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会死!》的原文摘录

  • 我在伦敦打了一阵子工,部分是出于经济上的迫切需要,但更大的理由,却是我的旅行已经开始僵化。 离开日本两年又五个月,旅途刚开始时那种新鲜的激动和昂扬的情绪已经荡然无存,变成的只是每天茫然地踩着自行车。曾是“非日常”的旅行,日复一日,已经转变为“日常”了。 要为这惰性的日子注入活力,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头栽进“日常”的世界里。 (查看原文)
    哒哒马 3赞 2012-06-09 10:44:20
    —— 引自章节:30 恸
  •   不做作、不勉强,坚持顺应自己的意愿,自自然然过生活的人。“你又为什么要来阿拉斯加呢?”大雄问我。“我想,既然要环游世界,就一定要从大陆的端点开始!这里不是北美大陆最北的机场吗?”我这么一答,心情也跟着豪迈起来。从大陆的这一头走到另一头,这样才是真正的“环游世界”——我自以为是地作如是想。从阿拉斯加朝南美洲最南端的乌斯怀亚前进,然后飞到欧洲,接下来打算骑遍非洲和亚洲。   这么一想,我终于大笑出声,和在被窝里拖拖拉拉时相比,心情宛如云泥!景色流逝,确实感到自己正向前迈进,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快感。没错,想东想西都没用,去做就对了。行动一展开,自然会产生力量,我怎么一到这里就忘了呢?我在心里低语:“好!走吧,不断走下去??????”看着路边的小河,河水急速流过,和自行车前进的速度差不多呢!   我根本没时间回帐篷拿照相机,实在是一秒钟也不想错过!光线的明灭闪动越来越剧烈,我看得忘情,终于在最亮的时候像烟火般爆开了。   也许就像约翰所说,只用一两天划独木舟,无法体会育空河的真貌,要连续好几天在流动的河水上飘摇,在河岸露营,取食大河带来的恩惠,听着流水声入眠,才算是好好地面对过育空河,就像古时候的人们一样。对我而言,还有一个地方特别有趣,那就是视野不同。从独木舟上看到的世界,和自行车上完全不一样。水面就在身边,眺望两岸森林的位置较低,若是在这样的视线高度中生活,人们对大自然也会更谦虚吧?我不禁这么想。某天晚上,我期待已久的极光再度造访,仿佛浮现在夜空中的巨大光幕,每个人都惊叹不已。北海道三人组兴奋地对着极光大喊:“玉屋”︵注︶,连一向冷静的山藤先生也像个少年般张大嘴巴凝视着天空。就是这道光,带我来到大河上旅行。我抬头仰着夜空,只能在心里不断感谢极光。注:玉屋(Tamaya),日本烟火商店店号,与“键屋”同在江户两国地区举行的初夏烟火大会博得好评,后来成为观众观看烟火升空... (查看原文)
    东写西读 2赞 2012-06-10 16:14:06
    —— 引自章节:书摘
  • "不过你为什么坚持环游世界一周呢?"他这么一问,我有点为之语塞。理由有很多,最根本的那个却非常不切实际:我只是想这么做而已。既然出生在这世上,就该好好看看它 (查看原文)
    vee 2013-02-04 00:18:40
    —— 引自第318页
  • 从这里到好望角还有四千公里,这是一段相当长的距离,自行车也得要慎重地选购才行——没想到刚却买了一台中国制的“人民自行车”,当然也不能变速,价钱大约要七千日元。 (查看原文)
    伊娜蒂娅 1赞 2014-06-21 20:48:59
    —— 引自第218页
  • 虽然,尚未亲眼目睹之处永远是未知的领域,但电视影像带来的冲击,还是或多或少降低了我们的感动。信息泛滥让世界变小,也逐渐破坏我们惊奇的乐趣。 (查看原文)
    萧秋水 2011-01-28 20:29:48
    —— 引自第120页
  • “Salud(干杯)!墨西哥Salud!蟑螂也Salud!哈哈哈哈!” 我完全陷入自暴自弃,猛灌啤酒,一杯接一杯。I君也被感染,两人大闹着。 突然,我感受到灼热的目光。在吧台一角,有位打扮夸张到令人毛骨悚然的大婶看着我们。一对上她的视线,她就露出金牙嫣然一笑,坐到我旁边来了。她近看更恐怖,简直就像美国漫画里的贝蒂娃娃被泼强酸,连揍二十几拳,再老个三十岁的样子。她挽住我的手臂,用震耳欲聋的声音大声地说: “〇Δ×☆!〇Δ×☆!嘻嘻嘻嘻嘻!” 我完全不明就理,“SI,SI!(是)”地大声应和,和大婶一起“哇哈哈哈哈”放声狂笑。 坐在隔壁的I君求救般看着我,不知何时,他也被奇怪的人妖大叔抱着肩膀,一脸欲哭无泪。我们俩也只能“哇哈哈哈哈”地相视苦笑了。 就这样,我们四个在一团混乱中喝着啤酒。算好时机,我和I君起身离席,连滚带爬地迅速离开酒吧。心惊胆跳地回头看看,后面没有追兵,呼……终于松了口气。 (查看原文)
    polka 2011-02-10 22:23:32
    —— 引自第74页
  • 景色流逝,确实感到自己正向前迈进,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快感。没错,想东想西都没用,去做就对了。行动一展开,自然会产生力量。 (查看原文)
    Once 2011-02-13 19:37:03
    —— 引自第22页
  • 相反的,要是我坐车来到纪念碑谷,绝不会有“好不容易终于到了”的感动吧?也就是说,这样的旅行,或许可说是为了找回因文明发展而逐渐消失的“探险”的乐趣吧。 (查看原文)
    Once 2011-02-13 19:37:55
    —— 引自第61页
  • 与其说“美”或“壮观”,不如说这里有某种强烈的吸引力,让人觉得好像古老的时光正在这里召唤我,让我也想有朝一日再回到这里。 (查看原文)
    Once 2011-02-13 19:38:28
    —— 引自第86页
  • 窗外的黑暗深邃得不可思议,似乎如果一直注视着,整个灵魂都会被吸进黑暗里。突然,我发现——我,还活着呢。这就像崭新的领悟。在当时的状况下,就算被抢匪杀了也无可奈何,可现在我还活着啊。一股强劲的力量涌现,我还活着。只要活着,什么也难不倒我。感受到我生命中“活着”与“可能性”紧紧联系,就像阳光终于照进来,广大的视野在眼前展开,这感觉真叫人怀念。 (查看原文)
    Once 2011-02-13 19:38:53
    —— 引自第102页
  • 和成就感比起来,梦想就要完成的寂寞更深。 (查看原文)
    Once 2011-02-13 19:39:23
    —— 引自第104页
  • 他完全没有说过“加油吧”或“转换一下心情往正面思考吧”之类的话,只是静静地听别人说话,或者说些无关紧要的事,但其中就蕴含了某种力量。 (查看原文)
    Once 4回复 2011-02-13 19:39:47
    —— 引自第112页
  • 离开日本两年又五个月,旅途刚开始时那种新鲜的激动和昂扬的情绪已经荡然无存,变成只是每天茫然地踩着自行车。曾是“非日常”的旅行,日复一日,已经转变为“日常”了。 (查看原文)
    Once 2011-02-13 19:40:23
    —— 引自第161页
  • 一边欣赏美丽的风景,一边听着音乐,我就会想哭,觉得能活着真是太好了。 (查看原文)
    Once 2011-02-13 19:41:29
    —— 引自第169页
  • 有一次,他这么说:“我觉得对于任何事物都应该表现敬意哦。” (查看原文)
    Once 2011-02-13 19:42:12
    —— 引自第214页
  • 长期旅行的人特别容易陷入这样的心境,厌倦日复一日的旅程,感性也逐渐磨损,对于旅途中邂逅的事物不再有任何关心,只是不停地往前走,直到有一刻,回过神来自己也觉得愕然:“我到底要往哪里去呢?”或许,有这样感受的,并不限于旅人吧? (查看原文)
    Once 8回复 19赞 2011-02-13 19:42:33
    —— 引自第227页
  • 好望角的路碑竖立在海边。我是第一个到的,如同抵达美洲大陆的目标乌斯怀亚时一样,这一刻我只是觉得茫然,没有任何感动,就像只是确认了自己已经抵达目的地这个事实。 (查看原文)
    Once 2011-02-13 19:42:50
    —— 引自第241页
  • 我已经冷静下来了。事到如今也不能怎样,以前的我会这样看开,一切事物于最初就已经注定,而命运就是在我面前铺好的一条轨道,自己只是单纯地走在那上面而已,我就像是命运的傀儡。我的观念中,的确有这种宿命的想法。 虽然我是抱着“让我彻底改变命运”的兴头而开启旅程,可我还是依然有这种自暴自弃的念头,也就意味着,我还是一直在意“命运”。如果我可以忘了“命运”这回事,应该可以活得更自由自在才对。 (查看原文)
    Once 2011-02-13 19:43:09
    —— 引自第255页
  • ——不对。在我面前的,不是只有一条轨道,而是有无数分岔的道路延伸出去,要走向何方,是由自己决定。想着“到时候总会有办法”是不行的,不能让命运左右我,不能让命运操纵我…… 开始行动!我开始折帐篷,迅速地收好行李,不断大声对自己说:“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都还没注定好。” ……(省略几段) 我采取行动改变命运了。在刚才的状况下,行动与否,即使结果仍然一样,还是有决定性的不同。踏上旅程前的我,是不会采取任何行动的。不,根本是无能为力。 天空逐渐泛白,在这片刻,我凝视着世界静静地改变了面貌。 (查看原文)
    Once 2回复 2011-02-13 19:43:39
    —— 引自第257页
  • 不能将“现在我能身在这里”这件事视为理所当然。要明白,一切都是偶然、侥幸,以及许多宽厚的心胸支持着自己,我才能在这里旅行。我一定要谨记在心。 (查看原文)
    Once 2011-02-13 19:44:11
    —— 引自第304页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