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从比较文化的视角,细心地观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用语,分析日语词汇,列举日常生活中日本人的为人处世,对一些往往为人所忽视的话语、动作,乃至心理都给予极大的关注,总结出日本人的依赖心理特征,并根据这一特征创立针对日本人的独特的心理分析法与理论。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现代社会各种各样令人无法理解的现象。
日本人的心理结构的创作者
· · · · · ·
-
阎小妹 译者
目录 · · · · · ·
导读
出版30周年纪念
作者序言
第一章 依赖心理的研究
第二章 彼此依赖的社会
表示依赖心理的熟语和词汇
义理和人情
“他人”与“客套”
内与外
“顺从”与“吸收”
罪恶感与耻辱心
依赖心理的社会体制
第三章 依赖的逻辑
语言与心理
依赖的词源
依赖的心理原型
依赖心理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依赖与自由
关于“气”的概念
第四章 依赖心理的病理
偏执症的心理分析
对人恐怖症
执著
同性恋感情
懊悔与遗憾
受迫害感
没有主见
第五章 依赖心理与现代社会
青年期的反抗心理
现代人的异化
父权失坠的社会
连带感、罪恶感、受害者意识
逆反的时代
附:再论依赖心理
(一)“依赖”的词义
(二)依赖与认同
(三)个人与集团
文献
人名索引
· · · · · · (收起)
出版30周年纪念
作者序言
第一章 依赖心理的研究
第二章 彼此依赖的社会
表示依赖心理的熟语和词汇
义理和人情
“他人”与“客套”
内与外
“顺从”与“吸收”
罪恶感与耻辱心
依赖心理的社会体制
第三章 依赖的逻辑
语言与心理
依赖的词源
依赖的心理原型
依赖心理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
依赖与自由
关于“气”的概念
第四章 依赖心理的病理
偏执症的心理分析
对人恐怖症
执著
同性恋感情
懊悔与遗憾
受迫害感
没有主见
第五章 依赖心理与现代社会
青年期的反抗心理
现代人的异化
父权失坠的社会
连带感、罪恶感、受害者意识
逆反的时代
附:再论依赖心理
(一)“依赖”的词义
(二)依赖与认同
(三)个人与集团
文献
人名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同性恋感情的实质就是依赖,弗洛伊德认为,男性同性恋者在其成长 过程中有以下特点:幼儿期因某种理由与母亲关系极为亲密,进入 道求异性的阶段后依然无法摆脱这种关系,其结果导致本人与母亲的同一化化,即以母亲、女性的面面目出现,爱恋同自己一样的人——同性。所以说,同性恋的根源归结于对母亲的强烈依恋。其实,这难道不就是依赖心理的一种表现吗?临床实验也证明,同性恋之间常常做出一些鲜为人知的依赖行为。弗洛伊德理论中令人感兴趣的一点,还在于他指出了神经症和精神病患者导致发病 的真正原因是同性恋感情在背后作怪,实际上同性恋感情在弗洛伊德理论中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概念。但仅就此而言,还有许多问 题尚待进一步阐明,目前把它作为一个概念来理解,未免有失妥当,今后有必要更深入地剖析其本质。我认为弗洛伊德之所以未能深入下去,原因之一是他不知道有依赖这一重要概念。 在神经症与精神病患者中,同性恋感情起着重要作用,弗洛伊德的这一论点与《心》中展开的夏目漱石的思想相映成趣。夏目澈石认为同性恋感情挽救不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寂寞孤独之感,它只能使人陷入痛苦的深渊。无无论是弗洛伊德还是夏目激石,如果用依赖的概念取代同性恋感情来阐述他们的思想的话,可以概括如下:依赖心理受到挫折或者发生纠葛时会引发各种精神方面的障碍,即使因恋爱、友情或师生情谊得到暂时满足,也绝不会就此罢休,这种满足只是一时的,终归会破灭。置置身于“自由、独立、充满18自信的现代社会”,希求依赖获得连带感只能是海市蜃楼般的一场空幻。正如两位伟人之所见,如果人们想要挣脱这种幻灭的痛苦,就必须正视自己,心甘情愿地忍受人类与生俱来的孤独与寂寞。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9页 -
此外,我们还可看到“…してくれる”(为我做…)、“…してもらう”(我想请你这样做…)“…してやる”、“…してあげる”(我给你…做)等授受关系的表达方式也很有特色。因为这里明显有一种未能受益的心理,即受害心理在活动。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受迫害感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日本学术文库(共11册),
这套丛书还有
《日本政治》《日本的神道》《日本官僚制研究》《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化》《东洋的理想》
等
。
喜欢读"日本人的心理结构"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日本人的心理结构"的人也喜欢 · · · · · ·
日本人的心理结构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 条 )

隐藏的反抗形态:过分依赖
本书最大的成就就是提出:日本人对在家依赖母亲,在集体里依赖集体和社会权威,而且内外(家庭内外部、集体内外部)又有别,但生命本性又自觉地想探索自由天地,又奈于无法挣脱内外权威集体,无法跨越自身社会文化的障碍,来获得身心的自立,发展出生命的潜能,反而又因为极强...
(展开)
> 更多书评 1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Kodansha USA (2002)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弘文堂 (1971)8.6分 22人读过
-
济南出版社 (1991)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弘文堂 (2013)暂无评分 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电影学院四年个人读书清单 (杜扬Seatory)
- 識日 (美丽新世界)
- 重点研究之日本文化 (月亮)
- 了解日本 (EmmaGAO)
- 有必要仔细研究一下日本 (小花明日香)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日本人的心理结构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其叶沃若 2009-03-23 20:30:54
让我开始怀疑自己是日本人。。至少,是不典型的中国人。很纠结。
2 有用 Sadlessnessx 2019-06-08 00:57:32
版权页写着AMAE NO KOZO,试问是如何翻成日本人的心理结构的?另外,先给论点无可厚非,只要小心论证就好,但经常只有一句话,有时候还用一个反问句,或者援引多个学者的文字后却没有足够的总结评述。只能说确实不是给我这样的外行看的,能体会多少就是多少吧。
1 有用 莹莹 2015-12-04 16:07:24
原来这本畅销书的标题实为:日本人的依赖心理浅析
1 有用 大炎 2010-05-12 22:07:46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导致语义的变化,读起来不够清爽
12 有用 Creative 2009-08-23 15:32:42
《日本人的心理结构》这个标题译得不好,其实就是“依赖心理的结构”,不必给日本人扣上这个帽子。这本书与文化的关联度小,与心理学的关联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