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第一章表示至8世纪末的地中海商业并未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改变古代世界的经济统一;第二章讲述伊斯兰教的入侵促使了9世纪的商业衰落,墨洛温时代和加洛林时代截然不同,废弃金币反证经济倒退,交换经济为消费经济所取代,同时代南俄罗斯则相反,等到西部欧洲找到新的出路的时候,俄罗斯人反而将建立起领地制度;第三章分析作为城市踏脚石的城镇和城堡,在此基础上,10世纪以来的经济复兴将带来工商业意义上的城市;第四章以威尼斯为代表开启了商业信仰,到了12世纪工商业将不再从属农业,而市集将直到13世纪末都起着交易所和票据交换所的作用;第五章道出商人的自由;第六章进一步托出城市和市民阶级的形成;第七章重新或全新建立城市制度;第八章让这一既世俗又神秘的中世纪市民阶级为前者精神产物文艺复兴和后者精神产物宗教改革做了铺垫和预设
皮雷纳屡叹资料稀缺,以致往往以一种猜想的口吻进行历史描绘,然则此书的核心依旧鲜明突出。译者前言里提到皮雷纳将中世纪城市起源问题归为“城堡论”与“市场论”的结合,可谓差矣,因为皮氏在书中明确否定了由城堡发展出城市的推论,认为那不过是形成了“旧堡”,实际上,商业郊区比封建城堡重要的多,围绕前者聚集而成的“新堡”才是城市萌蘖所在。最值得注意的两点:其一,基督教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式塑性作用;其二,由新堡诞生的市民阶级对于今人探讨“公民”、“公共领域”概念的启示。皮雷纳举证得出最早的共同体(communitas)中市民极富伦理情感的献身与互助,这有力地驳斥了一些自由派所界定的市民不过是“争取私人利益者”或“公共利益无非是私人利益的天然总和”谬见,更与黑格尔对市民的界定形成挑战性对话。值得一看。
城市的层次:老城是罗马的遗产,教士、贵族、领主。商路的打开与农奴追求自由形成商人阶级,在港口和郊区发展新城。工匠出走乡村,工商业联姻,城市向农村扩张。商人的自由身常常无法继承,市民反抗贵族。市民特权阶级的形成,文化与影响的扩张。
要是学建筑和规划的人写,完全会是另外的内容,肯定会深入到广场街道等城市空间。而本书中城市只是点状物体,其基本尺度是国家,重点则是区域经济以及宗教、文化等决定因素的解析。篇幅不长,后半部分其实一直在讲商业,因为正是商业在中世纪将人与土地分离,促生了新的社会阶层
挺好,尤其是其中教会与城市的关系的部分收获很大。
重读。前年逛华政时候买的。其实应该改名为中世纪的商业,城市的发展在皮雷纳笔下只是商业大环境下的产物。关于中世纪城市还不如伯尔曼在城市法那章写得精到。
一不小心读完了,原来城市的形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诗意
关于欧洲城市发展的简要论述。我不搞城市史,就是看看热闹。
虎头蛇尾,最后一章似乎有点水。当然,这本书还算是不错的。尤其对城堡的旧堡与新堡(“港口”)之分,而城市的源起与市民的形成皆来自后者一说,于我颇有新意。另一方面,对照韦伯“社会学”类型的分析,即可看出不同学科或不同方法视角对研究的影响了。题外话,韦伯分析之洞见,不严格地说,是以文本可读性的下降作为小小的代价的。。。
必须要说,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市民阶层”,这也是中国没有向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原因吧。
mark一下读过的第500本书!||前半本基本是《穆罕默德与查理曼》的改写,连段子都没换。后半部分精彩迭出!商业移民与“新堡(bourg)”,城市自由对乡村的溢出效应,特许状(charter)研究,领主与教会的态度差异,一时半会儿消化不了了,得找论文来看看。以及要好好学法语!看原著!《比利时史》!
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完成于80多年前。可以想象本书对中世纪的城市研究的高度概括性。也许很多论述在新发现的资料面前未必无缺陷,但不可否认具备高度史慧的以论带史写法打开了一扇窗户。
对于中世纪城市演进历程的精彩介绍,能够澄清9-13世纪城市的整体面貌,值得一读。
毕竟时间较早了,有些地方有时代的限制。
“由于教会受到蛮族的尊敬,因此当蛮族定居在帝国各省之后,教会得以将城市制度继续保留下来,因为教会是以这种制度为基础的。商业的中断和商人的离去对于教会组织并无影响。主教们驻节的城市变得更加贫困和人烟稀少,而主教们并未受到影响。反之,愈是普遍地由富变穷,主教们的权力和影响愈是显示出来。主教们因国家威信的丧失而享有更高的威信;他们得到信徒的大量捐赠;加洛林王朝吸收他们参加社会的管理,由于这一切,主教们就同时凭借他们的精神权威、经济力量和政治活动而受到尊敬” “中世纪的城市从12世纪起是一个公社,受到筑有防御工事的城墙的保护,靠工商业维持生存,享有特别的法律、行政和司法,这使它成为一个享有特权的集体法人” 中世纪城市与市民的起源及其面貌。皮朗的穆罕-默德与查理曼的观点很有意思,但也极具争议性。
感觉翻译和校对都有点问题。密度挺大的概括性的小册子。地中海作为贸易枢纽在帝国崩溃后维持着东西交流的重要性;伊斯兰教的兴起阻断了商路,西欧进入封闭的封建制时段(评估查理曼的政策/作为标识的货币),与此不同的罗斯的贸易发展;9c的混乱状况,权力的四散,作为主教所在地的城镇与防御的城堡;和平带来商业复兴,威尼斯(与东方的关系)/弗兰德斯(斯堪的纳维亚人/特殊商品),十字军与地中海控制权的回归;海洋/陆地商人,人口增加,机遇与意识,团队协作,法律;新的城市(在外部/防御/商人与工人/土地所有/身份);更新制度(新与旧,公社/法人地位/自由税收法律组织变化,教士的抵制:政治固定教义,领主和王权的利用);城对乡的影响,封建关系解体(官制),资本发展,土地变动,世俗精神与神秘主义。
燃!
一百多页的小书,读起来却觉异彩纷呈。强烈推荐。
我要回家再读一遍。
天天舔
> 中世纪的城市
32 有用 陆钓雪de飘飘 2019-04-26 02:14:10
第一章表示至8世纪末的地中海商业并未因日耳曼人的入侵而改变古代世界的经济统一;第二章讲述伊斯兰教的入侵促使了9世纪的商业衰落,墨洛温时代和加洛林时代截然不同,废弃金币反证经济倒退,交换经济为消费经济所取代,同时代南俄罗斯则相反,等到西部欧洲找到新的出路的时候,俄罗斯人反而将建立起领地制度;第三章分析作为城市踏脚石的城镇和城堡,在此基础上,10世纪以来的经济复兴将带来工商业意义上的城市;第四章以威尼斯为代表开启了商业信仰,到了12世纪工商业将不再从属农业,而市集将直到13世纪末都起着交易所和票据交换所的作用;第五章道出商人的自由;第六章进一步托出城市和市民阶级的形成;第七章重新或全新建立城市制度;第八章让这一既世俗又神秘的中世纪市民阶级为前者精神产物文艺复兴和后者精神产物宗教改革做了铺垫和预设
23 有用 安提戈涅 2012-01-07 22:53:52
皮雷纳屡叹资料稀缺,以致往往以一种猜想的口吻进行历史描绘,然则此书的核心依旧鲜明突出。译者前言里提到皮雷纳将中世纪城市起源问题归为“城堡论”与“市场论”的结合,可谓差矣,因为皮氏在书中明确否定了由城堡发展出城市的推论,认为那不过是形成了“旧堡”,实际上,商业郊区比封建城堡重要的多,围绕前者聚集而成的“新堡”才是城市萌蘖所在。最值得注意的两点:其一,基督教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式塑性作用;其二,由新堡诞生的市民阶级对于今人探讨“公民”、“公共领域”概念的启示。皮雷纳举证得出最早的共同体(communitas)中市民极富伦理情感的献身与互助,这有力地驳斥了一些自由派所界定的市民不过是“争取私人利益者”或“公共利益无非是私人利益的天然总和”谬见,更与黑格尔对市民的界定形成挑战性对话。值得一看。
11 有用 离净语 2013-07-19 14:55:05
城市的层次:老城是罗马的遗产,教士、贵族、领主。商路的打开与农奴追求自由形成商人阶级,在港口和郊区发展新城。工匠出走乡村,工商业联姻,城市向农村扩张。商人的自由身常常无法继承,市民反抗贵族。市民特权阶级的形成,文化与影响的扩张。
9 有用 只抓住6个 2015-12-02 20:37:00
要是学建筑和规划的人写,完全会是另外的内容,肯定会深入到广场街道等城市空间。而本书中城市只是点状物体,其基本尺度是国家,重点则是区域经济以及宗教、文化等决定因素的解析。篇幅不长,后半部分其实一直在讲商业,因为正是商业在中世纪将人与土地分离,促生了新的社会阶层
2 有用 社会正义武士 2014-02-18 22:34:46
挺好,尤其是其中教会与城市的关系的部分收获很大。
2 有用 熄灯了相对无言 2012-03-06 21:39:48
重读。前年逛华政时候买的。其实应该改名为中世纪的商业,城市的发展在皮雷纳笔下只是商业大环境下的产物。关于中世纪城市还不如伯尔曼在城市法那章写得精到。
1 有用 Luinrandr老刚 2011-11-19 20:04:07
一不小心读完了,原来城市的形成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诗意
1 有用 就很能激发人的 2015-04-07 15:39:01
关于欧洲城市发展的简要论述。我不搞城市史,就是看看热闹。
1 有用 曳尾于涂 2010-04-17 21:39:00
虎头蛇尾,最后一章似乎有点水。当然,这本书还算是不错的。尤其对城堡的旧堡与新堡(“港口”)之分,而城市的源起与市民的形成皆来自后者一说,于我颇有新意。另一方面,对照韦伯“社会学”类型的分析,即可看出不同学科或不同方法视角对研究的影响了。题外话,韦伯分析之洞见,不严格地说,是以文本可读性的下降作为小小的代价的。。。
2 有用 复海 2010-09-27 10:14:10
必须要说,在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市民阶层”,这也是中国没有向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原因吧。
2 有用 西贝柳斯的食指 2012-05-20 21:14:49
mark一下读过的第500本书!||前半本基本是《穆罕默德与查理曼》的改写,连段子都没换。后半部分精彩迭出!商业移民与“新堡(bourg)”,城市自由对乡村的溢出效应,特许状(charter)研究,领主与教会的态度差异,一时半会儿消化不了了,得找论文来看看。以及要好好学法语!看原著!《比利时史》!
1 有用 南萧亭 2013-05-05 22:13:53
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完成于80多年前。可以想象本书对中世纪的城市研究的高度概括性。也许很多论述在新发现的资料面前未必无缺陷,但不可否认具备高度史慧的以论带史写法打开了一扇窗户。
1 有用 [已注销] 2013-08-07 10:10:55
对于中世纪城市演进历程的精彩介绍,能够澄清9-13世纪城市的整体面貌,值得一读。
1 有用 Biomass 2012-06-11 12:45:41
毕竟时间较早了,有些地方有时代的限制。
1 有用 Petrarcaの月华 2024-07-19 23:47:32 福建
“由于教会受到蛮族的尊敬,因此当蛮族定居在帝国各省之后,教会得以将城市制度继续保留下来,因为教会是以这种制度为基础的。商业的中断和商人的离去对于教会组织并无影响。主教们驻节的城市变得更加贫困和人烟稀少,而主教们并未受到影响。反之,愈是普遍地由富变穷,主教们的权力和影响愈是显示出来。主教们因国家威信的丧失而享有更高的威信;他们得到信徒的大量捐赠;加洛林王朝吸收他们参加社会的管理,由于这一切,主教们就同时凭借他们的精神权威、经济力量和政治活动而受到尊敬” “中世纪的城市从12世纪起是一个公社,受到筑有防御工事的城墙的保护,靠工商业维持生存,享有特别的法律、行政和司法,这使它成为一个享有特权的集体法人” 中世纪城市与市民的起源及其面貌。皮朗的穆罕-默德与查理曼的观点很有意思,但也极具争议性。
1 有用 冬樵椒山 2023-09-05 14:45:16 吉林
感觉翻译和校对都有点问题。密度挺大的概括性的小册子。地中海作为贸易枢纽在帝国崩溃后维持着东西交流的重要性;伊斯兰教的兴起阻断了商路,西欧进入封闭的封建制时段(评估查理曼的政策/作为标识的货币),与此不同的罗斯的贸易发展;9c的混乱状况,权力的四散,作为主教所在地的城镇与防御的城堡;和平带来商业复兴,威尼斯(与东方的关系)/弗兰德斯(斯堪的纳维亚人/特殊商品),十字军与地中海控制权的回归;海洋/陆地商人,人口增加,机遇与意识,团队协作,法律;新的城市(在外部/防御/商人与工人/土地所有/身份);更新制度(新与旧,公社/法人地位/自由税收法律组织变化,教士的抵制:政治固定教义,领主和王权的利用);城对乡的影响,封建关系解体(官制),资本发展,土地变动,世俗精神与神秘主义。
0 有用 Mephistopheles 2014-05-04 23:58:58
燃!
0 有用 艾弗砷 2011-05-29 10:46:40
一百多页的小书,读起来却觉异彩纷呈。强烈推荐。
0 有用 陈毓秀 2012-06-18 23:09:21
我要回家再读一遍。
0 有用 [已注销] 2008-02-24 11:12:26
天天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