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Gilles Deleuze
出版社: Editions de Minuit
出版年: 1985-11-1
页数: 378
定价: EUR 20.50
装帧: Broché
ISBN: 9782707310477
出版社: Editions de Minuit
出版年: 1985-11-1
页数: 378
定价: EUR 20.50
装帧: Broché
ISBN: 9782707310477
Cinéma, tome 2. L'Image-temps的创作者
· · · · · ·
-
吉尔·德勒兹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吉尔・德勒兹 ,1925年1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1944年中学毕业后就读于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1952年发表处女作《休谟及其生活、著作和哲学》,1957年任索邦大学哲学史助教,1960年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专员,1964-1969年任里昂学院哲学教师,1969年接替米歇尔・福柯,任巴黎第八大学哲学教授至1987年退休。 1995年11月4日,德勒兹因难忍肺疾折磨,从巴黎住处的窗户坠楼自杀。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正如柏格森指出的,运动-影像是质料本身。它不是在语言学上形成的质料,尽管它是在符号学上形成的并构成符号学的第一个维度。实际上,从运动-影像演绎而来的六种不同类型的影像都是使这种质料变成体貌特征质料的元素。而符号本身则是构成这些影像,使之相互配合,并不断再造影像的表现特征,这些表现特征随这种运动中的质料而来或去。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页 -
运动-影像有两面,一面是客体,它可以变化这个客体相对位置,另一面涉及整体,表现其绝对变化。位置属于空间范畴,而变化的整体属于时间范畴。如果人们把运动-影像比作镜头,人们可以称画框是对准客体镜头的第一面,而把剪辑称为对准整体的另一面。由此产生第一个论点:剪辑本身构成整体,因此,我们有了时间的影像。【?】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Cinéma, tome 2. L'Image-temps"的人也喜欢 · · · · · ·
Cinéma, tome 2. L'Image-temps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短评:无器官身体与大脑所生成的褶子
作为生命影像在情绪与行动的断裂之际,影像会达成一种纯声光情境的飞跃,视听语言无可奈何于感知—运动链接的割裂,只能以回忆作为契机,对现实的实在化决绝,进而潜在性展开梦幻的纯粹时间。其潜在层次,梦境含射的确定性状态至使影像的生命现象往世界运动中延伸,它释放着梦...
(展开)

应雄 | 德勒兹《电影2》读解:时间影像与结晶
原载《电影艺术》2010年06期 内容提要: 本文在说明运动影像如何生成为知觉、情感、行动三种影像,以及运动影像如何转向时间影像之后,梳理了德勒兹以结晶体概念对雷诺阿电影展开的理论论述,提示出“时间影像”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是作者对德勒兹“时间影像”读解的第一个部...
(展开)

德勒兹的“生成—影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超越运动—影像 现代电影开端于对运动—影像的超越、并进一步达到对时间的直接呈现,这一过程的开创者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之后的法国新浪潮、新德国电影等都是其深入发展。 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运动—影像的作用机制是通过剪辑让镜头语言符合观众的日常感知逻辑,... (展开)
他解决了被我置若罔闻的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发生在大二的学校宿舍里 我正在同CYC谈论—— 【小时候看电影感觉代入感特别强,仿佛置身其中,长大后的感受就异化了】 CYC当时非常刻薄的说“本来就是啊,小时候看电影就是代入感特别强啊” 我想接着说些什么,但没有办法说的清楚,就转接别的话题,聊了别的与之不...
(展开)
> 更多书评 2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4)8.9分 1188人读过
-
Univ Of Minnesota Press (1989)9.5分 86人读过
-
遠流 (2003)8.9分 182人读过
-
The Athlone Press (2000)9.2分 3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ㄨ电影书ㄨ (皮特4)
- Installation - Image (Eco)
- french phenomenology and related (Cindy lee)
- 当哲学遇到电影 (图书) (阿涅斯)
- 德勒兹著作 (哭之笑之)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Cinéma, tome 2. L'Image-temps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cl. 2016-03-31 22:21:16
又开始了“和德勒兹在一起”的时期了。@ENS
0 有用 灰狼 2017-01-23 20:12:25
两部无法单独批评,不可拆解。德勒兹一上来就把现象学打倒了,认为那是“前电影”的解释学,之后的巴洛克式推演果真来到了“盲视”和“失语”,一种经验可能的极限。德勒兹赋予电影的是一种革命性的、创生性的使命,这既是一套艺术进化论,也是一套超人类的伦理学,既是过往总结,也有前瞻视野。小津的存在似乎成了德勒兹体系中的一根刺,能看到《时间影像》中的一种自我修正,但很难说服我。任何图解德勒兹的行动我都是不认可的,... 两部无法单独批评,不可拆解。德勒兹一上来就把现象学打倒了,认为那是“前电影”的解释学,之后的巴洛克式推演果真来到了“盲视”和“失语”,一种经验可能的极限。德勒兹赋予电影的是一种革命性的、创生性的使命,这既是一套艺术进化论,也是一套超人类的伦理学,既是过往总结,也有前瞻视野。小津的存在似乎成了德勒兹体系中的一根刺,能看到《时间影像》中的一种自我修正,但很难说服我。任何图解德勒兹的行动我都是不认可的,这两部书不能出导读,只能出句读。 (展开)
1 有用 寒枝雀静 2022-02-26 16:28:16
A/ 倒是没有预期的那么好。尽管德勒兹解释哲学处理的是电影所促发的概念而非电影本身,但是越到后面越无法脱开对电影与政治、艺术与哲学进行粗率缝合的嫌疑。难道电影中的时间真的能寄寓如此浩大的政治理想?读完对此反而怀疑更多了(相比之下更想看福柯会如何把德勒兹放进20世纪视觉文化史的脉络里)。另一方面是在有些时候明显过于倚仗“作者”的范围划定(尤其是针对爱森斯坦),使得作品和作者之间并未拉开足够的距离。不... A/ 倒是没有预期的那么好。尽管德勒兹解释哲学处理的是电影所促发的概念而非电影本身,但是越到后面越无法脱开对电影与政治、艺术与哲学进行粗率缝合的嫌疑。难道电影中的时间真的能寄寓如此浩大的政治理想?读完对此反而怀疑更多了(相比之下更想看福柯会如何把德勒兹放进20世纪视觉文化史的脉络里)。另一方面是在有些时候明显过于倚仗“作者”的范围划定(尤其是针对爱森斯坦),使得作品和作者之间并未拉开足够的距离。不过阅读体验真是比汉译本顺滑太多太多,《差异与重复》的框架依然能继续反复流通帮助理解……极其喜欢奥逊威尔斯的部分! (展开)
0 有用 Ja 2023-06-24 02:39:01 中国香港
Le cinéma lui-même est une nouvelle pratique des images et des signes
0 有用 LeSpleen 2020-02-25 03:57:34
即便朗西埃指出德乐兹对运动影像和时间影像的区分只是两种不同的看电影的角度,但还是觉得德乐兹做的两者区分非常make sense。二战后对于事物因果联系、理性的认识遭遇了一次大的分崩离析,电影因此在德乐兹看来是在这个裂缝中用来给世界造梦的。德乐兹在为现代主义的电影作现代主义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