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的创作者
· · · · · ·
-
孙隆基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孙隆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先后获明尼苏达大学及斯坦福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曾任教于美国堪萨斯大学、圣路易市华盛顿大学和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现任教于美国田纳西州猛菲斯大学。著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未断奶的民族》等。
目录 · · · · · ·
自序
第一章 导论
一、唯物史观是否可以解释全部中国文化
二、“良知系统”与“深层结构”
三、中国——“超稳定体系”
第二章 中国的“良知系统”
一、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
1.中国人对“人的定义”
2.“二人”与“一人”
3.中国人的“身”
4.中国人的“心”
5.中国人的“良知系统”之特色
二、“身体化”的倾向
1.“身体化”的诸般迹象
2.“民以食为天”
3.口腔化的倾向
4.中国人的“养”
5.“安身”与“安心”
6.集体、团体、大体
三、中国人的“人心”逻辑
1.人情的磁力场
2.“内外有别”
3.心意不到之处
4.有关“私心”的问题
5.“上下一心”与“上下离心”
6.“振奋人心”或“发动民心”
四、“心”对“身”的照顾
1.中国人“二人”之间的照顾
2.中国人两代之间的关怀
3.“为人民服务”
五、“心”对“身”的组织
1.口腔阶段
2.肛门阶段
3.“非性化”的倾向
4.“身”受其害
5.“自我”之被非组织化
6.“母胎化”的倾向
7.国家对社会之组织
第三章 “二人”关系
一、中国人的“和合性”
1.从中国人的烹调术说起
2.中国人的“人情味”
3.人我界线不明朗
4.“和为贵”
5.中国人的“在一起”感
6.“团结”的倾向
二、他制他律的人格
1.“良心”的内容
2.“做人”与“面子”的问题
3.羞耻感的文化
4.“门面”与“样子”
5.渠道化的“做人”方式
6.“听话”
7.“治”与“乱”
8.中国文化里是否有内省式的人格?
三、中国人的代间关系
1.代间的“和合”
2.杀子的文化
3.精神上从来未断奶
4.将成人当儿童
5.少年的老年化
6.“儿童化”与“老年化”的诸般排列组合形态
第四章 中国人的“个体”
一、无“性”的文化
1.“生命的目的为了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
2.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3.“万恶淫为首”
4.男性的“女性化”与“中性化”
5.“好”与“坏”
6.私人状态之不发达
7.种种病态扭曲
8.“我得不到,你也不要得到!”
9.特殊化阶层对“性”的垄断
二、自我压缩的人格
1.逆来顺受
2.“存天理,灭人欲”
3.不敢让自己太有吸引力
4.“不敢为天下先”
5.一潭死水的生存状态
6.“心理形势”的问题
7.“弱者道之用”
8.中国人有无“自我扩张”的人格?
三、“个人”的不发展(上)
1.从身体动作看出的端倪
2.被弱化了的“个人”
3.没有“个性”的表现
4.“小丑化”的倾向
5.依赖感
6.推卸个人责任的倾向
7.难于维持人格的完整性
8.“类型化”的倾向
四、“个人”的不发展(下)
1.党同伐异
2.中国人的“私心”
3.“人”是工具,还是目的?
4.未开化的利己主义
五、“人”还没有萌芽
1.没有超越意向的“平面人”
2.“人”烟稀少
3.不尊重“人”
4.人道主义之不发达
第五章 国家与社会
一、中国式的专制主义
1.“政”与“教”的混同体
2.“良知”的国有化
3.“礼乐”与“刑政”
4.弱民之术
5.“处列国竞争之世,行一统垂裳之法”
二、“大一统”的倾向
1.中国式的“政治”
2.“与中央一致”
3.重京师而抑郡国
4.中央与地方的“和合”
5.所谓“共和”
6.从“爱”到“死”
三、“小国寡民”的倾向
1.“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壁垒森严
3.各自为政
四、铲平主义的倾向
1.“太平”思想
2.跟大家一样
3.必须去迎合世俗
4.“我出不了头,你也不要出头!”
5.“妒嫉的普遍化”
6.“自外于国人”
五、特殊化的倾向
1.铲平是为了特殊化
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第六章 对待世界的态度
一、锁国心态
1.“匪夷所思”
2.按“等级”、“层次”、“类型”来划分外面的世界
3.“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4.“大圈”心态
5.“夷夏之防”
6.所谓“里通外国”
7.“洋鬼子”与“洋大人”
二、中国人的现实感
1.天与人的“和合”
2.士大夫——“政治挂帅”
3.老百姓——没有超越,也没有拯救
4.“做人”的理想——“终极人”
5.反省与批判官能之麻木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形而上学猖獗”
8.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第七章 “现代”中国人政治行为的“文法”规则
一、代间的政治关系
二、“外抗强权”与“内除国贼”的关系
三、“团结”与“斗争”的关系
四、“天下大治”与“天下大乱”的关系
五、“广开言路”与“壅塞防川”的关系
六、“土”与“洋”的关系
1.从“五四”到“三十年代”
2.“向后倒退到革命”
3.党内的“土派”与“洋派”
4.台湾的“土”与“洋”之争
七、“锁国”与“开国”的关系
1.日本
2.中国
· · · · · · (收起)
第一章 导论
一、唯物史观是否可以解释全部中国文化
二、“良知系统”与“深层结构”
三、中国——“超稳定体系”
第二章 中国的“良知系统”
一、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
1.中国人对“人的定义”
2.“二人”与“一人”
3.中国人的“身”
4.中国人的“心”
5.中国人的“良知系统”之特色
二、“身体化”的倾向
1.“身体化”的诸般迹象
2.“民以食为天”
3.口腔化的倾向
4.中国人的“养”
5.“安身”与“安心”
6.集体、团体、大体
三、中国人的“人心”逻辑
1.人情的磁力场
2.“内外有别”
3.心意不到之处
4.有关“私心”的问题
5.“上下一心”与“上下离心”
6.“振奋人心”或“发动民心”
四、“心”对“身”的照顾
1.中国人“二人”之间的照顾
2.中国人两代之间的关怀
3.“为人民服务”
五、“心”对“身”的组织
1.口腔阶段
2.肛门阶段
3.“非性化”的倾向
4.“身”受其害
5.“自我”之被非组织化
6.“母胎化”的倾向
7.国家对社会之组织
第三章 “二人”关系
一、中国人的“和合性”
1.从中国人的烹调术说起
2.中国人的“人情味”
3.人我界线不明朗
4.“和为贵”
5.中国人的“在一起”感
6.“团结”的倾向
二、他制他律的人格
1.“良心”的内容
2.“做人”与“面子”的问题
3.羞耻感的文化
4.“门面”与“样子”
5.渠道化的“做人”方式
6.“听话”
7.“治”与“乱”
8.中国文化里是否有内省式的人格?
三、中国人的代间关系
1.代间的“和合”
2.杀子的文化
3.精神上从来未断奶
4.将成人当儿童
5.少年的老年化
6.“儿童化”与“老年化”的诸般排列组合形态
第四章 中国人的“个体”
一、无“性”的文化
1.“生命的目的为了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
2.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3.“万恶淫为首”
4.男性的“女性化”与“中性化”
5.“好”与“坏”
6.私人状态之不发达
7.种种病态扭曲
8.“我得不到,你也不要得到!”
9.特殊化阶层对“性”的垄断
二、自我压缩的人格
1.逆来顺受
2.“存天理,灭人欲”
3.不敢让自己太有吸引力
4.“不敢为天下先”
5.一潭死水的生存状态
6.“心理形势”的问题
7.“弱者道之用”
8.中国人有无“自我扩张”的人格?
三、“个人”的不发展(上)
1.从身体动作看出的端倪
2.被弱化了的“个人”
3.没有“个性”的表现
4.“小丑化”的倾向
5.依赖感
6.推卸个人责任的倾向
7.难于维持人格的完整性
8.“类型化”的倾向
四、“个人”的不发展(下)
1.党同伐异
2.中国人的“私心”
3.“人”是工具,还是目的?
4.未开化的利己主义
五、“人”还没有萌芽
1.没有超越意向的“平面人”
2.“人”烟稀少
3.不尊重“人”
4.人道主义之不发达
第五章 国家与社会
一、中国式的专制主义
1.“政”与“教”的混同体
2.“良知”的国有化
3.“礼乐”与“刑政”
4.弱民之术
5.“处列国竞争之世,行一统垂裳之法”
二、“大一统”的倾向
1.中国式的“政治”
2.“与中央一致”
3.重京师而抑郡国
4.中央与地方的“和合”
5.所谓“共和”
6.从“爱”到“死”
三、“小国寡民”的倾向
1.“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壁垒森严
3.各自为政
四、铲平主义的倾向
1.“太平”思想
2.跟大家一样
3.必须去迎合世俗
4.“我出不了头,你也不要出头!”
5.“妒嫉的普遍化”
6.“自外于国人”
五、特殊化的倾向
1.铲平是为了特殊化
2.“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3.“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第六章 对待世界的态度
一、锁国心态
1.“匪夷所思”
2.按“等级”、“层次”、“类型”来划分外面的世界
3.“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4.“大圈”心态
5.“夷夏之防”
6.所谓“里通外国”
7.“洋鬼子”与“洋大人”
二、中国人的现实感
1.天与人的“和合”
2.士大夫——“政治挂帅”
3.老百姓——没有超越,也没有拯救
4.“做人”的理想——“终极人”
5.反省与批判官能之麻木
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形而上学猖獗”
8.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第七章 “现代”中国人政治行为的“文法”规则
一、代间的政治关系
二、“外抗强权”与“内除国贼”的关系
三、“团结”与“斗争”的关系
四、“天下大治”与“天下大乱”的关系
五、“广开言路”与“壅塞防川”的关系
六、“土”与“洋”的关系
1.从“五四”到“三十年代”
2.“向后倒退到革命”
3.党内的“土派”与“洋派”
4.台湾的“土”与“洋”之争
七、“锁国”与“开国”的关系
1.日本
2.中国
· · · · · · (收起)
喜欢读"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的人也喜欢 · · · · · ·
-
- 未斷奶的民族 8.3
-
- 民族主义政治口号史研究 8.0
-
- 中國八十年代文學歷史備忘 8.1
-
- 心灵的年轮 7.9
-
- 中國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二冊) 8.4
-
- 国家主权与地方自治 7.5
-
- 中国人的心理 7.9
-
- 美国自然文学三十讲 9.0
-
- 世界的和谐 9.3
-
- 魏玛共和国史(上卷) 8.8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5 条 )




论坛 · · · · · ·
不同出版社的有何不同?哪些是删节版? | 来自Cynosure | 1 回应 | 2021-12-07 22:50:13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8.3分 4071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5)8.0分 2321人读过
-
花千樹 (2005)9.0分 17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当代中国人公民意识的测量初探》的参考文献@2008-09-21 (低明)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我想收藏善本 (羊的门)
- A待购 (Λα νιδα)
- 最近新书2(自用) (cruyff)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mocy 2022-06-29 12:06:56
四十年如一日
0 有用 春愁如雪不能消 2025-03-13 17:15:51 中国香港
读了一半,懒得读了。。。
0 有用 龍叔 2019-08-25 08:13:25
介绍得比内容好出许多,没有太多原创思想
0 有用 爱尔兰的摩羯座 2022-01-24 10:05:50
孙隆基,
0 有用 小柚子×旅行家 2011-03-13 16:29:19
很有意思的视角。所以说不管是香港人,台湾人,大陆人,还是美籍华人,因为有中国人的“劣根性”,怎么跳都跳不出那个圈圈。