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Paul Theroux
出版社: Ivy Books
副标题: By Train Through China
出版年: 1989-03-28
页数: 464
定价: USD 7.50
装帧: Mass Market Paperback
ISBN: 9780804104548
出版社: Ivy Books
副标题: By Train Through China
出版年: 1989-03-28
页数: 464
定价: USD 7.50
装帧: Mass Market Paperback
ISBN: 9780804104548
内容简介 · · · · · ·
Paul Theroux invites you to join him on the journey of a lifetime, in the grand romanttic tradition, by train across Euope, through the vast underbelly of Asia and in the heart of Russia, and then up to China. Here is China by rail, as seen and heard through the eyes and ears of one of the most intrepid and insightful travel writers of our time.
Riding the Iron Rooster的创作者
· · · · · ·
-
保罗·索鲁 作者
-
Paul Theroux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保罗·索鲁( Paul Theroux, 1941— )美国知名旅行作家、小说家。1963年大学毕业后,到非洲马拉维、乌干达做老师。1968 年,在新加坡大学任教。1970年代初,和家人移居英国。现定居美国,并仍四处旅行。保罗·索鲁著作颇丰,火车旅行文学更是久负盛名,曾荣获英国惠特布雷德文学奖、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代表作有《火车大巴扎》《老巴塔哥尼亚快车》《英国环岛之旅》等。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人在二十五岁之前看上去都挺年轻,但从那之后就开始变得憔悴。到了六十来岁,他们又会恢复淡定从容的样子,然后越来越高贵优雅,虽然年龄在增长,却看不出衰老的痕迹。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开往大同的内蒙古快线:24 次列车 / 64 -
旅行中比较令人不解的一件事就是去景点参观。对于来中国的旅行者而言,这是他们所能做的最无益的事情之一,简直就是浪费精力,很多时候连娱乐消遣都算不上。它带来的疲惫感完全不亚于朝圣仪式,却不会给人半点精神上的慰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开往大同的内蒙古快线:24 次列车 / 64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Riding the Iron Rooster"的人也喜欢 · · · · · ·
Riding the Iron Rooster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35 条 )

1986与《一九八四》:保罗·索鲁在中国丨燕京书评
撰稿 | 赋格 「“看来他不喜欢中国”」 2005年10月,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全线贯通。2006年7月,这条“天路”正式通车运营。其间近一年里,我无数次在各种报章杂志上看到同样一句话:“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泰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
(展开)

保罗·索鲁在中国大地:1980年代的中国人如何看待金钱与快乐?
撰文 | 董子琪 编辑 | 黄月 作为一位美国的非虚构写作者,保罗·索鲁(PAUL THEROUX)比何伟来中国更早,早在1980年代,他已经在中国记录下了当时社会热火朝天的景象。他在上海人民公园英语角和苦练英语的青年聊天,在北京夜校教书鼓励满怀希望的年轻人,在昆明翠湖公园看人们...
(展开)



论坛 · · · · · ·
iron rooster是什么意思? | 来自你的小fa | 3 回应 | 2021-05-18 00:34:1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九州出版社 (2020)8.2分 6577人读过
-
馬可孛羅 (2016)8.4分 746人读过
-
Penguin (1989)8.6分 44人读过
-
馬可孛羅 (2023)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未带地图的旅人(阅读篇) (大猫)
- 什么都看一点 (嗜辣如命女)
- 托马斯库克旅行文学奖 (鴍諌🌈)
- Tavel is a vanishing act (猴不正)
- 麥秋書吧(二) (竹嬾)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Riding the Iron Rooster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Nussknacker 2021-04-05 12:51:27
读的好慢好似坐了趟绿皮火车。(不明这书是怎么如何翻译出版的,是我对环境有误解吧。)好几段都让我想起小时候坐火车的经历:大冬天去哈尔滨,深夜停东北某站,下车透了口气,南方小孩的肺部第一次被零下几十度的空气冲抵;暑假从青岛坐十几个小时的硬座回武汉,空调开得过头,带的衣服都穿上了还是瑟瑟抖了一夜;回山西探亲,下车时一脸煤灰,一擦一片黑。如今都是高铁了,这些经历也再难重现了。
1 有用 Megaptera⛓️ 2021-06-17 00:34:52
完结的还挺突兀的,但是也差不多了毕竟篇幅很长。特别智慧特别辛辣特别才思敏捷,可能是我看过最好看的游记了吧!《失落的卫星》感觉就是这本书的两章内不能再多了。硬要说缺点的话有那么一点他那个时代西方作者的局限性吧……另外这书的简中版得删节多少才能出版啊……
1 有用 hanena 2021-02-14 02:21:01
非常好,有何伟的影子(或者说何伟有索鲁的影子)。索鲁一点都不刻薄,比布莱森好太多。前面几章和后面几章讲北方比中间讲南方的好,尤其是最后很长一章讲西藏的,作者其实不是一个爱热闹的人,喜欢广袤的野外,喜欢动物。
1 有用 arale 2021-04-08 03:36:17
Theroux对中国的了解超过大多数西方人,但他并不是中国专家,语言上只能说基本的普通话。所以这本书深度有限,在全中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但它非常有趣,这得益于Theroux的敏锐,固执,幽默和刻薄。
4 有用 🟨 2021-02-11 13:24:25
看了两章,看不下去了,无知浅薄且充满偏见,他对蒙古的解读简直post truth,把满清算作进蒙古做主子的历史里去是个致命的事实性错误,满清对蒙古的统治难道只是过家家吗?这种把当地人文当成spectacles的旅游写作是20世纪版本的orientalism。80年代的中国对于当今的db网友也没有陌生到需要靠这种肤浅的书去了解的程度吧。吐槽一下,这个作者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他读过点儿书就对其他人充满... 看了两章,看不下去了,无知浅薄且充满偏见,他对蒙古的解读简直post truth,把满清算作进蒙古做主子的历史里去是个致命的事实性错误,满清对蒙古的统治难道只是过家家吗?这种把当地人文当成spectacles的旅游写作是20世纪版本的orientalism。80年代的中国对于当今的db网友也没有陌生到需要靠这种肤浅的书去了解的程度吧。吐槽一下,这个作者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他读过点儿书就对其他人充满优越感,决意不向同行的人透露自己的身份。面对他的忠实读者中年夫妇他保持沉默,而小美女读者就跟人家坦白身份共度良宵。看他这么大的self-importance还以为他是什么了不起的背景呢,查了一下不过就是UMass毕业而已...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