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哲学史研究的方法论
一、把握哲学历史发展的根据
二、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结合
三、运用科学的比较法
四、站在发展的高级阶段回顾历史
第二节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一、从近代哲学革命回顾传统哲学
二、哲学史上的认识论问题
三、在逻辑学和自然观上的特点
四、在考察人的自由问题上的特点
五、形成中国传统哲学特点的原因
第一篇 先秦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第一节 原始的阴阳说与五行说
第二节 “古今”、“礼法”之争与“天人”之辩的开始
第二章 儒、墨、道、法诸子的兴起
第一节 孔子的仁智统一学说
一、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创造性的教育实践
二、仁与忠恕之道
三、认识论与伦理学的统一
四、“敬鬼神而远之”与“畏天命”
第二节 墨子以及儒墨之争——经验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一、平民的哲学家
二、“兼爱”与功利主义
三、“名实”之辩的开始
四、“非命”与“天志”
第三节 《老子》:“反者道之动”——辩证法否定原理的提出
一、“礼法”之争中的否定态度和复古主张
二、“天人”之辩上的“无为”
三、“名实”之辩上的“无名”
四、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四节 《孙子兵法》以及法家之初起
第三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
第一节 《管子》和黄老之学
一、法家和黄老之学的合流
二、在哲学上对《老子》的改造
三、《管子》为“法”提供了哲学基础
第二节 儒法之争与孟子性善说
一、儒法之争与子思、孟子
二、“王霸”、“义利”之辩
三、性善说与先验主义
四、“养浩然之气”与天人合一论
五、“知言”
六、孟子对“性”(本质)范畴的考察
第三节 庄子:“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
一、道家学派的分化与“避世之士”庄子
二、具有泛神论色彩的天道观
三、用自然原则反对人为
四、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五、对言、意(逻辑思维)能否把握道(宇宙发展法则)所提出
的责难
六、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哲学发展的一个环节
第四节 名家“坚白”、“同异”之辩
一、惠施:“合同异”
二、公孙龙:“离坚白”
三、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的对立
第五节 后期墨家论名实关系
一、继承和发展墨子的功利主义
二、“以名举实”的认识论
三、科学的形式逻辑学说
四、自然观上的原子论和经验论倾向
第四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
第一节 荀子对“天人”、“名实”之辩的总结——朴素唯物
主义与朴素辩证法的统一
一、“古今”、“礼法”之争中的进步立场
二、“明于天人之分”——天道观
三、“明于天人之分”——社会历史观
四、“性伪之分”与“化性起伪”
五、“制名以指实”——关于认识过程的理论
六、“制名”以“辨同异”——辩证法是普通逻辑思维所固有的
七、“符验”、“辨合”和“解蔽”——客观地全面地看问题
八、关于“成人”(培养理想人格)的学说
第二节 韩非:“不相容之事不两立”
一、韩非反对“杂反之学”
二、法治思想与历史进化观念
三、“缘道理以从事”与“因人情”
四、“因参验而审言辞”
第三节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朴素的对立统一
原理的确立
第四节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辩证逻辑的比较法运用于具
体科学
第一篇小结
· · · · · · (
收起)
0 有用 . 2013-04-22 16:30:15
尚可一阅
0 有用 推止窝 2021-05-25 00:49:45
说是读过,不过是在不同的时间读了本卷的大部分篇章罢了。如杨国强先生所说,冯先生此书最显出功力深厚且见出周密运思之处往往在于绪论和结语中对于古代哲学演变之内在理路的思考。这一特征是八十年代一批顶尖学术著作所共有的特征,不论陈旭麓先生的《新陈代谢》,老冯先生的《新编》或李泽厚的现代思想史论都是如此。尽管在当下专门学术的围剿之下常蒙迂阔之讥,同时也被指责对细节的忽略,但这一切都是带有问题意识进行反思与诠... 说是读过,不过是在不同的时间读了本卷的大部分篇章罢了。如杨国强先生所说,冯先生此书最显出功力深厚且见出周密运思之处往往在于绪论和结语中对于古代哲学演变之内在理路的思考。这一特征是八十年代一批顶尖学术著作所共有的特征,不论陈旭麓先生的《新陈代谢》,老冯先生的《新编》或李泽厚的现代思想史论都是如此。尽管在当下专门学术的围剿之下常蒙迂阔之讥,同时也被指责对细节的忽略,但这一切都是带有问题意识进行反思与诠释的必然结果。冯先生此书绝不是仅仅作为专著,研究项目或教科书的学术,而是作为思想的学术,是真正的哲学家所作的哲学史。对于这群劫灰中崛起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著述本身就既是对海通以来古今中西之争的接续探索,也是对鼎革三十余年的这一关键节点处小尺度的「新旧之争」的反复思索冲撞,字里行间满是对自由的期许呼唤。 (展开)
0 有用 楚天一鸿 2007-10-28 23:45:17
了解了下下什么叫逻辑学和它的起源,就算是扫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