛
日规
黄油洛饼
七里茶坊
八月骄阳
讲用
云致秋行状
天鹅之死
安乐居
子孙万代
祁茂顺
金冬心
瑞云——聊斋新义
双灯——聊斋新义
樟柳神
跋:《汪曾祺的意义》
附录
· · · · · · (收起)
复仇
鸡鸭名家
冬天
翠子
老鲁
受戒
异秉
故里三陈
大淖记事
八千岁
侯银匠
徒
昙花、鹤和鬼火
鸡毛
日规
黄油洛饼
七里茶坊
八月骄阳
讲用
云致秋行状
天鹅之死
安乐居
子孙万代
祁茂顺
金冬心
瑞云——聊斋新义
双灯——聊斋新义
樟柳神
跋:《汪曾祺的意义》
附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全校学生,三百来个孩子,就用玻璃一样脆亮的童音,拼足了力气,高唱起来。好像屋上的瓦片、树上的树叶都在唱。 这不是一支了不起的歌,但很贴切。朴朴实实,平平常常,和学校很相称。一个在寺庙的废基上改建成的普通的六年制小学,又能写出多少诗情画意呢?人们有时想起,只是为了从干枯的记忆里找回一点淡淡的童年,在歌声中想起那些校园里的蔷薇花,冬青树,擦了无数次的教室的玻璃,上课下课的钟声,和球场上像烟火一样升到空中 的一阵一阵的明亮的欢笑…… 他常常傍花随柳,信步所之,喝得半醉,找不到自己的家。 就是点过翰林的李三麻子远远从轿帘里看见谈老先生曳杖而来,也要赶紧下轿,壁立道侧。 自从停了科举,他又添了一宗新花样。每逢初一、十五,或不是正日,而受了老婆的气,邻居的奚落,他就双手捧了一个木盘,盘中置一香炉,点了几根香,到大街上去背诵他的八股窗稿,穿着油腻的长衫,趿着破鞋,一边走,一边念,随着文气的起承转合,步履忽快忽慢;词句的抑扬顿挫,声音时高时低。念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醉如痴,仿佛大街上没有一个人,天地间只有他的字字珠玑的好文章。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飞,声嘶气竭。长歌当哭,其声冤苦。街上人给他这种举动取了一个名字,叫做“哭圣人”。 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半升米下锅,如之何?如之何? 进门是一条狭长的过道,砖缝里长着扫帚苗,苦艾,和一种名叫“七里香”其实是闻不出什么气味,开着蓝色的碎花的野草,有两个黄蝴蝶寂寞地飞着。高先生就从这些野草丛中踏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去,走进里面一个小门,好像走进了一个深深的洞穴,高大的背影消失了。木板门又关了,把门上的一副春联关在外面。 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 轻嘴薄舌的人很多。对一个漂亮...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徙 -
这天她打扮的格外标致,水红衫子,白蝶绢裙,鬓边插了一支珍珠编凤。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双灯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汪曾祺小说经典"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汪曾祺小说经典"的人也喜欢 · · · · · ·
汪曾祺小说经典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2 条 )
> 更多书评 32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评分>9的书(100人以上) (阿獠)
- 评分9.0~9.7(1000+人参与评价) (第五顾尘ᕦ)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汪曾祺小说经典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秦小瑾 2016-01-22 17:46:40
汪曾祺九十年代以高邮为背景的小说,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小说技巧的。可贵的地方恰恰在于,比起他的师父沈从文,汪曾祺是知道“怎么写小说”的。他的作品中多女性,美好的东西往往会突然断裂,而个中原因其实是自然的更迭。虽说不可逆,但却也有些悲伤色彩。
3 有用 drunkdoggy 2016-06-26 22:23:46
像老汪这样一个口口声声承认自己的作品缺乏“崇高的、悲壮的美”,只追求“和谐”之美的作家,仍然能在1980年修订自己的《异禀》时没有往崇高悲壮里改,可爱。太喜欢那个结尾了。
32 有用 慕容素衣 2013-11-08 20:32:23
汪曾祺后,中国还有如此百看不厌的小说吗。
1 有用 大黑骡子 2014-03-18 20:20:48
这本编得很棒,能看出汪曾祺笔下的变化,果真如张佳玮所说,最初也很锋利的,是后来才变得温和。这倒让我想起多年前在安妮宝贝小说里看到的一句话,大概是说,艺术到了最后,大多都是回归到简单拙朴的状态。最喜欢《徙》,而像《金冬心》里那样的嘲弄和揶揄,也很可爱。
1 有用 OK 2014-02-16 23:25:40
萝卜白饭,黄酒一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