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nnah Arendt’s authoritative report on the trial of Nazi leader Adolf Eichmann includes further factual material that came to light after the trial, as well as Arendt’s postscript directly addressing the controversy that arose over her account.
Note to the readers
I: the House of Justice
II: the Accused
III: An Expert on the Jewish Question
IV: The First Solution: Expulsion
V: The Second Solution: Concentration
· · · · · ·
(更多)
Note to the readers
I: the House of Justice
II: the Accused
III: An Expert on the Jewish Question
IV: The First Solution: Expulsion
V: The Second Solution: Concentration
VI: The Final Solution: Killing
VII: The Wannsee Conference, or Pontius Pilate
VIII: Duties of a Law-abiding Citizen
IX: Deportations from the Reich----Germany, Austria, and the Protectarate
X: Deportations from Western Europe----France, Belgium, Holland, Denmark and Italy
XI: Deportations from the Balkans----Yugoslavia, Bulgaria, Greece, Romania
XII: Deportations from Central Europe----Hungary and Slovakia
XIII: The Killing Centers in the East
XIV: Evidence and Witnesses
XV: Judgement, Appeal and Execution
Epilogue
Postcript
Bibliography
Index
· · · · · · (收起)
第三帝国的罪恶,已经失去了大多数人认识的那个本质——罪恶不再以诱惑的形态出现。
Evil in the Third Reich had lost the quality by which most people recognize it — the quality of temptation. (查看原文)
Penguin Classics(共1223册),
这套丛书还有
《Demons》《The Sickness Unto Death》《Three Elizabethan Domestic Tragedies》《Phedre》《Songs of a Dead Dreamer and Grimscribe》
等
。
94年企鹅版,全书312页。书虽为名著,读来却失望。首先,阿伦特作为思辨家,叙事非其所长。逃亡236、绑架240,都放在最后,似乎不善经营故事。全书围绕审讯,但又穿插很多历史,尤其150-200页,可大幅缩减。建议150页之后,可跳读,或直接进入最后三章。其次,全书亮点似乎是那个banality of evil,但详细展开的论述很少,加起来应不超过4页。更像是一位思辨家为自己的报道任务而专门设计出...94年企鹅版,全书312页。书虽为名著,读来却失望。首先,阿伦特作为思辨家,叙事非其所长。逃亡236、绑架240,都放在最后,似乎不善经营故事。全书围绕审讯,但又穿插很多历史,尤其150-200页,可大幅缩减。建议150页之后,可跳读,或直接进入最后三章。其次,全书亮点似乎是那个banality of evil,但详细展开的论述很少,加起来应不超过4页。更像是一位思辨家为自己的报道任务而专门设计出的一小片闪闪发亮的哲学首饰。况且艾克曼究竟有多banal,后来还有争议,哲学家概念先行、无新奇概念就不舒服的毛病,应该就是banality的起源。第三,很多材料剿袭Raul Hilberg,是思想家欺负史学家的典型案例,这一点阿伦特很不厚道。当然,多年前就毙掉Hilberg的书稿就更不厚道了。(展开)
3 有用 不舍昼夜 2014-05-03 22:00:52
94年企鹅版,全书312页。书虽为名著,读来却失望。首先,阿伦特作为思辨家,叙事非其所长。逃亡236、绑架240,都放在最后,似乎不善经营故事。全书围绕审讯,但又穿插很多历史,尤其150-200页,可大幅缩减。建议150页之后,可跳读,或直接进入最后三章。其次,全书亮点似乎是那个banality of evil,但详细展开的论述很少,加起来应不超过4页。更像是一位思辨家为自己的报道任务而专门设计出... 94年企鹅版,全书312页。书虽为名著,读来却失望。首先,阿伦特作为思辨家,叙事非其所长。逃亡236、绑架240,都放在最后,似乎不善经营故事。全书围绕审讯,但又穿插很多历史,尤其150-200页,可大幅缩减。建议150页之后,可跳读,或直接进入最后三章。其次,全书亮点似乎是那个banality of evil,但详细展开的论述很少,加起来应不超过4页。更像是一位思辨家为自己的报道任务而专门设计出的一小片闪闪发亮的哲学首饰。况且艾克曼究竟有多banal,后来还有争议,哲学家概念先行、无新奇概念就不舒服的毛病,应该就是banality的起源。第三,很多材料剿袭Raul Hilberg,是思想家欺负史学家的典型案例,这一点阿伦特很不厚道。当然,多年前就毙掉Hilberg的书稿就更不厚道了。 (展开)
0 有用 猛姐啊·由今乔 2019-12-05 13:39:42
從十一月中旬看到十二月初。在北京飛法蘭克福的航班上看完。因為已讀過前幾篇在紐約客上的報導原稿,本來覺得並無大的期待。集結成冊的版本用詞更考究更縝密,當然最重要的還有一些糾錯。不知當年紐約客和洛克斐勒基金會的人是否意識到,從一開始阿倫特要寫的,就不單純是個報導。
2 有用 Sirius 2021-05-01 13:03:57
非常精彩!阅读起来几乎就像个political thriller。当然本身写作的初衷也不是为了写一部学术专著,而是综合了阿伦特在庭审期间的观察、调研和思考。最后的成书锋利、敏锐,有时候对事实的呈现近乎冷酷。本书在出版后阿伦特遭到的抨击说明了人们更愿意相信大屠杀的加害者是偶发的邪恶化身,而不愿意直面在一个极权社会,当罪恶本身成为法定的价值体系,基本的人伦道德会在所有层面遭到普遍性地瓦解。阿伦特从头到... 非常精彩!阅读起来几乎就像个political thriller。当然本身写作的初衷也不是为了写一部学术专著,而是综合了阿伦特在庭审期间的观察、调研和思考。最后的成书锋利、敏锐,有时候对事实的呈现近乎冷酷。本书在出版后阿伦特遭到的抨击说明了人们更愿意相信大屠杀的加害者是偶发的邪恶化身,而不愿意直面在一个极权社会,当罪恶本身成为法定的价值体系,基本的人伦道德会在所有层面遭到普遍性地瓦解。阿伦特从头到尾坚持的视角,即在国家、民族之外,人类作为独立个体所应得到的公平和正义,以及所应负担的责任和义务,正是一种追根溯源的对是非和底线的坚持,也是出一种对预防恶行再度出现的担忧和警示,从这一意义来说,她的“冷酷”恰恰来自一种对人类整体性的深切关怀。让人钦佩。 (展开)
13 有用 查克同志 2013-10-24 10:37:44
放弃思考的螺丝钉是恐怖机器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庸之恶是被科普很多的概念,似乎极权环境是最大的促发因素。但书中阿伦特批评更多地却是纳粹们对命令的不经思考(她亦用很多例子证明了艾希曼们并不是没有妥协的自由)。艾希曼个人也是完美的例子:从小参加高纪律性的集体活动,战后对没有权威的生活不适应,对荣誉和职称的看中——他在对领袖的忠诚中找到了身份认同。他对希特勒是如此地忠诚,以至于当希姆莱在二战末期奉劝他... 放弃思考的螺丝钉是恐怖机器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平庸之恶是被科普很多的概念,似乎极权环境是最大的促发因素。但书中阿伦特批评更多地却是纳粹们对命令的不经思考(她亦用很多例子证明了艾希曼们并不是没有妥协的自由)。艾希曼个人也是完美的例子:从小参加高纪律性的集体活动,战后对没有权威的生活不适应,对荣誉和职称的看中——他在对领袖的忠诚中找到了身份认同。他对希特勒是如此地忠诚,以至于当希姆莱在二战末期奉劝他停止杀害犹太人以换取与盟军的合作时,他仍坚持要继续下去,只因为领袖的意志。在阿伦特看来,艾希曼真正地用自己的理性行动的一刻,是死刑前可以随意支配的那两个小时。另外,书中对犹太人委员会协助纳粹的指控,对Show trial和以色列总理政治目的的不屑,和对摩萨德绑架艾希曼的反感,应该都激起了很大争议。 (展开)
2 有用 大甜甜~~ 2016-07-31 23:12:30
只读完了英文版的一半,但近来时间太紧张,估计是不会有时间再读了,聊作一个纪念吧。我想再强调一次,阿伦特这本书真的不是只写艾希曼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