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主人公昂热洛是意大利上校轻骑兵,在一场政治格斗中杀了人,逃亡到法国某地,那里正惨遭霍乱蹂躏,遍地尸体。他遇到一个不顾个人安危治病救人的医生,为他的精神感动,处处与卑劣行径斗争,尽可能给人以帮助,被诬陷为投毒者,被迫在屋顶上躲了数日,巧遇少妇波利娜,两人结伴而行,后来波利娜得了霍乱,昂热洛奇迹般地把他救活,并把她送回城堡,自己骑马翻山越岭,返回故乡。
屋顶轻骑兵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让·吉奥诺(Jean Giono),(1895—1970)法国小说家。1915年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复员回到故乡马诺斯克,1935年投入反军国主义的斗争。他于1921年开始文学创作,1953年因在文学创作上的斐然成就荣获摩纳哥文学大奖,1954年当选为龚古尔文学院院士。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法国在历史上也数次遭受瘟疫的侵袭,法国文学作品对此也有着深刻的表现,常以鼠疫、霍乱等疾病展开疫病叙事,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文关怀。比如拉封丹创作了《患瘟疫的野兽》,罗曼·罗兰的小说《哥拉·布勒尼翁》中的主人公历经磨难,在瘟疫中死里逃生。 进入20世纪,描写瘟疫的当代法国文学名篇当属加缪的代表作《鼠疫》和吉奥诺的这部《屋顶上的轻骑兵》。在新冠疫情期间,这两部半个多世纪前的作品在许多国家都不约而同地上了严肃文学的畅销榜,其原因就在于作品里对疫病的全景描写与哲理思考,恰好直击正在抗疫的广大民众的心灵,让他们常常与书中人物共情,引发内心强烈的感触。 (查看原文) -
在《屋顶上的轻骑兵》的创作过程中,吉奥诺继承法国文学疫病叙事的传统,查证详细的医学档案,通过挪移、转换、夸张等文学手法,把枯燥的医学说明变成了神奇奢华的文学画卷,谱写了一曲闪耀英雄主义光辉的“霍乱史诗”。霍乱病菌称得上是文学上最著名的微生物,这种在人类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可怕瘟疫致病菌,却被吉奥诺视为创作的最佳题材之一。《屋顶上的轻骑兵》便以对霍乱这一具有强烈致病性质的微生物的描绘而获得嘉誉。作者花费多年时间收集了大量医学档案,这些具有医学知识的历史学家或档案学家们的文献资料在字里行间充满了丰富的信息,对于研究疫病产生的机制具有极强的科学参考价值。这些材料中有关临床症状的记录支撑起了《屋顶上的轻骑兵》的创作,吉奥诺对症状准确到位的细节描写也赋予了这部小说现实主义的基质和维度。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法国当代文学名著(共14册),
这套丛书还有
《儒尔和吉姆》《堕入情网的火枪手》《孩子们的房间》《大酒店》《战争》
等
。
喜欢读"屋顶轻骑兵"的人也喜欢 · · · · · ·
屋顶轻骑兵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17 条 )

两天读完,一天一段读感
5月开读的第三本书,《屋顶上的轻骑兵》。一来读本法国小说换换口味调剂调剂,二来验证下是不是多年前看的那部电影。 这是部言情小说。在天地苍茫时,在倾国倾城的黑死与霍乱里,爱仍要做到底!瘟疫无法阻挡!名副其实的《霍乱时期的爱情》,马尔克斯只是借着霍乱的由头当噱头...
(展开)

《屋顶上的轻骑兵》读后感
让·吉奥诺亲历两次世界大战与西班牙流感,其作品常以"废墟美学"解构文明。《屋顶上的轻骑兵》创作于1951年,彼时欧洲百废待兴,吉奥诺通过霍乱叙事映射战争创伤——被虫蛀的遗嘱、风干的腹泻污渍等细节,既是瘟疫的病理切片,更是文明崩塌的隐喻。这种"以虚写实"的创作手法,...
(展开)

飞檐走壁的艺术:跟随屋顶轻骑兵一起探寻天际线
《屋顶上的轻骑兵》是一部充满诗意的作品,它以一名年轻有为的青年科西莫为主角,讲述了他如何在意大利动荡不安的历史时期中寻找爱情和生活意义的故事。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浪漫小说或战争故事,更是一幅描绘人性、历史和文化交织的社会画卷。 首先,这本书的情节非常引人入胜。作...
(展开)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8.0分 220人读过
-
Gallimard (1995)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4)7.6分 152人读过
-
海天出版社 (1997年2月)暂无评分 1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曾改编成电影的书 (信而好古)
-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附录——经典书目 (混乱时代:预言经典)【上】 (迎风追)
- 外国五十年经典长篇小说书单 张永义 (大力麦)
- 李海鹏提及过的图书 (Sabrina)
- 到黑夜理书没办法(我囤的法国文学译本) (章乐天)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屋顶轻骑兵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xeeXas 2013-05-03 22:26:31
过去10多年了,但对书中的场景依然记忆深刻,尤其是在酷暑下抽小雪茄的那一段,让我养成了口渴的时候想抽烟的习惯。
0 有用 Jelly 2024-01-30 16:08:46 北京
伽利马出版社认为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找到了接班人,嗯,看来不是我自己有这个想法。这本书有点像19世纪的小说,强化了景物描写,加上司汤达式的内心独白,而且对话也有点司汤达式的说教,最关键是最后遇到那个人关于霍乱的演讲。在景物描写上很多句子的动词用得很妙,有一种诗意的感觉,作者比较擅长景物拟人化。男主的身份来历也是逐渐揭晓。这是一本描写霍乱的小说,可以看到人们在霍乱中的一些立场,有不放弃任何人的小医生,有... 伽利马出版社认为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找到了接班人,嗯,看来不是我自己有这个想法。这本书有点像19世纪的小说,强化了景物描写,加上司汤达式的内心独白,而且对话也有点司汤达式的说教,最关键是最后遇到那个人关于霍乱的演讲。在景物描写上很多句子的动词用得很妙,有一种诗意的感觉,作者比较擅长景物拟人化。男主的身份来历也是逐渐揭晓。这是一本描写霍乱的小说,可以看到人们在霍乱中的一些立场,有不放弃任何人的小医生,有趁机搞事的发小,有被蛊惑的群众,有被逼无奈住在屋顶的主角,作者经历过两次战争,所以对于霍乱的描写比较像战争,最后和女主点到为止,女主按书里的说法有点像亚马逊人,男人能做到的女主都能做到,一直觉得女主根本不需要男人,所以女主的爱情对象虽然是个老头也是个有英雄气概的老头。 (展开)
0 有用 把噗 2016-07-31 19:27:51
描写辣么多,太不法国了。
0 有用 飞斧 2020-11-10 23:12:55
电影里如此帅气和迷人的男主女角怎么被译林社的美编放到封面上就显得如此恶俗呢?在瘟疫蔓延背景下的一部精彩的冒险小说,热洛先生也从此成长为一个拥有更完整人格的人。电影和小说相比,添加了追兵,强化了爱情色彩,书信联系后有情人终成眷属实在是俗气了点,原作小说的结尾更符合热洛经历过种种磨难后所能做出的抉择。
0 有用 流氓兔 2007-10-18 13:09:41
让.吉奥诺 一场旅行。 没有媚俗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