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o Thin Air的书评 (108)

goa 2008-06-05 19:42:4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悲凉。

几年前看过电子版本。 最近出了新版又看了一遍。 建议把前面两个中国人的序都去掉,格调不搭,尤其姓金的那个太无聊了。 非常棒的书。 看到后面的照片和地图等资料,弥补了电子版本的不足。 乔恩的叙述很全面客观,也很坦诚。 在灾难中,谁也靠不住。 我很同意一个观点——如...  (展开)
Jasmine hou 2015-08-13 21:57:11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版

冒险的意义是什么?

看完书,久久不能平静。不知从何说起,想留点感慨可是文字匮乏。那还是follow feelings,谈点书中最触动自己的~ 看完全书,印象最深的竟然是那位笔墨很少的瑞典骑行者戈兰 克罗普。1995年10月16日,他骑着一辆载着108公斤装备的自制自行车离开了斯德哥尔摩。他计划从瑞典的海平...  (展开)
interskh 2012-10-18 16:41:34

Into Thin Air – 1996珠峰災難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http://blog.bigkyle.com/2012/10/18/1996-mt-everest-disaster/ 神山並沒有被人們征服, 他只是每年給登山者們一個朝拜他的機會而已. 1996年的珠峰很不太平, 5/10-5/11的一次沖鋒過程, 有5個登山者永遠留在了那裡. 在山的另一邊, 另外3名登山者也不幸遇難. 全年共有15名登山...  (展开)
念念 2009-04-11 19:12:00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我的喜马拉雅

《INTO THIN AIR》,你是否了解那种感受?在5500米,往上,再攀升。 记得在喜马拉雅山脉里接到过一个电话。 当时我们正离开雅鲁藏布江河谷,进入喜马拉雅更深入之处。 野驴伫立在稍远的荒野上,跟地上坚硬的石砾一样纹丝不动。 我啃了一块巧克力,希望增加一些热量。 据说我们...  (展开)
铁驴 2008-05-23 00:46:0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比较实在

作者是专业人士,一位户外活动撰稿人、记者,态度比较实在。 实在的意思就是,作者既不美化也不贬斥,只是如实报道一次完整的包含各种要素的珠峰商业登山活动,其中的细节耐人咂摸:珠峰的攀登史、登顶的组织和登顶过程、大规模山难的发生、高山上的特殊“道德准则”、下山后...  (展开)
kkk 2006-08-17 16:10:32 Villard Books1997版

Why do we climb?

1996年5月11日,珠峰,暴风雪夺去了九位登山者的生命。有幸存者写了本书,就叫Into Thin Air。之后被拍成电影。 其中的那个领队是个大牛人。技术,装备,经验,个人能力等等全部因素在他身上近乎完美。 于是,看着最不可能死的人,一步步走向死亡。。。 人最终,最可...  (展开)
momo 2023-01-24 17:18:46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版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为了方便阅读,我记录了一些出现的人名,攀登路线和事件经过。 1996年,乔恩·克拉考尔,一名登山爱好者兼《户外》杂志的记者,受冒险顾问公司的邀请攀登珠峰。5月10日,在探险队登顶珠峰后,下山时天气骤变,狂风暴雪继而引发了一场山难,12人因此丧生。从珠峰山难中幸存后,...  (展开)
凉水~ 2010-04-08 10:28:5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商业化的登山功利心态造就的一场悲剧

我要说自己是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应该不算过分,一是因为书写得实在是太精彩了,尤其是对一个有过攀登雪山经历的读者来说。二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在陪父亲进京看病,火车上宾馆里,等待的过程是漫长和无聊的,好在有这本书,让我有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对着它,用心地阅读,深刻...  (展开)
blue 2011-06-09 16:54:2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走进那世界

本书叙述了1996年5月在珠穆朗玛峰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以及它是如何夺去了12名登山者的生命。 作者乔恩·科莱考尔作为那次灾难的幸存者和『户外』的专栏作家所展现出来的文字,让我第一次有了身历其境的共鸣。 我并不想妄自尊大到将自己和那些卓越的登山家来相提并论...  (展开)
来去一山 2013-06-28 16:48:07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into thin air

“攀登的魅力取决于它对人际关系的简化、对友谊的减弱和对合作的增强,以及人与山脉、挑战之间的关系对人际关系本身的取代.在具有神秘魅力的探险后面呈现出的坚韧不拔和无拘无束的流浪生活是对我们天生舒适和安逸的解药.它预示着一种对衰老、他人的虚弱、人际间的责任、各种各样...  (展开)
库拉岗日的风 2010-08-08 21:53:2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山在那里

除了金飞豹那段很二的推荐外,其他都很好(可能是因为我曾在哈巴大本营见过此君的的德行对他有偏见,比较讨厌那些心口不一的嘴脸)  (展开)
玉雪洲 2008-07-16 13:10:2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没有更高的去处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没有认识到攀登对我灵魂的操纵,抑或是她赋予我原本毫无目的的生活意义”。 登山算是所有的运动中比较极端的一种,因为它得代价不只是时间和金钱,也不是四肢酸痛和肌肉过度运用所带来的种种症状。为了一个攀登的理想,很可能搭上的是性命。但是就是这样一种危险而疯狂的...  (展开)
ken 2008-01-28 15:26:52

As close as you can get

In the early May of 1996, a few group of professional and amateur mountaineers encountered a freak storm in the dead zone of Mount Everest during their summit attempt, 12 people perished under the extreme condition. That was the worst disaster the world has...  (展开)
shipman 2007-04-11 10:19:20 Villard Books1997版

空气稀薄地带的诱惑

第三女神、世界最高峰、世界第三极... 众多的威名集于一身,吸引着无数探险者和冒险者。 这本《Into Thin Air》颇具诱惑力, 2002年登顶珠峰的中国僧人王天汉(法号:照培)最初的珠峰知识也来自此书... 看过此书的朋友有去珠峰看看的冲动...  (展开)
ClorisX 2019-03-21 15:32:44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版

愿他们死得其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陈晓去珠峰大本营徒步的行走文章里提到这本书,于是找来看,没想到一开头便无法再放下来。一边哄着生病了睡不安稳的小宝宝,一边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读下去,读完的时候已经快四点了。我再想睡着,却始终在清醒和梦境的边缘的行走,好像在泥泞的湖边,总是要一脚滑进去,又一激...  (展开)
阿尔卑斯小蜜蜂 2017-03-06 22:27:43

Mt.Everest -ever rest there

说不上书评的读后感一则 读完本书以后,心中思绪万千,翻看了许多书评和短评,想找一些共鸣。总觉得不写下点什么,心中的复杂的情绪无法平复。 连续读完作者的两本原文书,第一本into the wild就发现生僻的用法词汇很多,并且花式将各种生僻名字动词转换使用,常常出现一些似曾...  (展开)
jackmahone 2015-03-06 11:08:29 大家2014版

十年生死两茫茫,斯人已去,争议依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以纪实文学的角度来看,本书把96年轰动全球的珠峰山难(那次山难造成包括两名全球顶尖登山家罗布.霍尔和斯科特.费舍尔在内的12人死亡,一度为珠峰最大的灾难之一,直到2014年4月造成15人死亡的山难为止)写得惊心动魄,引人深思,然而从道德角度而言,本书又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展开)
RickyZhang 2014-03-09 20:16:11 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版

单纯的登山,单纯的活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要不是因为这是18年前一次珠峰登顶意外伤亡的真实事故,我还以为这是本小说。前后跌宕曲折,险象环生,就算是小说家们天马行空的想象构思,也不见得有这个故事那么惊心动魄。如果是一个从来没有参加过登山活动的人来看,一定会质疑这是瞎扯。而且一直有人信誓旦旦的说只要有钱...  (展开)
momo 2014-01-04 21:53:04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一份恐惧并非没有坏处

对“登山”没有经验,有限的户外经历只能算是长途跋涉,野外的攀岩也极少。 但是书中描述的那些场景好像就植根在自己的脑海里,闭上眼睛就能看见.....这是一些难以用言语描述的、令人失去安全感的画面,夹杂着阴冷的风,被汗水浸透的内衣,脚下松动的细小石块。 躲在温暖的午...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后页> (共108条)

订阅Into Thin Air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