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木馬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原作名: I Married a Communist
译者: 李維拉
出版年: 2005-11
页数: 360
定价: NT 360.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9867475732
内容简介 · · · · · ·
艾拉.林格這位理想的共產黨員,經過自學苦讀與諸多努力成為家喻戶曉的廣播劇演員,身材六呎六吋,長得神似林肯總統的他,在從二次大戰全身而退之後,便熱衷於建造一個更美好世界的理想,並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不料卻在戰後美國保守主義盛行(麥卡錫時期)被列為政治黑名單。因為他的共產黨身分,他連同其家族,被紐華克當地的「非美委員會」所整肅,而他的妻子伊芙.弗萊明,一個身為猶太人卻不想作為猶太人的前默片明星,在承受極大壓力之下,最後竟以一篇名為「我嫁了一個共產黨」的回憶錄,對他做了最致命的毀滅。
故事透過林格的哥哥,如今是九十高齡的老者莫瑞,向他昔日的學生祖克曼,也就是貫穿三部曲的敘述者娓娓道出自己弟弟艾拉.林格悲慘的一生。
我嫁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创作者
· · · · · ·
-
菲利普·罗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菲利普·羅斯 Philip Roth,出生於紐澤西州紐瓦克市的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1954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州巴克內爾大學,1955年獲芝加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後留校教英語,同時攻讀博士學位,但在1957年放棄研究,而專事寫作。他以小說《再見吧,哥倫布》(1959)一舉成名(該書獲1966年美國國家書卷獎)。
羅斯1960年到愛荷華大學作家班任教,兩年後成為普林斯頓大學駐校作家。他還在賓州大學指導過多年比較文學課程,他於1992年退休後繼續寫作。其作品深受讀者和批評家的青睞,獲獎無數,其中包括美國猶太人書籍委員會的達洛夫獎、古根海姆獎、歐亨利小說獎和美國文學藝術獎,他本人也在1970年被選為美國文學藝術院院士。主要獲獎作品還有《遺產》(1991,國家書評家協會獎)、《夏洛克戰役》(1993,福克納獎)、《薩巴斯劇院》(1995,美國國家書卷獎)、《...
菲利普·羅斯 Philip Roth,出生於紐澤西州紐瓦克市的一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1954年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州巴克內爾大學,1955年獲芝加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後留校教英語,同時攻讀博士學位,但在1957年放棄研究,而專事寫作。他以小說《再見吧,哥倫布》(1959)一舉成名(該書獲1966年美國國家書卷獎)。
羅斯1960年到愛荷華大學作家班任教,兩年後成為普林斯頓大學駐校作家。他還在賓州大學指導過多年比較文學課程,他於1992年退休後繼續寫作。其作品深受讀者和批評家的青睞,獲獎無數,其中包括美國猶太人書籍委員會的達洛夫獎、古根海姆獎、歐亨利小說獎和美國文學藝術獎,他本人也在1970年被選為美國文學藝術院院士。主要獲獎作品還有《遺產》(1991,國家書評家協會獎)、《夏洛克戰役》(1993,福克納獎)、《薩巴斯劇院》(1995,美國國家書卷獎)、《美國牧歌》(1998年美國普立茲文學獎)、《人性污點》(2000年美國福克納獎、2002年法國梅第西外國文學獎、法國閱讀雜誌 2002年度最佳好書第一名)、《垂死的動物》(2004年法國閱讀雜誌年度好書第十名)。近來羅斯在美國文壇更是獨領風騷。他的小說已譯成多國語言,並在歐洲大受歡迎。羅斯已連續多年成為問鼎諾貝爾文學獎呼聲最高的候選人之一。
羅斯乃第三位生前受到「美國國家圖書館」出版全集之榮譽的作家(前二人分別是Eudora Welty、索爾貝婁),此館預計以八年時間出版羅斯共八冊合集,2013年完成之日同賀羅斯80大壽。2005年計畫先出版兩冊。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活过的这九十年里,见过两场夸张滑稽的葬礼,内森。第一场时我在场,那时我十三岁,第二场我是在电视上看的,就在三年前,八十七岁时。这两场葬礼多少界定了我的意识生活。他们不是神秘事件。不需要有天分才能探索出它们的意义。它们只是人类自然的事件,像杜米埃一样清晰展现了人类独特的记号,无数的二元性将其本性编成人性的结。第一场葬礼是鲁索诺曼先生给那只金丝雀办的,补鞋匠拿着棺材,有抬棺人,马拉的灵车,庄严地埋葬了他钟爱的吉米——而我弟弟打断了我的鼻子。第二场葬礼是他们以二十二响军炮埋葬理查德·尼克松。我只是希望在老一区的意大利人能在场,在约巴·琳达市,和基辛格博士,比利·格雷厄姆在一起。他们会知道如何欣赏这景象。他们听那两个人的言辞会笑倒在地,这两个人为了给那个极不纯洁的灵魂以尊严,堕落到了有损尊严的地步。 “若艾拉还活着,听到他们的话,他会再次发狂,因为这世界上事事都弄错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49页 -
站在山顶寂静的平台上,眼前是无错无碍的宇宙。你看到了那不可思议的东西:无冤无仇的壮丽景观。你亲眼看见汇集着时间过日子茫茫夜空,并非由人类点燃的一片星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1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我嫁了一個共產黨員"的人也喜欢 · · · · · ·
我嫁了一個共產黨員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一份不可或缺的麦卡锡主义历史档案

“美国三部曲”中的“背叛情结”

关于新版中的两处错误

《背叛》:一份不可或缺的麦卡锡主义历史档案

菲利普•罗斯美国的“巴金”
> 更多书评 16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8.7分 247人读过
-
Vintage (1999)暂无评分 14人读过
-
译林出版社 (2011)8.2分 301人读过
-
Trafalgar Square (1999)暂无评分 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看完这些奇葩书你就涨姿势了 (Topfun)
- DESIGN BY 王志弘 (the Wor(l)d)
- 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Poire+)
- 奇书观止 (豆友2533629)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我嫁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评论:
feed: rss 2.0
30 有用 第五象限 2014-10-23 20:29:07
哥也是党员,咋没外国妞?
4 有用 镇山驴纸 2018-01-30 17:12:20
没有史诗般的壮阔,却在谈话与回忆间融入往昔曲折回转的琐碎思绪,生活的悲喜、激流、躲闪,有情及无情从老人的记忆中纷纷涌现,自有一番“依稀故人来”的别致风景。同样是时代与家庭矛盾作用下导致的个体悲剧,与《美国牧歌》中爱恨纠缠,难辨因果的家庭悲剧不同,这本书更多在讲天真无畏的人,他们如何曾试图让现实与理想并行,却远没料到两者激烈碰撞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最终不得不和时代妥协,怀抱着未竟的理想与现实同归于尽... 没有史诗般的壮阔,却在谈话与回忆间融入往昔曲折回转的琐碎思绪,生活的悲喜、激流、躲闪,有情及无情从老人的记忆中纷纷涌现,自有一番“依稀故人来”的别致风景。同样是时代与家庭矛盾作用下导致的个体悲剧,与《美国牧歌》中爱恨纠缠,难辨因果的家庭悲剧不同,这本书更多在讲天真无畏的人,他们如何曾试图让现实与理想并行,却远没料到两者激烈碰撞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最终不得不和时代妥协,怀抱着未竟的理想与现实同归于尽。莫瑞说,他之所以回顾艾拉的一生-那段他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是因为他是唯一活着还了解真相的人,内森是唯一愿意聆听这段往事的人,这种尊重朋友和生活的讲述态度是令人敬佩的;因此我作为读者,读到种种虽然悲伤,但那些回忆中的面孔,亲切的、平和的、冲动的,甚至不怀好意的,都不乏其迷人之处。罗斯的小说不止五星 (展开)
0 有用 加比 2008-11-11 00:14:50
死亡气息比前一年写的美国牧歌更浓
1 有用 自知之明地活着 2022-05-10 21:23:18
三月深圳居家一周,看完这本书412页。的亏居家,我才静下心来看书,才有了深刻享受语言、文字魅力的机会。(书11月借的,放好久了) 作者菲利普 罗斯,不愧是讲故事高手,整篇以第一人称“内森”在65岁接待90岁高龄“默里 林戈尔德”,并连续六晚不知疲倦地一起回忆他们共同朋友“艾拉”及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写就。 所有事情与当时二战后(1948-1952)美国社会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正如... 三月深圳居家一周,看完这本书412页。的亏居家,我才静下心来看书,才有了深刻享受语言、文字魅力的机会。(书11月借的,放好久了) 作者菲利普 罗斯,不愧是讲故事高手,整篇以第一人称“内森”在65岁接待90岁高龄“默里 林戈尔德”,并连续六晚不知疲倦地一起回忆他们共同朋友“艾拉”及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写就。 所有事情与当时二战后(1948-1952)美国社会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正如书里写的:关于默里这位选择做一名普通高中教师的人如何能逃脱他的时代和地域的骚乱,最终成为像他弟弟一样的历史受害者。文章里不留痕迹地穿插了很多思考,借由艾拉的口痛诉普通劳动人民被资本家剥削的悲惨命运。 “他是个视力差、家庭残酷、没文化的纽约克孩子,你是个什么都有有教养的纽约克孩子。你就是他的哈尔王子” (展开)
0 有用 Timothy Liu 2022-02-22 03:42:43
結尾真是展現了Roth那滔滔不絕的狂暴詩意 星辰無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